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家电出口风险?中山大学博士陈东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25日 09:38 粤港信息日报 | ||
记者王珍 上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裁认定中国彩电对其本土产业构成实质侵害,一时成为舆论焦点。其实,近年来,反倾销、专利收费、巨额应收帐款、海外退货和废旧产品回收等等问题一直困绕着中国的家电企业。在出口迅猛增长的同时,出口的风险也日益增多。海外家电市场既是诱人的蛋糕,又是充满风险的“地雷阵”。 那么,我们该如何降低家电出口的风险呢?本期《家电周刊》请来了中山大学法学院专门研究国际经济法的陈东博士来讲讲出口的“避雷术”。 吃透“国际竞争法” 记者:这次中国家电在美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给中国企业留下什么经验教训呢? 陈东:可以说,中国企业对WTO的规则还看得不够透。WTO多哈回合谈判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全球竞争规则的整合。WTO的“反倾销协议”,再加上反补贴协议和保障措施协议,实际上是未来国际竞争法的雏形。 它还暴露出中国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本身不健全。行业里存在恶性竞争,这在彩电业比较明显。当然,中国的《反垄断法》迟早会出台。未来,国际竞争法至少会有一些全球性的协议和共识,加入WTO后,中国的相关法律也要与之接轨。 多注意“替代国”的市场 记者:那么,中国企业应该做些什么来防患于未然呢? 陈东:中国企业应在内部设置法律部,小企业也可以几家联手请律师,外部还可设法律人才库,从合同谈判阶段起就应该有防范的措施。举例来说,某个美国的跨国公司,其法律部在全球各地的人数超过2000人,并与东道国的法律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从微观角度看,比如说,在土地划拨成本的核算中,用中国会计准则计算往往与用国际会计准则计算有很大差异,中国企业很可能因此在国际反倾销官司中吃亏。又如,由于中国被视作非市场经济国家,所以,对中国产品的价格计算通常要找替代国,如这次找了印度。所以,中国企业平常就应该随时随地掌握那些可能被欧美视为替代国的国家的行业动态。 跨国投资,反倾销的“规避措施” 记者:中国彩电企业,如创维、康佳已在墨西哥建立了彩电基地,并认为即使此次败诉还是可以把彩电出口美国。 陈东:反倾销机制中还有一个所谓“规避措施”。例如,跨国公司不直接向中国出口,而是在中国投资,在中国生产完了就地销售,它是把国际货物贸易形式转变为国际投资形式。这是常用的“反倾销规避措施”,如日本产品要打到欧盟去,就喜欢跑到欧盟去设厂,但是,欧盟有“反规避措施”使它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逞。 密切关注欧美的“原产地规则” 记者:也有人认为,如果中国彩电部件以散件出口形式(SKD)出口墨西哥,再组装彩电卖到美国,美国还是可以视其原产地是中国。 陈东:WTO的原产地规则,与主要发达国家本土的原产地规则,均与反倾销的规避及反规避措施紧密相联。如果原产地规则稍有改变,将直接影响反规避措施的效果。所以,还要密切地关注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的原产地规则。 “原产地”就像是产品的经济国籍,其判定标准一般由“百分比标准”和“实质性加工标准”组成。比如,要求至少30%的产值是在墨西哥生产;又如,简单包装地一般不会被视作原产地。不过,实质加工的标准也不是没有模糊的地方,而这个弹性空间可能就是“规避空间”。 专利费不宜拖 记者:近年,DVD、彩电等中国家电企业频频受到专利费的困扰,至今部分专利费的谈判仍处于胶着状态。中国企业有一种普遍心态,你向我追溯过去的专利费,但我的产品早已低价卖出了,这高额专利费的钱从哪儿来? 陈东:站在民族立场,我同情这种心态;能否找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从而不交或者少交专利费,需要个案分析。站在客观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企业该交的学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其合理的一面,它是国家和个人创新动力的法律保障。“拖”是没用的,比如你拖了三年,当你再想进入美国时,你还是逃不过的。 WTO的实体性规则中有“三驾马车”,一是货物贸易,二是服务贸易,三是知识产权(TRIPS)。TRIPS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比以前强得多。而中国的家电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意识也不够,所以经常会发生对外国的侵权或潜在侵权。这样导致两种后果,轻的要交专利费,重的要承担侵权责任。中国企业关键还是在这交学费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巧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记者:现在家电出口的风险往往不可预测,象欧盟这两年出台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能效标签规定。 陈东:WTO的总体宗旨是促进贸易自由化。然而,近年关税壁垒虽然日益降低,但是非关税壁垒却种类繁多,如卫生检疫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等。客观上,要完全消除非关税壁垒,WTO目前还做不到。 不过,企业可以请专家,来核对这些非关税壁垒是否与WTO的规则相违背。如果是,中国企业可以联合敦促中国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向WTO争端解决机构(DSB)起诉,这就上升到国与国的贸易争端。如果对方败诉又不履行裁决的话,那么DSB会授权中国采取措施,甚至是报复措施。 反过来,中国企业还可以利用中国的《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等,来抵消外国产品对中国产业的冲击。 以“保理机制”降低应收帐风险 记者:中国家电出口的应收帐款风险,近年也表现得比较突出。 陈东:中国的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保理机制”(factoring),国际上有“国际保理联合会”,中国在这方面的业务开展得较早的是中国银行。传统的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主要是信用证,它比汇付、托收要保险得多,但还是可能产生巨额的应收帐款。保理的法律机制,是通过代理的一般原理,把应收帐款的风险转嫁给相应的保理机构。这会给出口企业带来额外的保理服务费用,当然这也可以使风险降低很多。所以,企业应该考虑使用保理机制。 另外,WTO规则是长达26000页的协议,国际贸易惯例的一系列细则很复杂。为什么近年国际提单欺诈、信用证欺诈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法则本身有难以克服的缺遗,但又不能“因噎废食”,所以给骗子们很大的行骗空间,他们的欺诈技巧非常多。企业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毕竟事后“救火”的成本非常高,一定要事先预防。 可先请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 记者:曾有律师建议,进入出口目标市场时,首先聘请当地律师写一份法律意见书,将所有未来可能碰到的风险先梳理出来。 陈东:这是一个好办法,但要考虑费用。欧美发达国家的法律费用相当高。而且,出具一份单独的法律意见书,它往往只依据某个特定时间之前的司法判例和当时有效的成文法,但是法律毕竟在变动之中。所以,更好的是请一个常年的法律顾问,但这个费用会很高。 其实,可以找一个有声誉的跨国律师集团,如其总部在美国但在中国有合作伙伴的,成本可能会低一些,中国合作伙伴可以收集资料或者充当中介。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中国、美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有必备资格的中国律师也可能有权出具美国的法律意见书,毕竟中国律师费用会相对低一些。 建立一个企业的预警机制 记者:你能否以一两句话来概括,您的主要观点? 陈东:国内企业出口,主要面临两大问题。宏观上,是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微观而言,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其实,事后“救火”的成本远比事前防范的成本高。事后两三年的官司抵不上事前两三个小时的风险防范,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中国的大型企业还可以建立一个预警机制,以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口。由法律、会计、市场营销、风险调查的专业服务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建立一个企业的预警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