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响离世界名牌有多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15日 15:35 粤港信息日报 | ||
-记者王珍 正如飞利浦有70%的音响产自中国一样,世界上知名的音响品牌,有超过一半的产品是在中国加工的。然而,中国音响在国外的主流音响卖场里却难觅芳踪,它们多半被放在超市里卖。中国音响,给国外消费者的印象,只有“便宜”二字。到底,我们离世界音响名牌还有多远? 本月底,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将在浦东国际会议中心主办第11届上海国际音响影视展览会。届时举办的“中国音响论坛”,将探讨中国音响市场竞争趋势及行业前景。会前,我们先来“热身”一番,探讨中国音响成为世界名牌的路子。 路子一:引人才入股解技术“死穴” 3月底,CAV携手美国JOVE,新创立了一个主攻中低端市场的品牌“尊威”。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近日,CAV丽声音响(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高宏向《粤港信息日报》记者讲述了其中细节。 “我们曾与美国的JBO、哈曼卡顿以及日本的健伍谈过,但现在我们的规模与它们还有较大的差距,双方在持股上分歧很大,CAV很难保持控股。”所以,后来CAV找到了JOVE,“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技术,而非资本,而JOVE就是专门做音响技术研究的。” 高宏还透露,JOVE的老板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华裔音响博士,他原来在美国专业音响公司CLEANONE工作,后来跳槽出来自己创立了JOVE公司。CAV也曾与CLEANONE谈过,但因为它是美国上市公司,要求控股,CAV只好放弃了。 “有些华裔、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外国公司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为什么不把这些人挖过来,让他们技术入股呢?”结果,CAV与JOVE合资成立了尊威公司,其中CAV以1000万元占七成股份,JOVE以技术和品牌入股占三成股份。 高宏感慨地说,很多世界音响名牌都在珠三角OEM,然后拿到国际上高价出售,珠三角企业更多的是在帮别人赚钱。事实上,中国的音响配套能力已经很好,台商在珠三角投资的大量配套工厂,本身就是向全球提供配件的。“我们有此地利之便,为何不打造自己的品牌?技术是其中的关键。国外有这么多技术专家,而且其中许多都是中国同胞,为什么不去吸纳过来,加快我们自己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 据悉,从2000年起至今,CAV已在世界10多个国家开设了专卖店,包括欧、美、中东等地。“再给我们三五年,事实就会回答,中国音响到底能不能成为世界名牌。”高说。 路子二:联盟国际财团收购国际品牌 最近三四年迅速壮大的国内音响企业美加集团,也抱有创立世界音响名牌之志,不过,它走的是另一条路。近日,美加集团副总裁、山水数码科技(中山)有限公司总经理仇锡洪,也向《粤港信息日报》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思路。 “我们现在随时随地都在考虑国际市场,今年已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电子展,还会参加上海音响展览会、广交会、东京展、柏林展。我发现,虽然中国已是世界音响的加工地,但是中国音响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什么影响力。” 因此,美加走的是“运用国际音响产业资本”的路子。至今,美加集团已与丹麦、日本、美国的一些企业合资,把他们的资金、技术、品牌引进来。美加会通过收购、控股国际知名音响品牌,来主攻国际市场。其实,将山水、雅加收归旗下,已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如何实现收购呢?仇锡洪透露,美国哈曼集团、欧洲的DST集团、香港的嘉裕集团等都是世界知名的音响投资大财团,美加将与它们结成战略联盟、进行资本合作,收购国际音响品牌。“因为现在世界上单一的音响品牌,日子都比较难过,但它们有美誉度、知名度和销售、服务网络。” 仇说,收购完成后,首先,美加会将它们在外国的生产线全部关掉,转到中国生产;其次,利用它们原有的技术、品牌、网络,结合美加的产业基础,把美加现有的产品,贴上国际品牌销售;第三步,再把现有的中国本土品牌,引向国际市场。 “如果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打造出世界名牌,至少还需5-10年,还要投入比在国内高10倍的资金来打广告、建网点。但如果外国品牌由中国企业控股了,它就是属于中国的。谁说中国创世界音响名牌,要再花80到100年,一切从头开始呢?”仇的观点旗帜鲜明。 路子三:提升应用技术缩小资本差距 在音响业内资深人士池斌的眼中,中国要打造出世界音响名牌,除了勤奋,还要讲技巧。 他同样认为,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使中国音响业得到提升。而技术突破,要么在某一领域创出领先技术;要么把技术整合,包括将音频技术、视频技术、IT技术等的整合,如实现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音乐。日本音响企业的技术在世界上不算领先,但其应用技术却是世界一流的,它们的路子,中国音响企业不妨多些借鉴。 他还认为,世界名牌,除了在世界范围内能被消费者接受之外,还有一个美誉度、价值认可的问题。“温州打火机、温州鞋、中国茶叶不也卖到世界各地去,但是他们还没有世界品牌。名牌,除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外,还要满足心理需要。”因此,他建议,中国音响还需在文化内涵上多下功夫。 另一位音响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资本差距也是中国打造世界音响名牌的“软肋”之一。国际顶尖音响企业,一年销售几十亿至上百亿美元,净资产都有几个亿美元,而国内音响企业的规模顶多是它们的几十分之一,销售额约几亿元至几十亿元人民币。因此,要成为国际品牌,还要善于“资本运作”。而像上海飞乐、赛格达声、华强三洋、佛山音响、蓝光科技、熊猫电子等国有音响大企业,获得过不少国家资源、股市资金,有的还与外方合资,但是现在都逐渐衰落。因此,加快国内音响业的资产整合,也是时机了。 总之,中国音响离世界名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有了方向,就不怕风雨兼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