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年内出台无望 数字电视需要闯三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31日 14:47 中国经营报 | ||
“行政推动、市场运作,今年要开播10套以上付费影视频道和若干套有线数字广播节目,力争发展数字机顶盒用户100万。”张海涛副局长的讲话掷地有声。数字电视是今年CCBN的一个重点锁定内容。广电总局下决心今年一定要在全国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各省市也都憋着劲要大干一场。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标准支持,谈产业发展岂不是“纸上谈兵”?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情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迟迟不肯“露面”的标准,不仅使整个产业难以启动,而且在此之前相当多企业的巨额投资非但难有回报,甚至有可能会化为泡影。 标准难定 数字电视相关标准目前由国家计委牵头,会同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科技部、技监局和经贸委六部委联合制定。这一标准涉及到方方面面,一方面标准关系到现在业内企业的直接利益,尤其是已启动市场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六部委之间更需要协调,管理权限直接关系到部门利益。业内人士说,这也是导致标准“难产”的原因之一。 另外,数字电视本身的标准就有很多种,如地面广播标准、有线传输标准、地面传输标准、中间件标准、条件接收系统标准(CA)、用户管理系统(SMC)等等。目前这几项标准的进度也参差不齐。 上海广电专家郑世宝教授介绍,这个月正在对两个地面广播标准后选方案进行测试评估,并形成内部书面报告,但要作为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有线传输的标准也在测试之中,究竟采用中国标准还是欧洲标准年内才能决定。最复杂的地面传输标准,目前是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等单位在做相关的研究。数字电视最核心的标准———中间件标准,目前在国内有30多家企业和研究单位正在开发。条件接收标准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广电总局在2001年曾下文,规定各地在做数字电视试验时可选用国内的6个CA系统和国外的2个CA系统,但实际情况是各地选用的CA的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国家指定的这8个之列。用户管理系统的硬件机顶盒也由于受到多方限制,比如各地采用的机顶盒各不相同等,致使机顶盒无法在全国统一销售。信产部去年成立的机卡分离标准化工作组虽明确表示要加大管理力度,但也没有明确管理方向。 广电总局广播科学院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吴彝鼐在回答记者:“数字电视标准今年会有哪些突破”的问题时说:“现在还不好说,卫星和有线的标准已经定了,只是地面电视标准还没有确定,现在几种方案正在整合归纳,形成一个整体的方案。这里面我们强调要有民族特色,要有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今年能不能做出来,我还没有把握。” 标准的不确定,使地方大多采取很谨慎的态度,对数字电视都是试验性地推进。因为未确定的标准使得已启动的市场面临着很大的投资风险。“我们广东在这方面是最有教训和体会的。2000年我们签合同预定20万套机顶盒,单价1000元,而现在市场上只卖到几百元;这两年也只发展了5万个用户,剩下的机顶盒已形成存货跌价,自然会造成我们的资金损失。”广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棣接着说,“本来我们的中间件招标基本完成,但听说总局可能又有新政策,所以现在还没签约。” 产业链难成 赛迪集团前不久发布的《2002年~2003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02年到2015年,中国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将由400亿扩张到5000亿。数字电视产业方兴未艾,但由于其标准尚处于制定当中,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尚未形成。”这里所说的产业链,主要包括网络运营、技术服务、内容服务、用户四个环节。 其中网络运营还是依赖广电系统的原有网络资源,这一部分业务,系统外企业只能参股,不允许参与运营,同时对系统外资金的参股也有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广电网络的特殊性,在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换中,由于地方广电直接控制接入网和最终用户,将会成为新的运营模式的赢家。这也将导致目前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格局的变化。但由于产业分工不明确,中央干线网、省干线网、地市接入网都没有找到准确定位,又不敢投入过多资金推广市场,多处于试验阶段。 参与技术服务竞争的不仅有系统内的企业,更大的市场份额会被系统外专门提供技术的公司分食。在CCBN展会上,记者看到各领域的巨头都以特装展台出现,如摩托罗拉、思科、索尼、东芝、华为、创为、长虹、贝尔等等。技术、硬件设备、软件等将构建数字电视产业链中价值最高的一环,这里也最能体现数字电视带来的产业动力。但由于标准未定,各个环节最终采用哪个技术体系也是未知数。现在进入这个产业的技术提供商只能先提前“占位”,却并未取得多少利润。 电视内容的制作和播出,对于播出机构有更加严格的限制,基本上是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的天下。但在“制播分离”的大背景下,节目制作也将引发巨大的市场商机,尤其是境外的节目制作公司正在国内积极寻求合作。作为数字电视最为薄弱的环节,目前电视内容少而单一,与公共频道播出的节目没有根本差异,所以无法招徕用户。 作为最末端环节,用户也是产业链难成的最后一个影响因素。根据各地方的数字电视用户统计看,全国目前也不过几万个用户,至多只是全国9000多万有线电视用户的一个零头。广电总局今年的任务是要发展100万个数字电视用户,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个数字很难完成。 信心难树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链的雏形已有,但真正的产业链却没有形成,而且其中每一个环节还都很薄弱。这里面除了有政策原因、市场原因、技术原因、用户认知原因等等的影响外,最根本的是由于以上问题引发的信心不足而导致的行动缓慢。 在中外有线电视高级研究会上,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总裁李健,详细阐述了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现状与趋势,以及该公司的新战略,但谈到数字电视的时候,仅用几句话一代而过。当记者追问原因时,他回答道:“之所以没有将数字电视作为重点论述,是因为市场还很不确定。”在记者随后的大量采访中发现,李健的想法很具代表性,在今年数字电视的红火背后,更多的人是以一种旁观与试探的角度去做,而不是积极地参与。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办公室主任杨新贵对记者说:“数字电视只是一个开始,作为消费市场在中国还需要2年~3年的培育期,改变观众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频道能不能推出,能推出多少,都要视频道的成熟情况而定,现在很难说。” 因为今年广电总局对数字电视的政策尚不明朗,而不同的政策将会导致巨大的结果差异。所以广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至今还没有对今年的整体收入做出预算,据总经理张小棣透露广东在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中,同样也大家遇到对此产业前景信心不足的问题,合作单位对市场有没有卖点表示怀疑:“谈合作,人家会先问你有多少用户,没有用户就没有回报。现在企业都以经营为目的,而不是以宣传为目的,其结果多半是形不成合作关系。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经过近两年运作,广东目前已经有5万个数字机顶盒用户,但广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棣承认发展这些用户非常困难,而“按这种路子继续走将会更加艰苦。” 湖南电广传媒网络分公司总经理曾介忠说的话也很有道理:“无论是广电总局还是各省市,都在炒‘数字电视’,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内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数字电视业务我们今年准备起步,作为上市公司我们要讲效益,每个投资都要通过详细的分析,因此在这方面我们会做得比较稳。” 今年第一季度已过,到年底能不能完成广电总局的目标———年内开播10套以上付费影视频道和若干套有线数字广播节目,发展100万机顶盒用户,通过业务开发带动网络整合,促进网络改造和产业升级。这一切都取决于有关政策和行业标准的尽快出台。本版文字采写并摄影本报记者董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