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黑酒坊:“敌敌畏”给酒添香(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4日 15:24 人民网 | ||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国家对酒的生产、经营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具备卫生设施等生产条件的绝不能生产。然而在贵港市,有近400家无工商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生产许可证的“黑酒坊”在长期加工生产散装白酒。2月22日,记者对这些“黑酒坊”进行了明察暗访,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猪舍+住房+苍蝇+污水=生产环境 酒是入口饮用的产品,其生产环境和卫生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记者暗访的第一家“黑酒坊”位于贵港市城区内的江南大道旁。人未进门,就闻到让人恶心的骚臭气和酒气。推开铁门,惊起苍蝇一片,直扑脸面。一辆破烂汽车横在小院中间,地上堆着许多木块、木屑。圈养着几十头小猪的猪舍与酒坊连在一起,蒸好的米饭就晾在地上,旁边猪粪随处可见,污水横流,蒸酒炉旁边还晾晒着不少衣物,老板和雇工正在热火朝天地加工着米酒。 在位于新塘乡粮所内的一家经营多年的酒坊内,记者看到比前一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景象:浸米的米缸发现了老鼠屎和小虫子,用来发酵的瓦缸上乱七八糟地堆放着棉被、衣服等杂物。室外晾米饭的水泥地面上竟然还有几堆鸡粪。老板娘见我们惊讶,不以为然地说:“晾饭的时候冲洗一下就可以了。”既是住房又是酒坊的后面,还有两个臭气熏天的猪舍,成群的苍蝇嗡嗡乱飞。 一天下来,走了贵港市城区、周边乡镇及西江农场的数十家酒坊,卫生状况、生产条件等基本相同:由于酿酒后剩下的酒糟可用来喂猪,所以酒坊、猪舍和住房连在一起的比比皆是,从业人员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酿酒设备简陋,装猪食的锅盆与酿酒的混用,不经过杀菌消毒就反复使用等等。 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介绍,他基本摸清了近400家“黑酒坊”的情况,生产出来的米酒主要销往贵港城乡餐馆、酒楼,散装酒市场也都有售。 杀虫农药+各种添加剂=酒香 “敌敌畏”和“乐果”原是庄稼地里常用的有毒杀虫农药,人体摄入一定量可导致中毒或死亡。然而就是这两种有机磷农药,竟也被一些“黑作坊”业主用到酿酒的工艺里。 一位行内人士披露,每50公斤酒里只需加数滴“敌敌畏”或“乐果”就可以使酒味变得香醇,效果比一些香料添加剂还好。听了此话,记者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记者在新塘乡的一家酒坊里就发现了一瓶已用了少量的“敌敌畏”农药。对此,老板解释说是给蔬菜杀虫用的,至于怎么会放在酒坊里,老板却无法自圆其说。在酒坊的另一间房内,记者还看到了10多种添加剂。其中,有一塑料桶装的品名叫乳浊剂的添加剂已经过期。 这名老板坦言,往酒里加兑各种添加剂,也是为迎合群众的口味。本来质量纯正的米酒是蒸馏出来的,无色透明,无任何沉淀,但是群众却误认为,既然是米酒,酒色就应该像米汤一样呈乳白色,稍有沉淀。否则,就是用酒精勾兑的。为图好卖,做酒的人都往酒里添加乳浊剂或其他化学类添加剂,使无色透明的酒色变成米汤色。长此以往,有意加兑各种添加剂的酒反倒弄假成真,摇身一变成了真米酒,而无色透明的真米酒却几乎没了市场。 “这些化学添加剂饮用多了,肯定对人没好处,反正自己不喝,只要死不了人就没事。”“黑作坊”的业主们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赚消费者的黑心钱。 米酒+酒精+水=降低成本 几百家酒坊共同抢占一个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于是,业主们在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问题上挖空心思,不择手段。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勾兑酒精和水是不法业主降低成本、牟取利润的首要途径。找到了答案。据行内人透露,一般情况下,往酒内掺兑50%的酒精,每500克酒可多获利0.25元。在利益的驱使下,业主们纷纷使用浓度达95%的酒精,甚至有的是用工业酒精来勾兑原酒。 大量的酒精从何而来?在知情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化工商店比较集中的贵港市解放路。各家店内,诸如酒饼、酒增香剂、酒乳化剂、酒酶制剂、勾兑酒原辅材料、酒精等一应俱全。玻璃瓶装的工业酒精(含大量甲醇)就在货架上摆着,想买多少都可以。还有用塑料桶装的浓度为95%的酒精也是大批量供应。店主以为记者是想买酒精来勾兑酒,就热情推荐:“这种酒精就是食用酒精,浓度够高,不少人都买来勾兑酒。” 如此方便就可买到各类酒精,不免让人忧心忡忡。每天都有大量散装酒上市销售,如果有人在酒内掺入了过量的高浓度酒精或工业酒精,那么随时都可能发生严重的中毒事件。近年来,我区已发生过饮用了工业酒精兑水的假、毒酒而致人中毒、死亡的严重事件。 “黑酒坊”横行,正规军惨淡经营 由于“黑酒坊”降低成本手段“高超”,其价格比正规厂家的真酒低廉多了。同时,一些饭店和商店为了赚钱,只要价低就购进,这使得假酒、劣酒有了销售市场,相反也将正规酒厂逼入了困境。 位于贵港新塘乡的贵港市三力酒品饮料厂是贵港市唯一合法的私人米酒厂。2001年,老板伍家进投资20万元建厂投产,本想靠着诚信经营和优质产品来发家致富,可事实却让他痛心。