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城市空调市场展望:消费者会买价格战的帐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3日 16:43 新华网 | ||
空调厂商的日子从没有像今年这样难熬:一方面,去年大批库存压力急待降价释放;另一方面,压缩机和塑料涨价的风声日紧,使空调厂商面临成本增加的压力。有人说,2003年空调市场价格战也许更加热闹,也许逐渐趋于理性,但问题是消费者在经历了多年的价格战洗礼后,能否一如既往地轻易买价格战的帐,谁也无法预料。因此,本报特意选取了国内六大城市作为样本,对当地的空调市场进行了调查采访,希望明智的空调商家能从中发现今年空调市场的商机。 北京:等待一线品牌大降价 京城3月,众多的空调厂商便早早地向消费者展开了“春季攻势”,只是由于消费者对更大降价行动的期待,以及最近变频空调的种种传言,北京空调市场真正的大规模启动还需要更猛烈的暴风雨冲击。 价格战仍然是商家们的首选武器,无论是专卖店还是商场,到处是降价促销的海报和标语。在西单商场,记者见到几乎所有空调品牌的展柜上方都挂出了“返金”、“让利”、“降价”之类的字幅,折价范围从2000元到100元不等,其中,海信的KFR-3502GW/BP原价4980元,现价3599元,美的KFR-43LW/HIDY空调从5189元狂降到2700元,几乎打了对折,令人咂舌。三菱和松下等几个洋品牌虽然没有跟风降价,但旁边却贴着“买空调赠电烫斗、电饭锅……看来,空调的价格战已经从国内品牌的“局部战争”全面升级,并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国美电器城,“战争”的态势则更为明晰,TCL的一款冷暖壁挂空调价格已经降到了1668元,美的1匹冷暖静音壁挂空调的价格也只有1450元。降价幅度大的品牌展台前人头攒动,舍不得“放血”的品牌则门庭冷落。“去年这时候降价那么厉害,今年怎么还不降?”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共同心声。大中电器城一位营业员则告诉记者:“现在消费者都希望买价格低的名牌产品,因此只有一线品牌大规模、大幅度的降价,消费者才会真正买帐。” 最近有关变频空调的种种传言也大大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在大中电器城,尽管1匹变频冷暖壁挂空调价格已经降到2500元左右,面对厂家们热情的召唤,消费者却并不买帐。消费者张先生表示,现在变频空调的概念国家都没有确定,我们怎么敢买? 降价无疑是诱惑,但并不是决定消费的最终因素。经历了几年价格战的洗礼,北京消费者成熟了许多。国美电器城的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虽然降价的品牌很多,但市场上卖得好的并不是价格降得最多的,“现在消费者购买空调时除了价格之外,噪音、节能、售后服务,尤其是健康功能往往都是他们关注的因素。所以卖得最好的还是注重新功能的产品。”海尔的“智慧眼”、“聪明风”系列,三星的“抗菌过滤,健康呼吸”和新飞的“绿色”主题产品,吸引了大批关注健康的消费者。此外,节能和减噪也是消费者衡量产品性能的两大重要指标。在各个厂家硝烟弥漫的拼杀中,北京消费者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如今许多北京的消费者将注重质量的同时寻求合理的价格作为今后购买空调的一个选择标准。他们在认真寻求质量和价格都适合自己的产品。(李萌朱继东) 杭州:价格战山雨欲来 从传统的空调营销观念来讲,阳春3月正是空调市场春节和盛夏两大销售旺季之间的过渡低潮期。然而近几天,杭州各商场的空调专柜前却显得格外热闹,各个空调生产厂家都趁机大作促销工作,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杭州的苏宁、国美、杭州大厦、银泰等几家主要家电商场的有关负责人,他们的口径相当统一:在空调行业价格战的压力下,2003年杭州空调市场总体价格还会下行,但部分高品质品牌仍将保持高价位。 尽管今年压缩机和塑料涨价使空调制造成本有所增加,很多市民都担心因此引起空调价格上涨。但业内人士的意见却正好相反。苏宁浙江地区管理中心的总监助理李先生认为:塑料的涨价很大程度是因为海湾地区形势紧张,但这种局势应该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而压缩机的涨价属于行业的短期行为,一段时间后,它的价格还是会降下来。而且受成本上升影响的一般是小公司,大公司因为与原料供应商早有协议,他们的价格不会有大的变动。 