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健康的生活理念让葡萄酒消费再次成为时尚。只是,鱼龙混杂的货架常让人不知该买哪个好。找个国家质量标准来做依据吧,才发现——葡萄酒尚缺强制统一的国家标准。就此,记者访问了我国少有的几位葡萄酒博士之一的张裕公司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李记明
记者:高端产品的缺位和葡萄酒法规的滞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葡萄酒业的两大软肋。
2002年随着张裕酒庄的落成及卡斯特酒庄高级干红的推出,中国葡萄酒在高端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葡萄酒法规的情况似乎还是不尽如人意。
李记明:我国葡萄酒的标准体系一直以来都是落后于产业发展的。1892年张裕公司就开创了我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先河,但直到1984年我国才颁布了第一个葡萄酒产品标准,即轻工部GB921—84《葡萄酒及其试验方法》。1994年,国家颁布了三个葡萄酒的产品标准:国家标准GB/T15037—94《葡萄酒》,行业标准QB/T1980—94《半汁葡萄酒》和QB/T1982—94《山葡萄酒》。应该说,国家标准在产品的定义和分类上和国际标准都是一致的,但是三个标准的存在也决定了我国葡萄酒业将长期处于双轨运行、多种产品共存的状态中。
2000年12月,国家轻工业局颁布了《葡萄酒生产管理办法》。这个《办法》是一个提升,但可惜它目前仍停留在文件的层面上,实施与监督都很无力。
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国家的葡萄酒标准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了。宽泛的行业标准,无形中腐蚀了行业的竞争力。而且随着葡萄酒市场的国际化,没有一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葡萄酒法规和标准,也不利于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请问李博士,葡萄酒新标准体系的建设情况究竟怎么样了?
李记明:业内都在翘首盼望葡萄酒新标准体系的尽快出台。我们最近参与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的《中国葡萄酒酿酒法规》,现在正在修改完善中。我们希望能尽快发布,并在行业内实施。
记者:作为我国为数很少的葡萄酒博士,你能否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谈一谈葡萄酒新法规要首先解决哪些问题?
李记明:现在的《葡萄酒法规》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国家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加上还允许参差不齐的各种企业标准存在,这些情况使本来就不成熟、尚需引导和规范的我国葡萄酒产业更显得混乱。近几年山野葡萄酒的泛滥就是这些多层次标准不合理存在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快消取目前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变推荐性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将不符合葡萄酒标准的以葡萄为部分原料的产品归为果露酒之列,从而使葡萄酒这种通畅型的国际性饮料真正与国际接轨。
记者:目前在白酒行业试行的生产许可证制度会不会被引入葡萄酒新法规?
李记明:实行许可证制度实际上就是减少了立法程序,实现了葡萄酒的间接立法。国际上通行的葡萄酒许可证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葡萄酒行业对产地、气候、品种的要求;葡萄种植的条件;企业生产条件的要求;葡萄酒生产工艺规范要求;生产经营与贸易活动的要求等内容。这样就可以砍掉一大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为生产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这一次新法规立法的慎重来看,这种在国际上十分流行的行业准入制度应该会被引入。
记者:国际上通行的产品质量分级制度如何能对接到中国葡萄酒业?
李记明:产品质量的好坏是葡萄产地、品种、生产条件与技术工艺的综合反映,而标签标识则是表现葡萄酒质量的最好形式。因此,我国对于标签标注的内容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做法,标明质量等级,并对能够表现产品质量的品种、年份、产地等内涵做出严格的规定。
记者:长期以来,我国葡萄酒法规在行业监管上一直不力,请问李博士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记明:通过行业协会来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就目前而言,酿酒协会在管理力度和管理方式上还有待加强。我们可以在酿酒协会的基础上,组成葡萄原料、葡萄酒酿造、葡萄酒经销商共同参加的“国家葡萄酒行业联合会”。该联合
会应该充分利用法律、法规给予的职权,并积极争取自己的行政权和执法权,负责葡萄新建基地的审核,酿酒商和经销商的申报,生产者生产的葡萄品种与葡萄酒产量登记,葡萄酒质量分级等工作。制定行业自律性行为规范,研究分析国内
外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形势,协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力量进行葡萄酒技术工艺研究,进行葡萄酒成分及添加剂成分的分析,为质量评价打假提供依据,开展国内外葡萄酒行业的技术信息交流,代表国家参与OIV的有关活动等。
同时,还应加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监督力度,并应强化其授权的国家葡萄酒质量检测中心的管理权限,加强对葡萄酒质量的抽查检验。(陈郁)
热力推荐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