他的酒厂生产的“荷香莲”米酒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纯米酒,按道理应该有好销路。然而,“黑酒坊”出的酒因价格比其便宜近一半,许多商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只选价低的不选质优的。结果,近两年来,伍老板的酒厂销售量不断萎缩,投资收不回,只能惨淡经营。面对厂房墙壁上挂着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伍老板心中充满着无奈和不解:“我各种证照俱全的合法酒厂,难道真要被‘黑酒坊’挤垮?” 不仅是贵港三力酒厂一家遭遇“黑酒坊”的阻击,在桂林、柳州等地,“桂林三花”等区内名酒的市场也受到了很大冲击。2002年4月2日,贵港市商品流通稽查大队接群众举报,在覃塘一次查获了大批来自于“黑酒坊”的假劣白酒。据造假者交代,他们用酒精掺兑出的假劣袋装米酒,已在贵港及周边地区销售了近200吨。 据悉,在贵港市,由于“黑酒坊”的酒在全市散装酒市场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不少略微了解情况的人已不敢饮用米酒,这也使正规酒厂的优质米酒断了销路。由此而来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信任米酒质量,广西米酒在外销市场上遭遇信誉危机,企业发展日益艰难。 “黑酒坊”怎会立足市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几百家“黑酒坊”的存在,是否源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整顿呢?事实并非如此。1997年7月1日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酒类管理条例》第6条明确规定:生产酒类,应当持有《酒类生产许可证》;第21条又规定了酒类批发、零售经营者,不得销售无《酒类生产许可证》单位和个人购进酒类产品。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也明确规定,白酒生产一律由国家统一核发《生产许可证》。而且按照有关规定,酒类生产者在申领《酒类生产许可证》时,必须持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环保部门批准的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以及具有保证酒类质量的生产条件等等。应该说,整顿取缔“黑酒坊”不是无法可依。 可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却发现“黑酒坊”里还存在着不少怪现象:有的“黑酒坊”有税务登记证,每月在照章纳税;有的“黑酒坊”没有任何证照,却在按规定每月交纳国税、地税、工商会员费等百余元;有的“黑酒坊”持过期的卫生许可证、临时生产许可证照样生产;有的“黑酒坊”没办任何证照,长期经营生产不交各种税费,而每年的产品却要抽检一次,检验费300多元。以上的几种情形,似乎可以说明有关部门已大致了解“黑酒坊”的情况,并默认了“黑酒坊”的不合法存在,否则就不会收费发证。面对如此混乱的状况,贵港市的有关部门有何解释? 作为全市酒类生产流通的主管部门,贵港市经济贸易委员会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市商品流通稽查大队大队长骆泽昌说,依照“谁发证谁管理”的原则,从2000年起,这项职能由质量监督局负责。 而贵港市技术监督局的有关人士说,临时生产许可证的发放从2002年4月就停止了,现由国家质检总局发生产许可证。 对酒坊米酒质量的问题,贵港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黄所长说,按照国家酒类质量标准,一年要对每家酒坊抽检2次,但实际上一年抽检还平均不到一次。原因是米酒作坊多是在乡下,乡下没质量监督机构,很难开展工作。 那么“黑酒坊”是如何顺利“经营”的呢?贵港市工商局的黄科长直言,在每次检查中都发现有没严格按前置审批条件(如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就颁发工商营业执照的问题,市局多次要求分局对已办理的要变更,或要求其补办前置审批条件的证照,否则按无照经营取缔。但是办证权在分局,有的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不符合条件的酒坊很容易办到工商营业执照,而市局有关部门又监督管理不到位,具体不合程序的发证有多少无法统计。 就有的生产卫生条件极差却为何持有卫生许可证的问题,贵港市卫生监督所的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乡下办证工作由乡卫生院防保员初审,再盖卫生局的章,这是把关不严及管理上的漏洞。农村卫生条件很差,达到卫生标准的没几家,而有的部门没有办卫生许可证就办执照,不合程序,使得酒坊管理很混乱。 税务部门对“黑酒坊”按章交税的问题,回答很简单:先收费后补办纳税登记,有生产就要纳税。 我区散装酒的总体生产管理情况究竟能不能让消费者放心?记者走访了自治区质量监督局。有关部门的同志说,自治区质量监督局目前还没有组织对我区散装酒市场进行过监督执法,也没为任何散装酒加工颁发过生产许可证,市场的具体情况不清楚。 看来,散装酒市场“黑酒坊”泛滥的情况有关部门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也采取了一些整治措施。但这些措施离法律法规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监管已相对处于失控状态。如果长此下去,随着“黑酒坊”流通面的不断扩大,广西的父老乡亲想喝“放心酒”恐怕将成为奢望,更为严重的是,“一颗老鼠屎害一锅汤”,广西白酒市场的信誉也将因此受到重大损害。(张 婷 梁家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