业内人士分析,去年一些新兴空调企业发动价格战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是今年空调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去年不俗的销售业绩坚定了新兴企业继续以价格作为占领市场利器的决心;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大品牌和国外名牌也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市场份额。价格是消费者购买空调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很多新兴空调企业由于在产品实力上无法和大品牌、洋品牌抗衡,所以积极配合苏宁等家电大卖场的全国统购,希望通过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降低成本,来积极主动地参与价格竞争。但也有人担心,价格战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这些新兴企业还能撑多久? 而海尔等一些老品牌,仍然坚持走品质路线。今年1月,海尔刚推出的氧吧清新空调的价格就十分高,而其它型号的价格也不会有大变化。业内人士推测,海尔等老名牌即便是降价,也可能是降幅不大的微调。还有一种大幅降价的可能就是,海尔推出专为适应市场的特殊型号空调。而科龙等一些中档品牌的价格可能会稍稍下降,但幅度不会大。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洋品牌以往高利润已经被现实颠覆,他们有可能低下高贵的头,混迹价格战火当中,希望以此打垮新兴企业。据了解,一些合资的洋品牌在近期就会有大幅度的价格变动。例如松下,它的价格会在近期内下调10%以上。 另据商场销售人员透露,随着时间的不同,主要销售的空调品牌也会不同。在夏初,一些大品牌销售量就会相对好些,但到夏季快结束时,由于一些普通家庭忍受不了夏季的炎热,会选择一些价格较低的空调,这时其它品牌的空调的销量就会好点。(方列王芳) 上海“洗牌”呼声阵阵高 3月的申城春寒料峭,但今年空调厂商备战的鼓声已经敲响。上海几大著名空调经销商纷纷预言:2003年将成为国内空调厂商的“洗牌年”,一、二线品牌之间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三线品牌则将逐渐被淘汰出局。 统计表明,2002年上海市场全年空调销售总量为60万台。业内人士分析,房地产市场火爆是推动空调市场持续升温的强大“引擎”。除新增商品房外,二手房市场活跃、二度装修频繁也同样刺激空调需求量的大幅攀升。去年上海市全市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7.6%和10.7%,全市批准销售总面积达到261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2476万平方米。据测算,2003年上海市场空调销售总量将达到70万台左右。 有迹象显示,大商家与大厂家携手,逐步淘汰小商家与小厂家,将成为今年空调市场竞争的一个突出亮点。3月初,上海国美电器召开“空调战役誓师会”,一反往常大小厂家云集的情形,仅仅邀请了夏普、海尔、LG、海信、美的和新科6家空调厂家出席。总经理陈云峰的解释是,从当前的竞争形势考虑,商家必须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重点品牌,通过密切合作形成一种战略联盟,强强联手进行行业洗牌。目前,上述6大品牌已占国美空调销售总量的八成。 美的空调上海区销售经理余进波也透露,2003年,大品牌将进一步加强与重点经销商的合作,提高自身产品在重点经销商分销渠道中的销售比重,从而将那些小品牌、小厂家逐步挤出市场。譬如,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经销企业,国美电器目前经销着占总量30%左右的美的空调产品。 针对消费者最关心的价格问题,上海主要空调厂商纷纷表示涨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国内六大压缩机厂商联合发出通知,声称空调压缩机价格将上涨10%至15%。作为空调产品的核心部件,压缩机的价格涨跌历来非常敏感。但上海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去年库存量较大,今年空调价格应该不会出现上涨;上海新科空调销售服务中心的费曙明称,新科空调2003年的价格将下调15%。 来自商家的销售统计也显示,今年1月份,上海市场销售的空调平均价格已经呈现出下降趋势。