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 国酒茅台永恒的主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4日 13:36 新浪财经 | |
市场呼唤高质量的产品 过去5年间,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和支持下,茅台集团上上下下解放思想、励精图治,面对白酒供大于求、消费者需求变化较大等诸多不利因素,挥写出了生产经营的连续跨越式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翻番,有的增长二倍以上,向刚刚结束的党的16大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为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顾这5年辉煌业绩的取得,可供总结的经验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当然就是茅台人终于冲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围城”,真正转变观念,全面投入了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实现了从“以生产为中心”到“以市场为中心”的深刻转变。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所谓企业的“做市场”,并非空洞而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若干子系统、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成功与否,既取决于营销战略定位、营销体制架构、营销网络建设、营销人员素质等“实现手段”的优劣,归根结底,更取决于作为“做市场”“核心元素”的产品本身的“素质”,主要包括产品本身质量及其对市场的“适应度”等等。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和成熟,市场秩序与市场竞争不规范,一些地方和企业出现了轻产品质量、一味靠炒作“做市场”的不良倾向和现象。前些年,白酒行业喧嚣一时、旋即灰飞烟灭的种种“泡沫”,让人们记忆犹新;时至今日,仍有个别一夜间“速成”的白酒企业,未能引“前车”为鉴,嘴尖皮厚腹中空,动辄以“传世佳酿”之类相标榜,甚至利用消费者不成熟的消费心理、乱定价格,坑害消费者不用说,最终也只能饮鸠止渴、难逃市场经济法则的无情淘汰。 毫无疑问,任何时候,市场都在深情呼唤着高质量的产品,只有高质量,才是企业和产品纵横市场的最“吃香”的“通行证”,才是其市场生命力、竞争力及高经济效益的源泉。翻开中外成功企业、尤其是那些长盛不衰的“百年老店”的历史,没有哪一家,不是以产品质量的卓而不群著称、从而决胜于市场的。 事实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早就指出,企业的质量管理环节,从始至终都是整个产品“市场链”的至关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营销为根,质量为本,二者是一种和谐相融的关系,越是重市场,就越要重质量。换而言之,重质量本身就是重市场最重要的内在表现之一。 象茅台酒这样的驰名中外的著名品牌,理所当然应该是高质量的象征。很难想象,如果过去5年,茅台集团的市场运作与产品质量工作不是如此和谐共进,而是被有意无意的对立起来;茅台酒的质量不是稳定提高、不打折扣地保持了始终如一的100%的出厂合格率,而是下滑了,市场运作会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和效果?它又如何能被众多的消费者接受?它又如何能以最快的速度消除东南风金融风波、山西朔州假酒案的影响? 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茅台集团过去5年的辉煌,既是转变观念、市场战略的辉煌,换个角度,更是继往开来、产品质量战略的新的辉煌。卓越的品质,已经成为茅台酒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的基石。 茅台酒是高质量的结晶 众所周知,茅台酒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国际的杰出代表,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勇夺金奖,跻身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列。新中国成立后,更因在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生活中发挥了特殊作用而享有中国“国酒”美誉。上述所有这些,都赋予了茅台人极高的责任感、荣誉感。 对于茅台酒的质量,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60年代周总理亲自指示派科研小组到茅台搞科学研究。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为保证茅台酒质量生产水源不受污染,茅台镇赤水河上游100公里内不准建化工等企业。 数十年来,在“我爱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总揽下,茅台集团、茅台酒股份公司及其前身茅台酒厂,无论企业经营体制、市场风云如何变幻,也无论领导班子如何更替,都坚持了“质量第一”的原则,牢牢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路子,以及“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视质量为生命”的方针,要求每个员工、每道工序、每个环节的质量都要与“国酒”、“世界名酒”、“中国白酒行业排头兵”的身份、地位相符合;当产量、效益、发展速度与质量发生矛盾时,总是服从于质量。 为了质量,茅台人拒绝了太多吹糠见米的诱惑,茅台酒必须生产陈放5年以上的传统如铁板一块,全无丝毫的松动余地。为了质量,茅台人也才与急功近利的悲怆无缘。 作为我国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和典型代表,茅台酒有着一整套特殊而复杂的独特工艺,生产周期相当长,历史上,其品质塑造过程给人极为神秘的印象,质量控制长期沿用理化标准与实物标准相结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破译”茅台酒生产关键工序的“密码”,消除神秘感,从自然升华为自觉状态,因而成了茅台酒质量管理逐渐深化的主线与鲜明特色。 