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冷冻年,空调行业的库存超过1000万台,库存沉淀资金超过150亿元,许多厂家为消化库存,一味地降价、降价再降价,花钱推广。把需求不对路的产品进行大幅度降价,并配合手段各异的推广,几乎成为家电业主流的营业模式了。
短缺时代产品不需要叫卖就有人买,从短缺到过剩的过渡时代,比的不是产品,而是叫卖声音的高低,谁的叫卖声高,出货量就大,叫卖声小出货量就小。
所以家电企业对营销的认识就是推广或者叫卖,因此也就有了营销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叫卖技巧与声音的大小。在如此错误的营销观念主导下,品牌被当成了摇钱树,花大价钱“粉刷”,认为这样可以带动产品的销售。其实不然,品牌是意识形态类的东西,品牌诞生的前提条件是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区别自己与别人,而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购买自己产品的信用工具而已。这种信用工具(即所谓的品牌资产)形成的本质,是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也就是企业经营行为的信用化沉淀。
当然,为了让消费者知道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好的,还要使用多种手段把自己的信用传达出去,这就是目前所谓的营销,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推广。
中国的家电企业正在把信用传达过程神化,把所谓的品牌包装大了,用它去吸引消费者,去实现销售。
其实,品牌与企业的经营行为之间是存在溢价空间的,并且有时候溢价空间还很大,但是,这并不是说品牌可以被无限度地溢价。就像股票一样,股票的价格可以偏离股票价值的基本面,但是不可能永远偏离。
在中国家电业,虚化品牌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恶劣的商业欺骗。你的产品或者服务都是很差劲的,你却拿出一个光鲜亮丽的玩具吸引消费者,让大家上当,这是真正的欺骗。
品牌存在的理由是品牌所选择的目标客户群的终生价值,而不是一次,如果一次可以玩一个漂亮的骗局,短期内你的销售额大增,实际上这样的品牌已经躺在死亡的身边了。乐华的死因也该归于此吧。
营销在中国是个用乱了的词汇,营销不是推广,是为实现交换而必须选择的组织生活方式。品牌与产品就像肉体与灵魂一样是不可分离的,消费过程本身就是对产品与品牌共同的消费,如果我们花大价钱把自己的品牌装扮的光鲜亮丽,而产品消费者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的泡沫品牌还有什么意义?
产品卖不动的原因是需求不对路,应该在需求上找问题,而许多企业置需求于不顾,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价格与推广上,这实际上就是欺骗,在骗消费者的同时,也在骗自己,这样下去,再好的品牌也会被糟蹋。
营销是持续地找到有钱可赚的东西卖出去,而不伤害自己后来的买卖。中国正在向过剩的市场环境走,并且很多产品已经过剩,所以市场环境对营销的真正考验是:先瞄准后再打枪,而不是以前先闭着眼打枪然后再瞄准。以前先打枪后瞄准时赢了,是短缺时间久了,人们的需求容易满足,现在如果再来试一试,肯定不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