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三星电子在其白色家电新产品发布会上宣称,经过其对中国洗衣机市场细分调查后,决定正式全线进入中国洗衣机市场。三星电子现场展示了自己首次在中国市场推出的超薄滚筒式洗衣机,同时还推出了新型旋桶洗衣机和蒸汽微波炉产品。
近一段时期,洋品牌的一系列举措证实了他们确实要“乘虚而入”了。这源于中国的洗衣机市场从未像目前这样“虚弱”。今年以来,国产洗衣机几大名牌相继陨落:曾经是洗
衣机行业六巨头之一的山西海棠洗衣机因负债两个多亿,宣告破产;国内知名的洗衣机品牌小鸭电器因巨亏2.7亿变为ST公司,并面临重组;销量曾名列国内前三甲,在洗衣机行业一直扮演强势品牌的荣事达,难逃再次易主的命运,被法国EL-CO公司收入旗下;曾经是国产洗衣机行业龙头老大、持续十年快速增长的无锡小天鹅,也出现了4.18亿元的巨额亏损,被戴上ST帽子,“下嫁”斯威特;海棠、水仙早已凋零;白菊、威力也已经青春不再……
经过20年的共同打拼努力,中国主要家电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在我们这个年产1400万台、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的洗衣机生产大国,短短半年多时间内,几大国产洗衣机品牌不同程度地遭受重创,是什么原因使得洗衣机行业断翅折臂?
价格战挤干利润
2003年之前,国产品牌企业占据了洗衣机市场80%的份额,海尔、小天鹅、荣事达、小鸭四大家族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如今,洗衣机行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中,已有4家企业风光不再,这在其他行业是不多见的。
由于去年以来出现的原材料大幅涨价,使得市场营销费用提高,整个洗衣机行业的生产成本和营运成本非但不降,反而上升不少。在产品严重同质化和市场需求潜能不能够迅速放大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盲目迷恋规模和过度依赖低端价格战,洗衣机企业陷入了跟其他家电企业一样的怪圈:拼命地生产、库存,然后降价,利润日趋干涸,最终不得不以亏损的方式把产品卖掉,从而导致全方位的亏损。2002年,每台小天鹅洗衣机实际已经亏损110元。小天鹅面临着出生以来最为困难的抉择:生产是找死,不生产则是等死。结果,小天鹅在2002年连破记录,生产了244万台,亏损了8.68亿元。
洋品牌落井下石
就在国产洗衣机行业亏损的亏损、调整的调整,整个行业困难重重之际,前几年一直拒绝卷入国产品牌价格大战而稳守高端洗衣机市场的外资和合资品牌,却出现了“落井下石”的举动。LG、东芝、松下、西门子、三星、惠而浦、日立等品牌纷纷加大市场运作的投入。有关调查显示,2000年上海家庭每百台洗衣机中,外资与合资品牌的拥有量仅为7.8%,而去年底这个数字已上升到11.5%。
中国家电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对外开放最充分、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同时也是最热闹的市场,价格战、技术战、土洋品牌之战,烽火连天。业界专家认为,三星、LG、西门子等国外品牌在中国经营多年,深谙中国企业经营之道,也在中国大城市站稳了脚跟。倘若再增大其销售区域和网点覆盖率,细分市场逐一进入,其影响力和销量将更大。
更有业内人士不甚乐观地认为,三星此次全线进入洗衣机市场,标志着中国洗衣机市场的新一轮洗牌已经上演,海尔、小天鹅、小鸭三家占据中国洗衣机市场半壁江山的格局正在被改写。
国产品牌机会没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洗衣机厂家蜂拥而上,洗衣机生产线发展到100多条,今天能够剩下的国产品牌不过10家。这些国产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突破了80%,品牌知名度和价值达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高度,但它们的市场运作却举步维艰。
在拼命争打价格战之余,这些亏损的洗衣机企业却无力在产品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供大于求的竞争压力下,只是简单地采取了减少性能,一味地降低价格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策略,而在产品质量、服务及新品开发上,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2000年以前,很少有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家电企业死掉,但2000年之后,家电企业动辄以几十亿元的规模下课。业内人士认为,到2005年之前,中国家电业耐力跑的最后冲刺开始,届时,中国家电企业在现有的40多家中将剩下5-10家。
就目前情况看,在已经进入被并购或者已经死掉的洗衣机企业当中,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或者属于改制不转制的所谓股份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普遍滞后,投资人缺位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企业合理的分配机制问题将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将来能否发展的关键,这直接决定了企业和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折翅断臂天鹅们所独有。
据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预测,到2005年,全球电子家电产量的77%增量将属于中国,2005年中国电子家电的产量将达到800亿美元。就洗衣机市场而言,2001年,中国农村市场的洗衣机每百户仅为29.9台。今后十年,中国仅农村就需1.62亿台洗衣机。但这样的好光景显然已经难有小天鹅的机会了。
有人说,中国家电行业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悲哀,就是不断重复着“紧缺-高价-大量上马-产量猛增-价格战-利润微薄-亏损-元气大伤地整合”这样一条歧途。彩电业已经在这条歧途上走了一遍,影碟机、空调、冰箱业也是如此,如今洗衣机业也难以逃离这一歧途。
中国许多行业中的中资企业,都是在和外资与合资企业的竞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但当我们在向老外学习产品开发、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等营运技能时,为什么偏偏在价格战上打得不亦乐乎,而遗漏了“永续经营”这一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