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拖累大酒厂 通化葡萄酒企业不当杏花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13日 17:32 中国青年报 | ||
通化葡萄酒企业不甘再当“杏花村” 新闻背景 2002年12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披露了有关长白山脉的吉林省通化市的一些小葡萄酒厂在制酒过程中搀杂使假的事实。 央视记者发现,通化分布着许多生产规模在一两千吨左右的小葡萄酒厂,主要生产几元钱一瓶的山葡萄酒———一瓶720毫升标明葡萄汁浓度50%的山葡萄酒,出厂价最低的仅有1.5元。 报道说,在通化市洋铖酒业公司,记者目睹了这种葡萄酒的调制过程:调酒师先是向一个5吨装的罐子里灌水,然后再加入酒精、糖精、葡萄香精、色素、酸、增稠剂、防腐剂进行搅拌。这种所谓的葡萄酒就是行业里俗称的“三精一水”。 该调酒师说:“到哪个酒厂都少不了这些玩意。”而且,里面根本没有葡萄汁。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同时承认,他们生产的葡萄酒,并非宣传的那样———用野生山葡萄酿造,用的只是人工栽培的葡萄。 之后,通化受到媒体的格外关注。北京一家报纸的文章标题是《邪乎!“葡萄酒”竟没有一滴葡萄汁》。 2002年12月1日中午,通化柳河葡萄酒协会副会长柳树有正在去长春的路上,朋友打来电话说:“中央电视台给通化葡萄酒曝光了,播了整整一分钟!” 柳树有心里咯噔一下。尽管朋友特意告诉他,电视台曝光的只是小酒厂,但身为通化市葡萄酒龙头企业之一的老总,柳树有不由想到了几年前山西假酒案对杏花村酒厂带来的影响。 在长春办完事,柳树有一刻没有停留,急匆匆赶回自己经营了10年的通化市香雪兰山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他知道,这次曝光对几家正规企业来说,要不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要不就是灭顶之灾。说机遇,是因为通过整治,正规酒厂能够脱颖而出。说危机,是因为普通消费者并不一定能再次相信产自通化的葡萄酒。 几乎与此同时,通化市另外几家较大的葡萄酒企业的老总也急得团团乱转。个别地区的商场已经拒绝通化的葡萄酒入内,已经进入商场的也被要求下架。凡是通化的产品,一律被质量、卫生部门要求送检。一时间,各级管理部门也迅速汇集通化。质量监督部门来了,物价部门来了,卫生检疫部门来了……“曝光的是一些投资只有十几二十万的小葡萄酒作坊,可凭什么让我们这些苦心经营了多年的正规企业跟着遭殃?”通化市另一家葡萄酒企业老总对记者说,老百姓只知道通化的葡萄酒有问题,他们不会去分辨谁是小作坊,谁又是正规酒厂。 这些年通化市正规企业深受小作坊之害。“雪兰山”2001年11月向市场推出精心研制了3年的青葡萄酒系列。结果一个月后,市场上就出现了其他品牌的青葡萄酒,模样儿几乎和“雪兰山”一模一样。“冰天雪地的,当地哪有青葡萄原料?”“雪兰山”老总柳树有说,很明显,那些青葡萄酒是用“三精一水”兑出来的,只卖两三块钱。而“雪兰山”青葡萄酒每瓶的成本就有十几元。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自然拣便宜的买。更糟糕的是,消费者喝到假酒后,觉着并不好喝,就不再上当。结果,他们尝到真酒滋味的机会也随之消失。 在曝光之初的半个月时间内,柳树有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发动经销商一起来把这场危机化解为机遇。全国各地的467家经销商动起来了,他们把假冒葡萄酒和“雪兰山”一起摆上柜台,请消费者免费品评,并附上相关政府部门的一次次抽检报告。“并不是所有的正规厂家都有实力把危机化解为机遇。”柳树有说,通化其他一些实力较弱的正规葡萄酒厂,曝光后至今一个多月了,仍然没能从危机中走出来。“政府怎么能给这些投资二三十万就建起来的小作坊发牌照呢?”通化市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葡萄酒厂老总对记者说,当地几家龙头葡萄酒企业早就向政府呼吁,希望抬高葡萄酒生产的门槛,否则,整个地区的葡萄酒业将被这些小作坊搞垮。 据说,政府也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正在整改的通化葡萄酒业被曝光了。 有消息说,眼看着当地支柱产业即将遭受灭顶之灾,当地政府也坐不住了。曝光后,当地政府已经3次会议,专题研究葡萄酒厂的整治问题。目前,通化市共有175家葡萄酒厂,被央视曝光的4家以及其他17家在曝光后就被政府取缔,另外25家酒厂被要求停产整改。 有关人士透露说,彻底完成葡萄酒业整治工作后,当地政府将于元月中旬组织有关企业到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他们的整改结果,同时向消费者隆重推荐当地的几家龙头葡萄酒企业。据说,此次活动将由政府全额拨款,参加企业不用缴纳一分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