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家电业变身投资 非主营业务应对行业利润下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9月01日 11:23 中国经营报 | ||
记者范利祥 中国家电业最近以来显得格外躁动。刚刚接连收购合肥美菱和杭州西泠的格林柯尔最近又在资本市场爆出要收购亚星客车,涉足汽车制造业的消息;春兰继几年前试水重型卡车之后最近又传出深度介入的消息;新飞进入专用冷藏汽车行业;小鸭被“中国重汽”重组;格力参股财务公司;一直生产冰箱的上菱转型为机电一体化公司;美的有意重组三湘客车;美菱进军矿石开采领域;彩管生产企业福地科技已决定向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发展……一时间,国内家电企业纷纷进入了与主业关联度不大的产业。 家电变身:低端拼杀的困惑之旅 “现在的形势很严峻!”中国帕勒咨询有限公司董事、家电问题专家罗清启在仔细分析了目前中国家电业的大面积“资本外逃”现状后,语气凝重地告诉记者,家电业纷纷“变身”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国内的家电企业在业内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占有率和品牌已经趋于稳定。而家电业的利润又日益趋薄,所以,要想在家电产品的规模和利润上更上一层楼,除非有大量的研发投入,否则确实很难有所突破。二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家电企业已经具备了品牌、渠道等相对的资源优势。只抱住一个产业,风险会很大,所以谋求多元化的发展已势在必行。三是早年的盈利使这些企业手中握有大量的资金,希望在周转中得到较高回报,这就与低利润的主营业务形成了矛盾。 “归根结底,家电企业逃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行业利润整体下滑了。”一直以来,国内的家电企业都是在家电产业链的下端做一些加工活,没有打入上端。与跨国公司比较,我们的家电企业在一些产品的技术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管理上的差距也是有目共睹的。以前,本土企业拥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也就是所谓的低价格优势,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跨国公司也拥有了同样的要素优势。对中国的家电企业来说,已经习惯了用要素作为单纯的资源工具来参与竞争,然而,当要素优势丢掉的时候,也就是竞争结束的时候。 “就像老鹰抓小鸡那样,老鹰在向下俯冲时,要是一下子抓住鸡头,整个鸡身子就会随着老鹰的转动而转动;但如果老鹰没有拧住鸡头而抓住了鸡尾,那么老鹰就很难转动整个鸡身子。”罗清启生动地比喻,我们的家电企业从发展初期到现在,一直在“叼着鸡尾巴”,在早年享受一番“利润的盛宴”后面临薄利润的窘境,尤其是彩电。在连续多年的价格战之后,家电业的利润已微乎其微,即便是利润稍高的空调、冰箱也一步步走向无钱可赚的境地。更主要的是失去了主导市场的机会。 而且,一直以来我们的产业环境竞争非常不规范,“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常严重,比如,同样的产品,优质企业由于投入较大的精力,价格不得不定的很高,而那些劣质企业可能要偷工减料,压低价格,这样就给优质企业造成很大的损伤。持续混乱的竞争局面,逐渐拉低了整个中国家电行业的利润,强势品牌支持不住,都纷纷外退,到另外的行业去寻找利润。 非关联性产业:企业多元化的新陷阱? 企业发展多元化的关键取决于企业在当时的成长时期和成长环境。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发展得非常成熟,没有别的企业能够威胁到它的地位时,它完全有可能实施由单个产业向多个关联性产业发展。如果一个企业当时所在的某一个产业已经饱和,其产业扩张的力度已经几乎没有多少弹性,成长环境也随着市场饱和而不甚良好了,那么这时企业就要转向多个非关联性产业发展。 但是,中国家电业这次的多元化浪潮与第一次大规模多元化似乎完全不同。第一次多元化是家电业在低端市场“产品上挣到钱了,资本上融到钱了”之后,出现第一次投资冲动。而且在实行多元化时基本上都是把钱投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的是“相关多元化”或者说是“关联性多元化”,其多元化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壮大自己,追求规模的扩大与销售量的增长。主要表现是从某一个家电产品为基础延长自己的产品品类。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家产品规模扩大后的盈利盈余以及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这实际上是在家电大圈子内搞的一次多元化运动。但这种看起来不错的战略转移没有收到多大的成效。” 据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叶秉喜分析,国内家电企业在第一次多元化发展中掉入陷阱的相当多。例如冰箱行业的四巨头之一的美菱,在多元化产业热水器、VCD、离子水、小家电等市场上难觅踪影;TCL的洗衣机、冰箱、空调在市场上的表现亦乏善可陈;国内洗衣机老大小天鹅在其洗衣机夺得第一之后陆续上马的冰箱、洗碗机、热水器、中央空调,依然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乐华去年10月宣称全面进军冰箱 、洗衣机、小家电后,新产品上市日期却一推再推…… 而现在新涌起的多元化,则是大家借第一次多元化风潮在很多家电产品项目上转圈之后,发现没有太大或者根本就没有收益时而进行的“资本大逃亡”。但现在新进入的产业与家电之间关联性很少或几乎没有。其目的则是寻找利润较高,发展前景长的产业,比如汽车业。 偏离主业:国内家电整体竞争力削弱 对于中国家电企业目前的多元化发展来说,进入汽车或者其他与家电不沾边的行业没有任何新奇之处,因为在中国汽车等行业的竞争状况没有质的差别。所以,这种跨行业进入新的领域仅仅是找到了暂时的避难所,对原来的企业来说有了新的盈利空间并不意味着管理技术的提升。 业内专家认为,多元化经营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运作得好,可以推动企业的高速发展;运作不好,就可能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将企业拖垮。家电业第一次多元化的失败就是一个明证。 那么,中国家电企业现在新一轮的扩张会不会再次陷入多元化陷阱?现在这种“不务正业”的做法能有多大的胜算?因为,他们重新进入的行业也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比如汽车行业,其本身现在就处于竞争相当惨烈的局面。这就意味着,对于新进入者来说,他们面临的是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有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抗? “现在的多元化前途还不是很明朗。”罗清启担忧地说。尽管如此,罗仍然认为,“资本逃亡是一个好事情,现在的‘逃亡’正是改变中国家电业混战的时候,或者说是中国家电业正式洗牌的时候。现在进行‘逃亡’的基本上都是有实力的家电企业,手中还有不少钱。而没钱的企业逃也逃不掉,只有被栓在原来的陷阱里,苦苦支撑。”罗说,“大批大批的‘家电鹿群’撤走家电地带去寻找新生长空间告诉我们,家电业新的地质年代已经来临,在这样的年代里气温会越来越低,所以,对留守动物的考验不是它们穿没有穿上棉衣,而是它们本身怎样调整身体适应更冷的温度。” 一些企业的撤离为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良企”在“变身”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继续坚持主业。 不过,另外一个令人担心的情况是,就在国内家电业纷纷开始追求实施“多元化”的时候,国外家电巨头却开始更加猛烈地攻入中国市场了。 “今后3年,我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采购更多的原材料、配件及成品,使伊莱克斯在华的采购金额达到12亿美元。”伊莱克斯中国区的一位高层对记者说,“这是伊莱克斯全球策略的一个部分,即把采购和生产能力转移到低成本国家。” 据了解,作为名列全球500强的家电厂商,伊莱克斯今年年初关闭了其在北美的空调生产厂,把100万台空调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亚洲采购中心将在上海落脚,未来的上海全球工业设计中心也在筹划之中。 “希望我们的这种退出局面或者说洗牌的时间不要延续太长,否则肯定会削弱国内家电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给外资提供了一个进入的良机。”一位家电业资深人士担心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