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过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有所改善,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家电消费市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绝大多数家电商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生产经营者感叹生意难做,家电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却经常出现消费者投诉家电产品和服务质量差,自身消费权益受到侵害,只好放弃或推迟消费问题。
据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和中国质量报社联合投诉办公室反映,从投诉内容上看,产
品质量投诉仍唱主角。据反映,近一两年来,许多企业纷纷加入空调器制造行业,少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顾空调器的使用性能指标,甚至偷工减料,少数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水平较低。另外,由于空调器组装企业增多,形成了空调器压缩机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的局面,一些企业放松了对关键零部件压缩机的进货检验关,或不顾压缩机是否与整机匹配,造成了制冷量、能效比等空调器的主要使用性能指标不合格。
质量问题现已严重阻碍了居民对家电即期消费需求的实现。目前消费环境不理想主要表现在:
产品和服务质量仍不尽人意,对市场的正常发展形成了一定障碍。我国的商品和服务大多属于中低档次,而高档消费品如高档家电、高档服装、化妆品、休闲性用品等,国内产品与进口甚至合资企业的产品比较,质量差距是明显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实现,往往由于产品某一方面的质量原因而未能实现,或是推迟实现。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目前在部分商品质量仍然不高的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虚假广告、暴利行为、欺行霸市、商业欺诈等更是俯拾皆是,居民投诉有增无减。低劣的质量、落后陈旧的款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影响了居民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在货不对路的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宁缺勿滥”的消费倾向日益明显。在农村,由于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使广大农民购物时心有余悸,望而却步。长期以来,在打假治劣方面,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加上一些造假者利用农民对家电商品识真辨假能力相对较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在不少地区甚至投诉无门的状况,将大量假冒伪劣家电商品投向农村,严重侵犯了农民利益,也影响了农村的消费环境,使农民正常的家电消费需求不能顺利实现。
市场经济的规则不完善,市场信息不充分、不对称、不规范,这些都加剧了市场的无序性,也增加了政府管理和调控经济的成本和难度。市场上非法经营现象十分严重,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行为屡见不鲜。
农村家电消费环境差使不少农民对家电仍处于“买得起用不好或用不起”的窘境。从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来看,消费环境仍然较差。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台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不少地区农村随意提高电价,农村电价过高,有的地区电价高达1—2元,农民用不起,影响了家电的普及。
净化家电消费环境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公平竞争、合法致富的氛围,尤其对关系消费者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家电产品,要采取有效措施,常抓不懈,真正抓出效果,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的法规体系建设,在政策、法规和结构调整方面,建立一套有效的、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机制,加强市场秩序的“法治”,实施专项打击和长期打击相结合。使制假售假者望而生畏,使企业得以安心生产,不必为打假空耗许多财力和物力;使消费者得以放心消费,放心购物。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全社会的信用观念和消费者的防假、辨假、拒假能力,以维护自身的消费权益。在商品流通领域,要加快发展集中配送和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体制,把住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的进口关,切实整顿各类商品的集贸市场。
其次,优化家电产品结构,提供更多的优质优价家电产品,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从企业的角度讲,则应该努力进行家电产品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提供更多更好的适合消费需求的家电产品。只有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只有产品符合消费者的口味,才能有市场需求。
总之,扩大内需,增加家电消费期待市场秩序有一个大的改观,经济发展更需一个正常的市场秩序。(方言)
《市场报》(2002年09月10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