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恭堂
中国经营报2002年10月21日第25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葡萄酒业惊曝'洋垃圾'内情"。这是河北一家葡萄酒公司的王董事长,以隐姓埋名的形式,向外界抖出葡萄酒界的内幕。这是一篇严重失实的报道,是泼向我国蒸蒸日上的葡萄酒产业的一盆污水。文章出笼后,在葡萄酒业内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许多葡萄酒生产企业义愤填膺,认为中国经营报的编辑、
记者,发表这样不负责任的文章是严重的失职。那位王董事长当众撒谎,造谣惑众,在广大葡萄酒消费者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使消费者无所适从。文章中还无端地对葡萄酒行业协会进行攻击。鉴于上述情况,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有责任发表声明,对该篇文章中的不实之处予以驳斥,彻底肃清该篇文章的流毒,以正视听。
一、"葡萄酒业惊曝'洋垃圾'内情"(以下简称"'洋垃圾'内情")文章中说:"中国自产葡萄做出来的酒只占市场总量的20%,80%是洋垃圾"这个数字严重失实。自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我国葡萄酒市场逐渐回升,特别是干红葡萄酒市场陡然走俏。然而当时国内的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受1989年市场疲软的影响尚未恢复元气,在这乍暖还寒的时候,有大量的国外葡萄酒涌进中国市场,这是事实。由于干红葡萄酒的热销,红葡萄酒原料收购价格飙升。1997年时,有些地方有的红葡萄品种,1公斤的收购价格达到10元以上。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种情况极大地刺激了我国酿酒葡萄原料的发展。1998年我国酿酒葡萄原料就达到供需平衡状态,1999年以后,我国酿酒葡萄原料出现供大于求的状态。据最新的资料统计,我国现有鲜食葡萄面积334万亩,酿酒葡萄面积72万亩。如果按1.5亩酿酒葡萄生产1吨葡萄酒计算,我国目前的葡萄酒产量是30万吨,需要酿酒葡萄原料45万亩。所以我国目前酿酒葡萄原料供大于求,我国市场上消费的葡萄酒,主要是国产葡萄酿造的。这位隐姓埋名的王董事长,竟能信口开河,说成市场上80%的葡萄酒是"洋垃圾",岂不是弥天大谎?即使在我国葡萄酒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在我国酿酒葡萄原料青黄不接的时候,我国进口的葡萄原酒所占市场比例,也未曾超过市场的20%。据轻工进口产品统计数据资料:1994年以前进口的葡萄酒很少。1994年进口葡萄酒165吨。1995年进口葡萄酒771吨。1996年进口葡萄酒4646吨。1997年进口葡萄酒39671吨。1998年我国酿酒葡萄原料与酿酒需求达到供求平衡,1999年以后酿酒葡萄原料供大于求。所以从1999年以后,进口原酒逐年减少。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葡萄酒的年产量都在20万吨以上,逐渐接近30万吨。稍微懂得加、减、乘、除的人,从以上的数据,就可以算出进口原酒所占我国葡萄酒产量的比例。
二、"'洋垃圾'内情"文章中说:"酒可以不下酒窖,但它不能有一点点的掺杂物。必须是原汁。不客气地说,哪个企业敢站出来说自己的酒没有勾兑过,我可以和他叫板。"这位气势凶凶的王董事长赤膊上阵,抡着板斧,左三斧、右四斧,要把中国的葡萄酒企业统统砍倒,一个也不放过。也不知他这样做图的什么?《国际葡萄酿酒法规》是国际葡萄酒局(O.I.V.)出版发行的法规。它明确地规定了做葡萄酒,允许加什么样的材料,加的量是多少。如做葡萄酒允许加SO2,允许加Vc,以防止氧化;允许加果胶酶,允许加皂土,以利于葡萄酒澄清,等等,等等。这位王董事长不懂装懂,说什么做葡萄酒不能有一点点的掺杂物,否则就是勾兑的,就要叫板。中国的葡萄酒厂没有敢和他叫板的;全世界的葡萄酒厂,也没有敢和他叫板的。秀才遇大兵,有理说不清。
三、"'洋垃圾'内情"文章中说:"国外的'垃圾酒'是怎样出来的?一种情况是葡萄病了,舍不得倒掉,就做成酒。这样的酒有一种呛鼻发霉的味道,这就需要二氧化硫之类的东西进行化学处理,以改变其分子结构"。且不说用二氧化硫之类的东西,对呛鼻发霉的垃圾葡萄酒进行化学处理,"以改变其分子结构",这种说法是多么荒谬。稍有化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酒的分子结构是不会变来变去的。文中说的垃圾酒是用得病的葡萄,舍不得倒掉做成的酒。说这种说法荒谬,可能有点武断。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可能在国外真有这样做酒的?不知是王董事长之所闻?之所见?还是之所想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到世界上主要葡萄酒生产国家,参观学习,技术交流,业务洽谈。所见所闻,完全不象王董事长说的那样。外国的酿酒葡萄原料,与酿酒需要相比,总的说是供大于求。好的葡萄原料做酒都用不了,岂有用"病葡萄"做酒之理。况且外国人的酒法比较健全,质量意识也强,就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也不会用病烂的葡萄去做酒。