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索尼并行杀进等离子阵营的背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26日 15:43 人民网 | ||
原来被观察家认为是固守CRT彩电路线的索尼与海尔在今年却同时起步杀进等离子阵营,在等离子彩电上几乎没有任何的推广,但是销售却是等离子群中最火的两个品牌,其中缘由让人费解。 日本的一些家电营销专家认为,这实际上反映出一直将焦点集中在价格上的本土彩电竞争模式开始遇到极大的品牌障碍。当你面对的是几万元人民币的等离子彩电时,价格因素 等离子彩电的消费群与普通彩电的完全不一样,这些消费者更为理性,也更为慎重,不会匆忙之间做出自己的决定,正是消费群体的特点决定了高端彩电的购买目标被集中在优秀品牌上,索尼是全球著品牌,海尔是中国最著名的品牌,高端等离子彩电的消费集中已经反映出这样的趋势。 中国相当一部分彩电品牌走了一条不要品牌、没有战略的发展之路。一个公司要取得高水平的经营绩效有两种方法,一是要有独特的战略,二是要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率。 我们审视一下中国彩电企业,大家的产品线是相同的,所满足的目标消费群都是一致的,所以说,中国的彩电企业基本上都是同质化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非要找区别的话,那只是规模的大小。也就是说中国彩电企业基本上全部处在经营效率层面展开竞争,而没有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战略。没有战略的战争实际上是没有赢家的游戏,中国本土彩电业实际上正在上演着这样的游戏。 海尔彩电却在走不一样的路。 海尔彩电从上市一开始就没有去盲目的追求规模,而是追求赢利,精致的、有独特市场空间的高端彩电产品是海尔彩电关注的重点,有谁能想像出海尔一个专门为儿童房定做的14英寸的电视竟有几十亿的市场空间,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人竞争,G5护眼彩电的精致程度会让你犹豫:这是不是索尼的产品?为独特的需求提供精致的产品是与所有本土彩电不同的战略路线。竞争的至境是没有竞争,海尔彩电做到了。 一个企业是否真正成熟应该看其有没有成熟的战略,也就是说,看这个企业有没有独特的发展空间,而不能单纯去看一个企业的规模有多大。中国本土彩电没有利润的规模正在失去意义。索尼一家的利润是中国彩电利润的总合的伤心现实短期还难以改变。 战略的竞争重要的是在生产率曲线的哪一个点上展开竞争,而不是仅仅在效率层面单一地扩展生产率曲线,哈雷太子的生产设计和市场营销方法就有别于宝马(BMW)和其他竞争对手,这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商业活动中,无显著差别的战略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战略竞争要求有真正的创新。公司必须拥有新的产品概念、新的服务和开展商业活动的新方法,以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 在战略竞争的意义上,沿着已有道路的不断提高是不够的。本土彩电企业在效率层面的激烈竞争已经使大家手挽手地走向彩电的低端市场,而再回首高端的时候,高端已经在不自觉中空缺了。中国本土品牌在不知不觉中已把自己定位在低端品牌上了,当我们在向高端彩电进发的时候,发现品牌与产品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品牌已经拉不动高端产品了。 中国最大彩电企业长虹的战略转型可谓是先知水暖,不能仅靠规模下的效率来支撑发展,必须找到独特的发展空间,背投彩电的强力冲击不仅透露出这样的信号,并且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所以,从战略层面看,我们更认为长虹的突围是对单一效率竞争的反动,是对自己模糊品牌形象的突破,长虹彩电的方向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而我们其他的彩电企业仍然停留在效率层面。感受一下未来吧,这样的竞争实际上一种零和游戏,没有赢家。 一些彩电企业SKD组装模式带来的等离子彩电被很多人士认为是中国高端彩电启动的号角,其实这是严重的错误,从彩电发展史看,这一举动没有任何创新的意义,它仍然延续了旧有的价格战思维来参与高端彩电的竞争,这种举动实际上是一相情愿的,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彩电企业在低端匍匐的时候已经使自己的品牌贬值,当你突然要做高端彩电的时候,发现品牌没有任何的准备,市场根本不买账。索尼与海尔等离子彩电比中国市场任何一个把价格拉到三万元以下的品牌都销售得好,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两个企业没有在等离子彩电上放过一枪一炮。 有趣的是低端的彩电品牌仍然还把等离子彩电作为挺进高端的游戏工具在降价,来自市场的数据显示,这些品牌在等离子彩电上没有什么大的收获。从去年的等离子降价到今年新的等离子降价,这一连串焦躁的喊叫给中国彩电市场带来的正面的意义可能就是:让市场开始认识等离子彩电,等消费者走进卖场的时候,这些品牌已经靠边站了。最后的争夺是索尼与海尔等高端品牌子之间的品牌角力了。 高端彩电要有高端的品牌的配合,海尔彩电与所有国内彩电企业不同的是介入彩电之后,没有参与任何一次价格战,追求合理的利润率作为自己的关键,销售量不是最大的,但是赢利能力却是最好的,海尔在彩电产品上用自己独到的战略收获了高端品牌的形象,等离子仅仅是第一个证明。 很少有人质疑过索尼在彩电技术方面的领导者地位,但索尼今年力推等离子,却招来了媒体的质疑声;同样的是,没有人质疑海尔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但此次与索尼并行介入等离子也招来了舆论的质疑。实际上从品牌的优势看,这种质疑没有任何意义,先走不见得先赢,晚做不见得就不赢,赢得市场的关键是看品牌的实力,而不一定是时间的早晚。 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容量预计将达8万至10万台。很多品牌把索尼、海尔进军等离子市场作为自己极大的利好,实际这也是一种单相思,共做市场不见得是共赢。索尼、海尔可能才是真正能抢摘到桃子的后来者。(冷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