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正是红酒业厮杀的巅峰时刻。在从元旦前到节后一周的时间里,人们从红酒业的硝烟闻到了一种与往年不同的味道:国外红酒借中国入世之机大兵压境;国内高端产品借品牌之势正在清理杂牌势力,力图保卫家园;杂牌势力正借“山葡萄"、“野葡萄"的概念卷土重来,企图在大品牌引导的主流消费产品潮流中谋取“最后的利润"。
至少在节前一个月,红酒中的“山葡萄军团”就磨刀霍霍。在红酒行业上周末的一次
峰会上,记者采访某以“山葡萄”为诉求点的红酒老总时,这位不愿透露品牌的总经理说,面对国内外大品牌的压力,小品牌只能抢先突围,中国已经入世,“我们的机会不多了”。
卷土重来
如果没有张裕等大品牌的强势进攻,“山葡萄派"的好日子或许还有一些时间。但是,最近几年大品牌的压力使市场变得层次分明了,山葡萄酒被大品牌干型葡萄酒打入市场的底层。好在近来市场开始注重“回归自然",这给山葡萄酒提供了机会,于是经过一番躲闪之后的山葡萄酒就大方地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果露酒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级评委白镇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山葡萄酒属于半汁葡萄酒,所谓半汁葡萄酒是指一半是葡萄原酒,掺兑一半水配制而成的葡萄酒。半汁葡萄酒是中国的特殊产物,在五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喝全汁葡萄酒经济条件不具备,喝半汁葡萄酒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又过了葡萄酒瘾。
白镇江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汁葡萄酒产品的极大丰富,像山葡萄酒这样的半汁葡萄酒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而现在在市场上之所以流通山葡萄酒,是因为比起原先正规生产的半汁葡萄酒又有新“特点":它们大多是利用人们喜欢山味、喜欢野味和渴望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采取包装新颖、大做广告的做法,大肆兜售质量低劣、只含有少量葡萄成分甚至根本就不含葡萄成分的所谓山葡萄酒。
白镇江对记者分析说,目前红酒市场的主流产品是干红等高品质全汁葡萄酒,主要有张裕等企业在做,山葡萄以“概念"和“价格"两张牌打天下显然并不是长久之计。意欲乱中取胜 在已经呈有序化发展的中国葡萄酒市场,对山葡萄酒来说,乱中取胜无疑是一条捷径,因此,扮演“搅局"的角色就几乎是顺理成章,一团混战的局面正是它们所梦想的。 但是,山葡萄酒的出现对提升中国葡萄酒在世界的地位极其不利。消费者在购买山葡萄酒上当受骗之后,会降低对国产葡萄酒的期待值,使得国产酒在抵御洋酒的冲击中丢失市场————有专家指出,如果任由山葡萄酒泛滥,中国葡萄酒业将永无宁日。
白镇江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家肯定要立法,这是迟早的事。我曾去通化地区参加葡萄酒的鉴定会,结果居然在几十个品种中,有30多个都没有达标,真可谓触目惊心。这些号称葡萄酒的东西,光看就能看出来:摇一下装有该酒的酒杯,杯壁上即留下一层结晶物,那就是粘稠剂,任其发展,后患无穷。"
中国葡萄酒业最大企业、占据国内葡萄酒中高档市场龙头地位的张裕公司对山葡萄酒的反应最为激烈。张裕公司董事长孙利强对记者说,中国葡萄酒市场还在培育中,这个市场要健康发展就必须顺应国际潮流,坚决取缔质量低劣的山葡萄酒,取消半汁葡萄酒的生产,更要取消所谓的葡萄酒企业标准,将现行的葡萄酒国家标准改为强制性标准。
在山葡萄酒的梦想中,对于膨胀中的红酒市场,即使不能与另外两派主流力量分庭抗礼,也尽力争取三足鼎立。但时不我待,未来的一年也许就是最后决战的时间。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李云-声音
郭其昌(著名葡萄酒专家):山葡萄酒根本就不是葡萄酒,按照国际法规,在葡萄酒中是不能掺杂任何非葡萄的物质的。而我们的山葡萄酒不仅掺水、掺糖,还有香料和各种添加剂,这种所谓的山葡萄酒国际上是不予承认的。
刘渤(河北越千年公司市场部):这种山葡萄酒现象如果不加以扼制的话,红酒市场早晚会变成一团乱麻。
赵士辉(秦皇岛地王酿酒有限公司董事长):对待山葡萄酒这一“怪胎",国家一定要立法,相关法规一日不出台,葡萄酒市场就一日不安宁。 赵振国(秦皇岛大连万达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葡萄酒文化涵量很大,山葡萄酒尽管说不上是一种正宗的葡萄酒文化,但它有卖点,自然就有发展的空间。图片说明:
最近几年酒类消费观念的变革,已经为红酒创造了一个正在膨胀的市场,而中国入世就为这个市场的竞技打响了发令枪,红酒市场真正的决战即将到来。
本报记者吴伟洪实习记者王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