众所周知,葡萄酒是国际通畅型的饮料酒,是国际酒类贸易的大商品。世界上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既是主要的葡萄酒出口国家,又是世界上主要的葡萄酒进口国家。我国已经加入WTO,今后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葡萄酒进口,也会有大量的葡萄酒出口,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王董事长把我国进口的葡萄酒统称"洋垃圾",是及其荒诞的,是极不负责任的。首先,国际上葡萄酒贸易,是以质论价的,买好酒,化好钱,买孬酒,少化钱。我国葡萄酒企业进口国外的葡萄酒,是根据企业对质量的要求决定的,通过商业谈判,货比百家,尽量做到化钱少,进口质量好的原酒。中国人还不至于傻到那种程度,专进外国的垃圾酒。从以下海关统计的数字,可以说明我国进口的葡萄酒不是垃圾酒:1994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平均单价:3.58美元/升1995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平均单价:2.83美元/升1996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平均单价:1.27美元/升1997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平均单价:1美元/升自1994年到1997年,我国进口的葡萄酒平均单价逐年降低,主要原因是由于进口瓶装葡萄酒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进口大包装的葡萄原酒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王董事长说的化0.5美元/升进口葡萄原酒,只能是个别想象。不应该把个别现象夸大其辞,说成是普遍问题,这是通篇文章的惯用技法。
四、"'洋垃圾'内情"文章中称:"中国葡萄酒消费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这个数字,也是异想天开杜撰的。1991年我国商品葡萄酒的产量是24万吨,2001年我国葡萄酒的产量大约30万吨。十年的时间,我国葡萄酒的产量在24万吨至30万吨之间徘徊。再过5年至2006年,我国的葡萄酒产业会有一定比例的增长,但不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因为我国毕竟是以消费白酒为习惯的国家,要改变这个消费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正确的宣传舆论引导。像王董事长这样的文章,还有吴书仙女士"九问张裕"的文章,把中国的葡萄酒说的一无事处,进口的占80%是洋垃圾酒,国产的葡萄酒占20%是用"生青病烂"葡萄做成的土垃圾酒。如此说来,谁敢喝中国的葡萄酒?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以来,我国葡萄酒的质量逐年提高,越来越好。与国际葡萄酒的差距越来越少。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目前我国栽培的酿酒葡萄品种,如赤霞珠、美乐、霞多丽、白玉霓等优良酿酒品种,占我国酿酒葡萄面积的80%以上。好的葡萄原料是做好葡萄酒的前提。其二,我国酿造葡萄酒设备,大酒厂80%以上是进口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其三,由于与国外交流的机会多,目前我国酿造葡萄酒的工艺技术,产品结构、技术标准等,都是与国外接轨的。什么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我国这么大,出现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葡萄酒,或者称为垃圾葡萄酒,是不足为怪的。但值得庆幸的是,垃圾葡萄酒占的比例很少。国家技术监督局,每年都责成国家葡萄酒监督检验中心,对全国商品葡萄酒进行抽样检测,包括理化分析和感官评定。历年的抽检合格率如下:
1995年~2001年全国商品葡萄酒抽检合格率
年份抽检企业数抽检产品数企业合格率产品合格率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43 47 59 77 87 59 67 67 71 79 103 76 81.4% 80.9% 86.4% 85.7% 70.1% 94.9% 85.1% 88.2% 88.7% 86.1% 73.8% 96.1%
抽检结果证明,不合格的产品,主要是商品零售价在4元/瓶以下的山野葡萄酒和半汁葡萄酒。全汁葡萄酒,特别是干型葡萄酒合格率在98%以上。以上的抽查结果足以说明,我国葡萄酒的质量,总的说来是好的,不合格的产品只占很少的比例,不象那位王董事长说的那样一团黑。
五、"'洋垃圾'内情"文章中,引用那位王董事长的话说:"去年10月初,我们把10吨多的坏葡萄、烂葡萄倒在车间门口,很快,这些葡萄就被农民铲走了……。但没想到这些葡萄一出门,就有汽车在那儿等着,农民把我们的葡萄和自己的葡萄掺杂在一起,卖给了当地一家大企业。这家企业全部收了,价格大约是每斤1.1元"。"不管是青的,还是烂的,只要是葡萄就收"。"不分品种,不论质量"。王董事长为了把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