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本土化
就在国内企业纷纷思考未来全球化竞争之路的时候,曾经以销售马爹利、芝华士等全球洋酒品牌而知名的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施格兰公司却在中国市场上做出了令人惊讶的举措———推出了为中国都市时尚一族酿造的一款新酒,作为该公司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态势的试探性动作。
施格兰公司中国大众市场业务拓展总经理唐成称,过去是国内消费者追捧洋货,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洋酒也必须主动适应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谈到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状况时,曾经在可口可乐(中国)有过骄人业绩的唐成称,国内企业通常在市场销售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这些手段只是针对零售商的,针对消费者所做的事情只有一种,那就是打广告,他认为国内企业目前还不太清楚,或不太愿意静下心来认真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唐成坦言,根据他过去18年在可口可乐做中国市场的经验,他会不间断地针对中国的消费者推行本土化策略,改酿中国酒只是开始,下步还将在口味、包装促销上进行调整,以促使产品更接近中国消费者。
★以质量重建诚信
洋酒在质量上的松懈让其遭受滑铁卢的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当时一些法国知名葡萄酒庄由于其名牌葡萄酒供不应求,于是委托一些小酒厂进行贴牌加工。法国圣罗斯利纳酒庄经理让马克·埃斯皮纳斯直言不讳地称:“自1998年以来,我们生产的名牌葡萄酒经常供不应求,对此,我们决定收购邻近3个葡萄酒庄的葡萄酒,加工后贴上我们的商标再投向国外市场。”由于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大意,素以工艺考究,质量精湛自称的洋葡萄酒屡屡被曝光,其中在2001年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葡萄酒抽检的21种不合格产品中,洋酒竟然占了17席。
事实上,要做百年市场,诚信是最重要的。全美酒类联合会执行主席戈登·W·莫奇先生认为,诚信就是一切以消费者为圆心,企业的所有努力,都要让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意。以劣质洋酒来说,产品制造者清楚自己的酒瓶中装的是真正高品质的葡萄酒还是“三精一水”,因此产品制造者的诚信,将决定它最终能与消费者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没有质量诚信的企业,最终将被扫地出门。为此,洋酒将在质量问题上重塑“诚信的形象”,通过各种形式来指导消费者甄别优劣,适当的时候,还将推出欧洲葡萄酒之旅,请中国消费者亲自参与制作;同时还可以尝试建立“举报有奖”基金机制,从根本上重建诚信。
★出让标签策略
红城堡公司北京区总经理王惠燕称,如果红城堡继续走其他洋品牌的老路,即生产经营自己的品牌,“头三年就别想挣钱”。所以卡斯特要想在中国立稳脚跟,就要与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商家进行定牌经营,“拿别人的品牌灌自己的酒,这也是卡斯特在中国应势变招的一种策略”。
3应对
★加入WTO后,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葡萄酒市场,必然会吸引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传统葡萄酒强国渡海而来,据此,有关专家称中洋对垒格局已经出现。在谈到竞争优势时业内专家称,时下较量才刚刚开始,从目前情况看,中国葡萄酒略占上风,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首先是消费者目前钟情的国产葡萄酒多为低端产品,随着关税的降低,国货与洋酒相比将没有太大价格优势。
二是国内少数厂家一味走低价格路线未必就能赢。曾经有一批从大连港“出发”的“低价”葡萄酒,不仅没有抵达它们的目的地欧洲,就连自己的“家”最后也没能返回。当时,吉林市场上有一种价格仅为1.2元/瓶的所谓山葡萄酒,为了在国际上取得一席之地,有关部门决定让这种东北的野生山葡萄酒进军欧共体。就在到达对方口岸入关检验时,买方却提出该酒不能进入欧共体市场,原因是此种葡萄酒不是真正的葡萄酒,它是仅存于我国的半汁葡萄酒,在国外根本就没有“半汁”葡萄酒标准,就更别提标价出售了。
近年来,通过对国产葡萄酒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让优质资源、优质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中国葡萄酒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因此,面对洋葡萄酒的挑战,国产品牌毫不示弱。面对洋酒的如潮攻势,业内人士为中国葡萄酒企业列出了一些应对之招。
