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面对入世,中国家电业曾一派乐观,被中国即将成为全球家电生产制造中心、被中国家电企业擅长“市场运作”的前景和现状深深打动,认为已然做好了充足的应对准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入世的大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原先被掩盖的众多薄弱环节逐渐暴露。
“眼界开了,步子慢了”,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描述中国家电业入世一周年的尴尬处境
。
专利陷阱,避让不及
今年以来,让中国家电业倍感挠头的莫过于被外国公司追着讨要专利费一事。先是DVD企业被6C、3C、1C等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一一摁倒,往外掏钱;随后又有法国汤姆逊公司向彩电企业收缴专利费。
与习惯使用盗版软件的思维一脉相承,为知识付费此前还没有成为中国制造行业的主流思潮,可谓“无知者无畏”。然而,中国已经成为WTO的会员国,任何违背规则的做法都会受到惩处。目前国际上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规定和惩罚措施越来越严厉。家电业必须尽早自觉结束“无知者无畏”的时代。
德国经济学家乌尔里希指出过“制造”与“加工”的不同,两者的区别在于对核心技术原创性的掌控状况。与此对照,目前中国家电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准确地位,也就是“加工”阶段。“制造是需要知识根基的!”一位业内人士痛心疾首,想到今后中国家电业要不断应付收费问题,感到头皮发麻。
一位资深律师指出:等到我们都自觉地向国外公司交纳专利使用费的时候,我们成熟了;等到国外的公司向我们交纳专利使用费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说得上强大了。
这位律师的后一点希望,够中国家电业奋斗不少年。
海外市场,明礁暗礁处处
中国彩电重返欧盟,着实是个不错的消息,但屈指可数的40万台总量,相对于中国巨大的彩电产量,似乎是个意味深长的讽刺。在开拓海外市场、在应诉反倾销过程中,中国家电业只是走了一小步。如何应对诉讼,如何应付海外市场的贸易壁垒,如何适应别国的游戏规则,都是中国家电业必须正视的课题。
“海外市场,对家电业而言,是个沉重的话题”。一位彩电老总在不久前召开的“2002中国彩电高峰论坛”上发出一声叹息。的确,在贸易壁垒、反倾销等明的拦路虎之外,海外市场还有不少“暗礁”。业内就有传闻,目前为止,分别有碟机、彩电、空调三家企业在海外被骗,货发出去了,款没收回来,一家彩电企业就有2亿美金的损失。“想想,得卖多少彩电才能挣两亿美金啊?”业内人谈起这些事都觉得脊背发凉。
一位从事海外业务的家电老总透露,得知中国家电企业急于拓展海外市场,国际上的一些贸易骗子纷纷聚拢而来,利用中国企业的无经验,大肆行骗。对海外市场的熟悉和了解、对懂法律懂贸易的专业人才的募集,恐怕是中国家电业走向海外市场必须恶补的一课。
技术,行囊空空
就在我们感受到中国彩电业回暖,就在我们看到眼花缭乱的国产彩电新品上市的时候,细细追究,有多少核心技术是被中国彩电企业掌握呢?等离子、液晶电视……生产程序无非是从外国公司手中购买关键的显示屏,做做组装工作。但是,这种现状又岂是国内几家彩电企业能够独自解决的?
“要钱没钱,要时间没时间,我们的企业其实很可怜”,在此情形下,需要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出面的组织协调工作,需要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需要企业间将眼光放远,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这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途径,最终由谁去推动落实呢?
产权,改革进入深水区
风传长虹与飞利浦“热恋”,即将有大的合作,末了却是飞利浦移情别恋,转投TCL的怀抱,虽详情不知,但业内人士还是指出,与长虹的“国有”印记不无关系。“产权不明晰,制度上都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如何与之合作?这样的企业又如何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企业?”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却无人做答。
入世一年里,有关产权改革的消息至少涉及三家家电企业:长虹、海信、小鸭。但至今仍是雷声大雨点小,前景不明朗。这一道坎儿如果不迈过去,中国家电业未来的发展将严重受阻。但这里牵扯的恐怕又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
家电流通业,而今迈步从头越
借助规模、借助走量、借助向制造企业挤压利润空间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国美、苏宁、三联等家电零售巨头,在入世这一年里似乎感受到了来自海外零售巨头的威胁,将索取的目光从上游厂家身上移开,开始反观自身,向自身的管理、流程再造讨要利润。国美在不断开店、扩充地盘的同时将内部组织架构一剖为二,且将采购和销售分离,大的方向似乎没有错。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仲文就指出,国外企业在中国发展,一个很大的遗憾是中国缺少实力强大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国美将采购体系从组织架构中独立出来,有助于其向第三方物流发展,这也许会成为国美今后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国美的尝试反映了中国家电流通业想长大想强壮的急切心情。问题是,国际零售巨头大兵压境,不知是否给国美们留下了足够的探索、调整时间和空间。
速度,来自跨国公司的挤压
我们曾经是否低估了跨国公司的力量?TCL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对此有清醒认识:“跨国企业对中国企业的真正冲击还未到来,原因有两个,一是跨国企业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调整全球战略特别是在华战略,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调整的迹象:入世后跨国企业新增的投资基本上以独资为主,原来与中方合资的也在谋求绝对控股的地位。二是中国入世承诺需要在五年的过渡期内逐步兑现,但这种兑现速度会越来越快,外资企业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加大投资。因此,我的判断是跨国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冲击要在未来三两年内才会充分体现出来。这个冲击不会小,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这一年,我们目睹了家电跨国公司在华的一系列提速动作:西门子换帅,加速了新品推出速度;依莱克斯上空调,延长了产品线;松下、日立整合了在华业务……最可怕的是韩系企业,三星前两天重又调整了在华目标,LG更是差不多要将家整个搬到中国来,拷贝了韩国总部的双子大厦在北京长安街破土动工、中国研发中心建成启用、微波炉产量及出口量直逼格兰仕……
跨国公司已经超越了以合资享受中国政府政策优惠的阶段,转而迈向利用中国市场资源的第二阶段发展,借助强大的技术及资本力量,挤压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完全本土化之后,在渠道和服务两个瓶颈解除之后,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止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陈军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