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5日电(冯亦珍刘宝华)上海国企的经营者谋划企业发展时,有一个名词出现得十分频繁:人才资本
的收益率。近些年,这些企业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力,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资本,在推进企业发展
中显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市场竞争从表面看是经济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而实质上却是高质量人才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竞争。但
是一项调查却显示,上海劳动者素质还不能适应当前科技和
社会高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总体还不高,
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1/4,据对上海587家高新技术企业的20万从业人员调查,大专以上的仅占27.51%,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劳动者技术跟不上科技发展,普通工、熟练工占工人总量的60%,具有高级技术证书仅为3%左右,而
在发达国家高级工达40%;高素质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生物工程及软件工程人才等十分缺乏。
为此,上海国企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和开发智能潜力相结合。有“中国第一厂”美誉的江
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每年培养50名高级管理人员、50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5000名掌握现代先进制造
技术的知识型工人。70多名优秀技术校生和青工被选送到公司与高校联办的“大专班”学习,300多名青年技工参加了高
级工和技师班的学习,近30个主要工种的上万名职工参加了岗位培训,“江南”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舶研究院708
所共同组成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投入5000万元作为高新技术战略合作发展基金,出资100万元设立人才培养助学基金,
在公司营造了学习成才之风。在全国焊接技术比赛中,“江南”有3人获技术能手称号,在电装车间,员工与外方船检人员以
英语直接对话,加快了交验进度;近两年培养的“百名优秀青年”在企业管理和船舶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经137个春
秋,“江南”仍保持旺盛生命力,成为建造高新技术出口船舶、承建国家重点工程的企业。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构建培训模
式,保证员工年人均培训时间大于70小时,大力培训公司紧缺、急需的人才,与高校、中石化集团及公司的教育资源,构建
人才培训平台,近3年已培训各类管理人员1万多人次,各类紧缺人才1005名,涌现各类技术能手105名,高级工以上
的高级技术工人增加到2000多人,企业近3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9.27%。
完善用人环境,增强了国有企业凝聚力。宝钢集团第一钢铁有限公司1996年后引进了72名大学生,但到1999
年流失的人才却达134人。公司在经济状况还很不好的情况下,对大专以上员工实行岗位津贴,并投入数十万元对大学生学
生宿舍进行全面整修,安装了电话和煤气灶,并帮助解决结婚无房大学生的住房困难,先后有600多名大学生、科技精英和
操作能手获得专项津贴和嘉奖,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积极性,从2000年开始,一钢一举扭转了连续4年的亏损局面。上海市
电信公司长途电话事业部实行分配制度的改革,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整分配关系,去年高级人才的流失率降到了
3%以内,为电信行业人才流失最少的单位。
上海国企还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从人才中掘到了“金”。成立于1924年的上海信谊药厂,1987年以来先后从
外资企业引进了20名管理人才,分别担任市场部经理、销售部经理等职,这批被委以重任的中层管理干部,以先进的管理模
式为信谊的发展带来活力和生机。近年来公司又引进了23名高级管理人才,并聘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莫少昆、李秀娟等多
名海外专家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建议。构建人才高地为企业发展插上翅膀,近年来公司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现代化制药企业,
相继成立了信谊天一药业等20多家工商子公司。(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