家电出口全线涨价:要素依赖型产业显现比较劣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2日 10:38 经济参考报 | |||||||||
从今年广交会上传来的价格信息显示,中国家电的出口价格普遍上调了10%至15%,支持价格上涨的因素是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加上出口退税幅度下调了4%,家电产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 笔者认为,政府与产业界应该对这次要素价格上涨带来的出口价格优势减弱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微风,刮过之后就会风平浪静,它对完全依赖低价生产
近年来,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成为中国家电产业发展所倚重的理论。该理论的观点认为,只要生产要素有价格优势,就会在国际上显现出竞争力。这一理论对中国的家电产业带来了极大的误导。实际上,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的,而必须取决于生产率,一旦涉及到生产率,技术、管理等知识类要素就成为关键的变量。跨国竞争的新模式是:掌握技术等知识要素的跨国公司拿着自己的“技术药方”(包括组织管理技术)在全球范围到处游走,在找到生产要素的综合低价区域之后,就开始按方“制药”,然后再把这种有技术差异性又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兜售到全球。 比较优势在一个产业起飞的时候是可以大力使用的,但是,它绝对不是终极依赖。中国市场已经开放,这意味着跨国企业拥有了与本土企业同样的比较优势,同时,他们手里的“技术药方”成就了他们绝对的竞争优势。在要素优势还没有消失殆尽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产业的重心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就是说应该利用短暂的低价生产要素来发展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千万不要形成一种懒惰的路径倚赖:躺在要素比较优势上睡大觉,因为当更低成本的环境出现的时候,这种完全以要素作为竞争基础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从现实的实践看,中国的家电企业在遇到要素优势丧失之后的发展路线导向了规模经济,实际上是在用规模优势来回避这种比较优势丧失之后的依靠,因此,规模经济成了与比较优势连带的一种发展战略:企业如果能达到一定的产量,成本就可以降低,出口就会有竞争力。其实,这种方式的风险更大,没有创新技术资源支持的规模,变成了一种更为敏感的要素依赖,轻微的价格或者是汇率变动足以把这种“虚肿的胖子”放倒在地。 比较优势的误导在于:要素成本低,所以产品有竞争优势。而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告诉我们,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利用低价要素成本的优势,发挥要素成本低价优势的关键变量是技术能力,只有技术与生产环节建立起有效的组织载体的时候,比较优势才能转换为竞争优势,否则这种优势只能停留在想像中。 中国家电市场开放的目的是获得外来技术的扩散,从而形成中国家电产业持久的创新能力,但是,外资的进入并不会导致技术等知识要素在中国自动扩散,因此要求中国企业主动学习。中国家电产业开放20多年,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说明我们的产业政策引导与企业的发展取向都存在问题。 家电产业的本土整合到了最后的阶段,市场容量也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中国家电企业发展的下一步是海外市场,但是,一次次反倾销的指控与成本的上涨都让我们的企业感到头晕目眩,这不是风浪太大,而是我们弱不禁风,因此,我们不愿意把这次涨价看成一件小事,而应当是提醒产业发展方式修正的一次标志性的大事。 作者:罗清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