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日式还是中国模式? 中国啤酒业试跨分水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30日 09:06 粤港信息日报 | ||
自去年初开始,外资啤酒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抢滩热潮:南非SAB啤酒公司牵手华润啤酒,斥巨资并购西部大王蓝剑啤酒;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牵手安海斯-布希公司(百威啤酒制造商),百威(武汉)公司也下大赌注急扩生产线,产能达到50万吨以上;英特布鲁斥巨资入股珠江,同时并购浙江开开集团;而以朝日、三得利为代表的日资啤酒在华以低价策略扩张。一时间洋啤酒在中国掀起了并购热,中国的啤酒市场也成了各路资本角逐的热点。这必将影响中国啤酒业的市场格局。 近日,《粤港信息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百威啤酒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程业仁先生。程业仁将中国啤酒业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过去5年是整合期;现在是分水岭;再前进一步就是形成全国性品牌的时期。程业仁预测,在洋啤酒掀起并购热和资本进入的前提下,未来的中国啤酒业将自创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品牌不集中,但产能高度集中的中国模式。 5年整合半数出局 我们眼中的百威在中国是成功的。百威自1995年落户中国,到现在已经10年光景,当时与百威一起进来的其他洋啤酒,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一家。所以业界说,百威是本土化最彻底的企业。 程业仁分析说,中国啤酒由于区域性太强,过去5年全国有大大小小啤酒生产企业800多家,几乎每个市都有一个品牌,而消费者饮用也是完全区域化。经过5年的整合,现在有400多家啤酒企业。目前到了兼并的高峰期。兼并,并不是缘自业界传闻的啤酒消费需求“井喷”,因为上世纪80年代啤酒行业的增长是15%-20%,到了2002年需求增长已降为6%,只能说还是一个成长的行业,根本谈不上快速增长。经过了并购热后,目前我们看到了啤酒业的竞争态势是大企业越做越大,小企业被淘汰出局,整个行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中国啤酒业正逐步打破藩镇割据的局面。 中国模式:产能集中品牌分散 程业仁认为,目前啤酒行业的发展正处于分水岭。经过了前一轮的整合,啤酒业是走向美式,走向日式,还是走向德式?抑或形成独特的中国模式? 程业仁介绍说,从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啤酒发展趋势来看,往往都是品牌和公司都高度集中的模式:美国79%市场由3家大公司控制,日本市场主要是5家主打。而中国目前有400多家啤酒厂,年产20万吨以上的只有20多家,品牌集中度低,占份额最大的青啤也不过是12.5%。通过洋啤酒的并购热和资本的进入,中国必然会出现3-5家市场主导势力,公司产能会高度集中。这一点与德国又不同,因为德国连产能也不集中。但中国品牌却无法高度集中,因为作品牌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中国大部分的地方品牌都在走低价位线路,没有太多的资本去树立品牌。看来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将孕育出中国特色的啤酒市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