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市场:洋品牌苦练“中国功夫”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8日 14:44 经济参考报 | |||||||||
2003年,当一些国产洗衣机品牌先后陷入困境时,以日韩系家电巨头为先锋的外资品牌全线挺入中国洗衣机市场,使洗衣机市场的天平开始向洋品牌倾斜。 频作价格秀 洋品牌操练“中国功夫”
一项调查表明,质量和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洗衣机时最先考虑的两个因素,其中价格偏好占了30%,知名度偏好占23%,质量偏好占20%。于是,经销商和制造商为迎合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在价格上争得死去活来。 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国家用电器产品销售价格整体下降了6%。虽然洗衣机价格不像彩电、空调一样不断跳水,但去年洗衣机价格下跌尤为明显,降幅达10%。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致使中国市场的营销与国外不相同,在作价格文章时也讲究“中国功夫”。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洗衣机市场以低价位为主的产品占据主导,国产品牌依靠打价格牌争取了市场主动,但愈演愈烈的低价营销战也打掉了一些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而就在企业格局发生转变之际,采取新的中高价位的适应性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外资家电厂商所采用。 从2002年开始,松下首先在北京尝试改变市场策略,不断推出普及型低端产品。2003年3月,松下爱妻号在北京的三种主打机型全面调价,降幅近15%,6月和9月,松下又拿出若干个品种在部分区域降价,力推中高端特价机,意在抢占不同产品结构层次的份额。惯以低价攻占市场的LG也不甘落后,采用战略性亏损策略,低价快速切入,LG某些型号洗衣机的零售价比国产品牌还便宜,2003年10月上市的全自动波轮洗衣机XQB42-28只售988元;而同样来自韩国的三星杀得更凶,XQB45-20标价898元。 北京顾能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晖认为,特价曾是国产家电品牌惯用的市场操作手法,2003年以来,以日韩为主的洋品牌本土化运作水平日渐娴熟,“特价机”也成了他们开拓中国市场的“先锋”。 杭州松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建国也坦承:作为一个跨国品牌,松下的价格文章始终是理性的,极低的价格秀不会做,但会用产品生命周期来激活价格文章,通过规模效应把价格优势体现出来。 有关专家指出,从洗衣机市场结构看,零售价格在1500元之内的洗衣机销售量最大,占到总销量的57%。洋品牌频打价格牌,虽是“棋行险招”,却是“反客为主”之道,将对国产品牌形成一定的压力。 调整营销攻略 土洋品牌市场争锋 2003年3月,日本东芝将家电生产基地全面移至中国。 2003年5月,松下将在中国、东南亚以及中东等地区广为人知的National品牌,全部转换成Panasonic,加速全球发展战略。 2003年12月,三洋在北京发布中国市场方针,决定将其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全面转移到广东东莞,并全力推广三洋品牌家电。 有关研究机构的跟踪表明,欧美、日韩家电巨头已悉数加入中国洗衣机市场的征战。 苏宁电器冰洗部部长杨飞称,4.2公斤以上的全自动波轮洗衣机,国产品牌已没有竞争优势。在苏宁波轮洗衣机销售中,外资品牌2003年首次和国产品牌各占半壁江山。有资料显示,在南京、天津、沈阳、成都等大中城市,日本、韩国的品牌洗衣机已占据了市场第一阵容,如松下洗衣机连续10年一直占全自动波轮洗衣机的前三名。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洗衣机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下滑,从1999年开始,每年要丢失6%的市场占有率。 分析人士指出,土洋品牌之间的市场裂痕还会继续延伸。多年价格战的拖累,一味追求数量扩张,使国产品牌进退维谷,多数处于尴尬的境地。 有关专家认为,未来中国洗衣机市场的竞争品牌数量将逐渐减少,但总体上看,国产品牌对洋品牌构成的竞争压力短时间内并不会削弱。 创新大比武 技术进步决定竞争走向 随着家电市场价值中枢下移,洗衣机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新一轮竞争已悄然在中外品牌间展开。 长期以来,国产洗衣机品牌产品结构趋同,产品之间缺少差异性。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缺乏已成为国产家电品牌的天敌,一些国产品牌不仅产品开发速度缓慢,而且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也使其竞争力减弱。 以松下、西门子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家电对全球市场的战略作用,开始改变产品在全球市场投放的顺序,进一步缩短中国与欧美市场产品上市的时间差。 过去,松下洗衣机每年只有50%的产品淘汰率,而自从导入全球的研发设计团队以后,面向2004年推出的松下洗衣机90%是新品,并且实现全球同步上市。据杭州松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建国介绍,松下洗衣机按照“全球化+本土化”的思路,实现全球产品同步上市后,北京、上海、广州的消费者选购的全自动松下洗衣机,是与东京、大阪一模一样的。 有关专家分析比较认为,日韩洗衣机品牌得以在中国市场节节斩获,关键在于能比国内企业领先一步,不断研发推出高附加值的新品,并提高单品价值,依靠较高的新品利润不仅保证了企业良性运营循环,也强化了其技术优势成为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