以海尔KFR-22GWF空调为例,其市场零售价格已从去年的每台2600元,跌至目前的每台2200元,部分品牌空调单品价格下降达到500元。 此外,各大主要空调经销商的促销力度明显增强。上海国美电器早早地宣布,今年将推出一项空调“以旧换新”活动。除壁挂机、柜机等常规机型外,此次还特别增加了窗式机。消费者可将旧空调抵价250元至800元,购买新空调。夏普、LG等品牌空调厂家的有关人士纷纷表示,这样的促销力度很大,但是“如果没有力度,就无法扯开市场的缺口”! 与彩电、冰箱等家电不同,空调产品的售后服务含量较高。每逢销售旺季,送货难、安装难往往成为困扰厂商和消费者的最大难题。今年,为了突破空调送货“瓶颈”,上海部分有实力的商家开始尝试将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GPS)”运用于送货车队。据上海巴士货运车队负责人介绍,“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流动的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安装这套系统后,后方控制平台可以实时掌握每辆送货车的运行位置,从而对送货车辆进行整体调度与合理调配。(俞丽虹) 广州:不敢轻言涨价 到现在为止,除了格兰仕有一款空调宣布降价以外,整个广州的空调市场仍然是一片沉默,即使上周末松下宣布华南市场全线降价70%时,市场上的国产空调也只有长虹等少数品牌愿意跟进。 换句话说,广州市场上虽然已经有人举起了价格战的大旗,但价格战并没有像原先预想的那样提前开打。在新大新商场里,一位空调销售人员表示,现在空调企业的压力都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市场遭遇凉夏,市场走势不妙留下了大量库存;另一方面由于美伊冲突带来的上游产业提价风潮,两者结合之下迫使诸多的企业今年不敢轻易启用价格战。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虽然空调压缩机和塑料涨价带来了制造成本的上升,但空调企业也不敢轻言涨价。海尔集团空调产品本部部长王召兴在广州召开的海尔空调经销商大会上坦承,目前国内空调企业已经达到400多家,行业的制冷年度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900万套以上,整个空调行业最终还是要靠价格来竞争。总之依靠薄利多销的企业日子将会更难过,今年会有更多的品牌被消费者和市场淘汰。 今年空调价格总体趋势仍然下降,只是降价幅度应该不会太大。作为一线品牌,科龙、美的等品牌的空调目前并没有降价销售的迹象,春兰集团一位负责人说,今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空调降价幅度可能减小。王召兴表示,由于国内6家压缩机厂达成了价格联盟,3月份压缩机价格开始上涨,空调市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应该有所反应,去年降价幅度大的企业今年降价也会更理性一点。(王攀) 天津连锁店率先降价“作秀” 早春3月,春风乍起,以国美和苏宁为首的家电卖场争先拉开了天津空调价格大战的帷幕,这意味着平静一冬的空调“池水”不但由此被吹皱,而且还会兴起较大的波澜。 据了解,目前我国空调生产过剩,2002年度库存近千万台,而全行业400多家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必然展开异常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杀手锏”就是降价。作为北方重要的空调市场,天津历来就是各个生产厂家的必争之地。由于对天津空调市场缺少权威的统计,一些销售企业和厂家估算,近两年,天津空调销售额大约维持在11亿元上下,销售空调的数量维持在30万台到40万台之间居民空调拥有率在40%左右。一些销售商认为,10亿元的蛋糕应该是够诱人的了,而且在未来二、三年内天津空调市场销售还会持续增长。 天津劝华集团等老牌家电经销企业认为,今年空调降价风一起即与往年不同,前几年空调降价主要是一些小品牌企业依靠降价换取市场,而此次引领降价风标的是主流品牌,一方面他们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主动降低价格,另一方面通过降价达到淘汰规模小的杂牌机,达到重新洗牌的目的。 记者看到,本月初,国美、苏宁挑起天津第一轮空调大战,其降价的主力即是市场主流品牌,如海信、美的、格力、海尔、科龙等,价格大体为1.5匹的分体机维持在1600元-1800元之间1匹单冷分体机大体价格在1300元-1400元左右。