早在五六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周总理指示先后两次派出工作组,五十年代开展“积极恢复原有工艺操作,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先进生产者运动,并发动老酒师、老工人献计献策,提炼出茅台酒传统工艺的14项操作要点,对初步完善茅台酒生产工艺和巩固茅台酒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中国酿酒工业新的时代六十年代开展了科学研究,肯定了茅台酒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提高茅台酒质量、促进茅台酒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科学品酒,科学分型,促进浓香型酒大发展作出了贡献。80年代中期,历经10余年潜心研究、上千次试验,在没有国际和国家标准参考的前提下,能够更科学地指导茅台酒生产的茅台酒企业标准终于被制定出来,2001年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国家标准,从根本上保证了茅台酒质量的稳定提高,实现了直觉勾兑向科学组合勾兑的演进。 随后,更加细化的一系列【企业标准】陆续诞生,企业初步建构起了一个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标准化体系。与之相应,茅台酒厂高度重视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引进。同样是80年代中期,首开全国白酒行业先河,推广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及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逐渐形成系统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起一套具有企业特点、行之有效的质量检评制度。 90年代,茅台集团一方面从美国、日本等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质谱、色谱检测仪器,一方面开始启动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的达标认证工作,于1993年通过了产品和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帮助“长期陈酿”与“精心勾兑”两个决定茅台酒质量的关键环节跨入微机时代,成功实现与国际惯例的对接。 迄今为止,集团一直坚持每季度进行内部质量审核,每年接受长城(天津)质量保证中心的审核,根据规范、严密的【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质量管理标准汇编】等,及时整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推动质量体系运行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此外,集团还重点抓了包装质量的改进,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测均得到加强;对重要产品,甚至实行全数检测,要求包装材料生产厂家限期改进存在的问题。 可以自豪地讲,无论从任何角度审视,茅台酒都堪称高质量的结晶。80余年风雨兼程,90余年金牌不倒,茅台集团成为全球惟一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及原产地域保护为一体的酒类生产企业,先后14次荣获国际金奖,在国内名酒评比中更是历届称雄,夺得“中国驰名商标”(第一名)、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消费者最满意的产品等荣誉,就是最好的注脚。 质量,茅台永恒的主旋律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零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酒类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茅台酒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茅台集团将千方百计,愈发高亢地唱响质量这一永恒的主旋律,愈加强调质量战略在企业名牌战略中的地位,象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茅台酒质量,确保再创新的百年辉煌。 为此,我们将继续坚持、完善“质量否决”制度,进一步狠抓质量审核工作、质量成本管理及质量教育等,包括企业的QC活动要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攻关,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制酒、制曲、酒库、包装等环节要加强质量控制点的控制,其中包装要坚决杜绝返工问题的出现,保证包装合格率达100%;酒库要重点抓好小型勾兑,继续探索微机辅助勾兑的新路子。各生产管理、技术部门要及时搜集、整理、反馈制酒和包装质量信息,通过严、全、细、实的质量管理,在确保原辅材料质量、包装材料质量和半成品质量的基础上,确保出厂酒质量等等。 除了继续将生产领域的质量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茅台集团还将最大限度地拓展、全面理解质量的外延与内涵,扩张“茅台”的品牌价值,使得质量管理由生产领域延伸到对消费者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等领域,创造出与产品质量同样优秀的一流的服务质量。 从1998年起,我们就对茅台酒的销售渠道进行了全面整顿,逐步淘汰了部分名不符实的经销商,及时吸纳了一批有市场经验的有经济实力的营销商加入到茅台酒的营销阵营之中。与之相随,在全国地级以上重点城市开设茅台酒专卖店。去年,国酒茅台澳门专卖店开张。在过去仅仅依靠外贸代理出口的外销体制开始改变,我公司自营出口业务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的拓展的步伐大大加加快。去年茅台酒出口量比上年增加86%。 所有这些“市场”举措,实际上是与质量管理紧密相连的。其根本的“内核”还是为了高质量的茅台酒能够顺畅地进入终端消费,让消费者放放心心地喝上高质量的真正的茅台酒。 通过努力,产品质量与市场拓展这个“链”连接得更为牢固了。这样就逾发坚定了我们走一手抓质量、一手拓市场,使二者有机统一而不偏废的企业发展道路。 发展现实还告诉我们,茅台酒的市场大了,产品需求量多了,这是消费者授予茅台酒的真正的“金牌”。但是,消费者越是信任茅台,就越是要求我们一如既往地视质量为茅台酒的第一生命,永远坚持茅台酒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酿造工艺,永远坚持茅台酒的出厂率必须100%合格的标准。唯其如此,茅台酒的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