★品牌战略
经过几年的激烈搏杀,国内葡萄酒市场已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盘整期”,从“产品消费”步入“品牌消费”阶段。从1998年到现在,张裕、长城、王朝等几大“巨头”已占据了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些新生代企业也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如威龙、新天、龙徽、野力、皇轩等。因此,国内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必须继续着力打造品牌形象。
★低价策略
在麦德龙超市葡萄酒卖场,营业员透露,国产干红、干白、非全汁葡萄酒共有100多个品种,售价多在20余元至60元之间,售价较高的也只在100元左右。在该超市附近的平价广场,记者看到,这里最高档的国产葡萄酒“长城赤霞珠干红”(750ml),售价仅为108元。不难看出,国产葡萄酒走低价路线,依然是一条必由之路。
★布局高端,寻求突破
除坚持走低价路线外,国内葡萄酒企业还“新招”迭出。对业内大型企业而言,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在更高层次上与洋品牌竞争。张裕公司率先迈出了这一步,首期投资500万美元兴建了我国第一家葡萄酒庄园。这不仅使葡萄酒进入更高档次,也形成了一种世界共识的庄园文化。经过了对甜型葡萄酒的“疏远”,成熟的中国消费者的眼光开始转向干型酒。据一项在北京及南方重点城市的调查显示,目前的葡萄酒消费已趋于多元化,市场细分明显,而在这当中,中高档酒占据可观比例。于是,布局高端市场成为国内葡萄酒领先品牌的共同选择。而酒庄酒无疑是进入高端市场的必经之路。中国虽已加入WTO,但国外葡萄酒的顶级品牌———严格意义上的庄园酒并未真正进入中国,然而那只是早晚的事,留给中国本土品牌的时间不多了,抢滩庄园酒市场,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从未来的市场预期上,都意义重大。
★利用地利,攻其软肋
2001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卡斯特与商家携手在中国无声无息地运作定牌攻略,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某知名葡萄酒公司高层领导称,定牌经营是中国葡萄酒业的一种新的市场拓展方式,对洋葡萄酒挽回疲软形势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但还不至于对中国的本土品牌形成致命威胁。他同时指出,国产葡酒利用“地利”之便,攻其“软肋”不失为好招。一些质量较好的洋酒,由于从国外运到国内,需经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温度得不到保证,又不可避免光照,更兼运输中由于摇晃影响了葡萄酒的稳定性,酒就会在容器中氧化变质,最终会在质量上大打折扣。另外,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国产品牌已经培养出自己的消费群体,洋酒要打开中国市场,就不能拿一些低级产品来敷衍,而必须拿出高品质的酒,价格不一定能低多少,而且这样的产品产量不会太高。
★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葡萄酒应规模化,但并不能单纯从一个厂家、一个酒庄来看,也不能靠一个单品牌来做大规模,它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其规模化应是特色葡萄酒集中到一起来的规模化,而不是某一种产品、某一个品牌的规模化,规模化应该是特色化的规模化。张裕酒庄酒要做的,是通过不懈的追求,形成被国际市场认同的个性和特色,生产出可以代表中国国家葡萄酒水平的葡萄酒。张裕的目标是:像法国的葡萄酒品牌一样,为消费者提供若干种风格不同、档次不同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张裕所要的规模,是建立在特色上的规模、经济上的规模。在这种背景下与世界葡萄酒巨头的合作,应该是双赢。在这种合作中,卡斯特在中国市场有关葡萄酒市场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投资办厂、产品销售等业务都通过张裕集团办理,并且卡斯特集团在全球数百个专卖店和其他销售网络,对张裕的产品全线开放。张裕的经验很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总结
★中国市场太大,这就是无数国际葡萄酒企业坚持不懈地向中国市场进攻的原因,如果说以前国际葡萄酒企业在中国市场失败的原因更多是不了解情况,输在盲目上,那么这两年的国际葡萄酒企业进攻中国市场的信心则更多地来自于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如果说国内葡萄酒企业以前在与国际企业的对垒中有颇多“乱中取胜”的嫌疑,那这次面对国际巨头的变招强攻,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反击战则应改变战术,制定应对策略,沉稳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