一向对价格战持有异义、对降价很谨慎的海尔,本次也推出了低于3000元的2匹柜机。 此间市场人士认为,主流品牌的降价并不意味着市场降价风的终结,而仅仅是个开始,因为小品牌机和杂牌机决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肯定会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拼死一搏。 另有一些业界人士认为,今年空调市场在价格方面还存在很多变数和不确定因素,比如,从今年1月开始,空调压缩机价格就开始上调,而美伊战争一触即发,已经导致国际钢铁、石油价格上涨,这些都会加大空调的成本。据预测,目前每台空调的成本已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0-100元。因此,生产厂家的利润空间已经不大,空调大幅度跳水的可能性不大,此番降价在某种程度上有商家做“秀”之嫌。 记者采访了一些市场分析人士,他们认为,目前天津空调市场尚属正常,各厂家、商家之间虽然竞争激烈,但还不至于要吃掉对方。消费者对企业间的从价格大战目前还在观望,降价并没有带来市场的轰动效应。在今年销售季节里,推动天津空调市场销量大幅度上升的要素是:一是价格持续下降并突破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二是天津危房改造虽告一段落,但海河综合开发,又会带来许多居民搬迁,新房装修势必加大对空调的需求;三是很多消费者已不满足一户一机,一户多机渐成气候;四是空调市场炒作效果显著,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总之,空调降价之风必将给市场带来波澜,但能够掀起多大的浪还需观察。(曹健) 南京:抬高门槛回归理性 虽然刚刚是3月初春时节,但就空调的销售年度而言已过去一半。展望全年市场走势,我国空调产销大省江苏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的空调市场将回归理性,重新洗牌。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源认为,今年我国空调市场潜藏着两大非理性因素。一是近年来空调的供大于求、产大于销已造成一些并不适销对路的产品、品牌大量积压,据分析库存总量已达数百万台。而适销品牌库存较少,却由于自去年以来钢材等原材料的涨价,抬高了今年的生产成本。因此,去年的积压产品、品牌一方面面临着库存压力,一方面又具备了较大的成本优势,很可能会凭借原材料涨价造成的比较优势冲击今年的空调市场。二是一些空调厂商今年仍会沿用对产品性能、超低价格过度炒作的手法,或是把一些空调的产品性能包装得玄而又玄,或是以限量、低价发售某一型号产品的形式,对市场进行价格信息干扰,把消费者先闹个头晕眼花以后再掏其腰包。 徐源认为,市场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消费者最终会在消费经验的积累中成熟起来,一些厂商误导消费者的非理性市场行为注定不能长久。今年的空调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认识到市场也要讲“可持续发展”,从而回归理性、走出恶性竞争,共同培育良好的市场秩序。 我国最大的家用电器连锁零售企业集团之一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副总裁孙卫民认为,今年将是空调市场的洗牌年、整合年。首先,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空调的市场总量会进一步放大,并有新的突破。 同时,品牌整合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空调市场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大品牌”依然畅销,“小品牌”纷纷出头,市场异常热闹。而今年将有三大因素共同推动我国空调市场加速整合。一是原材料涨价因素,抬高了市场进入门槛,加大了“小品牌”的运营难度。二是很多一线品牌都面临着原材料涨价、去年库存空调大量出货的双重压力,想涨价,却又不得不降价,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已使很多厂商冷静下来,从今年近3个月的市场态势看,并未像往年那样出现大量的产品性能题材、价格题材炒作。三是渠道参与市场整合的力度将加强。大的流通商与一线品牌将全面合作,加剧销售渠道的整合,“小品牌”的生存土壤和空间都将受到挤压。(周国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