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业困局
在经过长达五年的行业整体利润持续下滑后,2001年中国白酒产业行情出现暴跌。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1年国内白酒产业仅完成生产总量420.19万吨,较2000年下降11.75%;全国白酒销售收入不足400亿元、利润总额也下降了7.13%,而且利
润只是集中在几个大型白酒企业集团,全国白酒行业的亏损企业超过50%。更严重的是,白酒总体产量大于销量,有50%的白酒产品属于过剩,只能被搁置于仓库而无法进入市场。
到了2002年,这一局面并未得到遏制。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理事长王延才分析,尽管今年上半年国内酒业市场的销量有所增长,但2002年白酒行业全年产销量和利润不会比去年有大的起落,总体疲软的态势难以得到改观。
对这一状况,业内人将肇因归于国家产业政策和酒类市场大环境的双重制约。
国家对白酒行业政策的调整,最直接的反映便是酒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在2001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从白酒类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报表可以发现,自2001年5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国家酒类消费税政策调整,对白酒类上市公司2001年业绩影响较大。
有研究者发现,根据对12家白酒类上市公司的统计,2001年白酒类公司的每股收益算术平均值为0.31元,比上年减少0.17元,平均净利润减少1680万元,净资产收益率则下降了7个百分点。而12家上市公司中,除贵州茅台为2001年上市外,其余11家上市公司均在中报前后就披露了其经营业绩将受国家酒类消费税政策调整的负面影响,有些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幅度很大。
不过研究者同时发现,新税收政策虽然打压了全体白酒类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但是对于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湘酒鬼这些龙头企业来说,压力却相对较轻。以四川五粮液集团公司和贵州茅台集团公司为例,2001年,前者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45%,后者也有20%,所以对新增消费税的消化能力比较强。
此外,伊力特、皇台酒业等企业,由于实行了多元经营,也分散了白酒行业的风险。
与上述企业相反,沱牌曲酒、沪州老窖、兰陵陈香、宁城老窖、古井贡等因为主营业务突出,同时高档产品的比重较低,成了受新政策冲击最为严重的一类白酒企业。例如沱牌曲酒2001年度利润较上年减少了50%以上,古井贡2001年全年白酒利润较上年也减少了50%以上。许可证:出师未捷身先死?
进入2001年后,国家对白酒行业的监控力度陡然加大——先是在2001年5月1日出台新酒类消费税政策,今年又挥出产销许可证之剑,意在整肃日益混乱的白酒产业。
今年2月,国家经贸委以国经贸易200272号文形式,将经过经贸委、财政部、卫生部、税务总局、质监总局六部委多次反复定稿的“关于实行酒类产销许可证管理的意见”正式上报国务院,主要内容为建立行业准入的三证制度、产销运行的索证制度,同时开展清理、整顿工作。
6月,全国开始强制实施国家酒类产销许可证管理制度。按管理者的初衷,此举旨在对白酒业在生产、销售两块实行准入制度,特别是批发环节的控制,贯彻产销衔接的索证制度,期望能遏制白酒行业现在混乱、无序的状况。
但这一非常手段究竟能有多大效力呢?业内的评价却并不乐观。
2002年5月14-15日,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理事会暨白酒行业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57个单位184名代表。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财政部税政司、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监督司等都派员到会。
会上,传出了代表们对白酒行业经济政策的批评之声,产销许可证管理制度是焦点之一。
会议代表对白酒生产许可证发放工作提出了尖锐意见。他们指出,发放白酒生产许可证主要目的是整顿、规范白酒产销秩序,但目前发证中存在准入条件较低等问题,一些获证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税务登记证等条件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据与会的王延才透露,代表们在会上向到会的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财政部税政司、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监督司等部门发出强烈呼吁,要求尽快出台“国家酒类产销管理办法”,建立国家酒类产销管理行政审批制度,建立行业准入管理体系,加快国家立法进度,依法治酒。
对于即将大规模开展的白酒生产许可证核发,四川酿酒协会会长刘先谋认为,正如武汉酒业峰会上各大酒厂代表所呼吁的那样,若不尽快建立国家酒类产销管理行政审批制度,建立行业准入管理体系,加快国家立法进度,依法治酒,那么,仅核发白酒生产许可证就无多大的意义。他举例说,尽管四川目前只有首批16家白酒企业取得了白酒生产许可证,但大批企业经整改最终也将拥有许可证,真正被淘汰的企业不会太多,而由于事后监督手段落后,要改变目前白酒市场的混乱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刘的判断是“不大”。
而记者在四川采访到的信息表明,在省内市场上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的白酒巨头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四川全兴、郎酒等都认为白酒生产许可证的核发对四川乃至全国白酒企业的整体格局都不会产生特别的影响。
突围不易
对于那些一动可牵全局的酒业大腕来说,无论是生产流程的重整还是渠道的变革以及促销手段的创新都不是要害所在,白酒企业多元化的出路才是他们最为殚精竭虑的头等大事。
有趣的是,除古井贡、剑南春等投巨资进入电子信息等产业外,全国的酒业大腕们在选择跨行业多样化的发展之路时,大多首选进入生物工程等产业,如四川全兴与北京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共同出资5510万元,进入生物工程。全兴股份董秘张宗俊认为,生物工程的前期投入较大、回报周期也较长,但其预期效益相当高,是白酒企业目前实现产业转型的一条捷径。
只是,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例白酒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
强者如五粮液、茅台准备固守市场,继续将白酒作为主业,但它们也面临强大的创新压力。
多品牌战略曾被五粮液看作是一个降低产业风险的突破口,但经过延伸和多品牌化之后,五粮液的品牌战略管理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庞大的家族鱼龙混杂、自相残杀甚至自毁品牌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去年底,五粮液的掌门人王国春不得不痛下决心,对这些系列品牌举起利剑,以求断臂图新。2002年,五粮液只重点扶持旗下的蜀粮醇、金六福、浏阳河、京酒等近10个白酒品牌。而其他的品牌将交给市场让其自然发展。
8月6日,五粮液集团公司一高层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称:五粮液现在已把品牌培育的重点转移到保健酒领域,因为王国春希望保健酒能成为五粮液二次创业的主导产品,成为五粮液业绩新的增长点。
有国酒美誉的贵州茅台两年前突然发力,白酒销售额迅速蹿升,1998年排名还在第八,2000年、2001年则连续两年名列第二。
1997年,茅台集团开始了低成本扩张,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对贵州习酒厂进行了兼并重组,获得的效益大大出乎当事人的预计。于是,2001年茅台又兼并贵州怀酒厂,还组建了茅台啤酒厂,并远上河北涉足葡萄酒业。据悉,茅台啤酒和茅台干红即将在今年10月全面上市。
在依靠主业获得利润的同时,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又对其它产业开展了多元投资,2001年11月,公司对国内业绩最好的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投资3亿元,同时还向南方证券、华创证券投资,向保险经纪领域注资。
尽管如此,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对本报记者透露,茅台目前在产业多元化上并不成功。
但他透露,茅台集团也将在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上再寻茅台的又一支柱产业,只是目前还只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经济观察报》)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爱的她养个短信宝宝,体验浪漫虚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