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诚信危机“诚信”话题,在加入WTO后的第一次“两会”上,成为与会代表们高度关注的研讨内容。透过中国信用环境看白酒业,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诚信”正考验着白酒市场环境,考验着中国白酒产业的参与者。
假酒泛滥,严重影响了中国白酒市场的信用,难以建立产品质量诚信环境。造假者或部分急功近利的人大肆制假贩假,不但损害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而且给整个中国白酒业的健
康消费环境蒙上一层阴影。据了解,政府每年用于打假的人力、物力投入费用相当大,仅茅台集团每年花在打假的费用就高达上亿元,但仍是屡禁不止。而消费者更是防不胜防,无法辨别真伪。
交易信用差,消费者、中间商、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谁都不相信谁。可以假设:作为生产企业,你敢赊货给中间商吗?作为中间商,你敢保证铺给终端的货款或赊给经销商的货款能全部收回吗牽你敢轻易给从没有交易过的厂家先付款吗?作为包装商,你又能保证垫付的包装款能全部收回吗?作为广告媒体,做了广告,款就难收了;消费者更没有办法保证自己所买的酒质量可靠……这主要受部分企业急功近利或压根没有想诚实经营所致,以至于影响了中国白酒市场的信用环境。无法统计,每天有多少酒厂业务人员在全国追讨货款;有多少包装企业、广告公司的业务人员在催收包装费、广告费……就在不久前结束的西安春季糖酒会主会场,一酒厂展位上明白写着:“赊销拒绝接洽,××××客商不予接待”。而1998年成都春季糖酒交易会上,四川邛崃的几家基酒厂联合将某酒企展台掀翻,并在此竖立几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归还我们的基酒款,我要养家”。
结果:导致整个白酒生态链中断,信用丧失———造成“谁都不相信谁”,谈何尊重消费者,又怎能建立起忠诚顾客消费群和忠诚合作伙伴群。
第二:产品危机产品创新,难突破观念限制。中国白酒业在创新或开发新品时,总受消费观念和白酒香型限制,结果导致没有谁敢大胆突破。最终形成白酒产品创新一股劲地往包装比秀、价格比拼、概念炒作等路子上钻。“包装比秀”、“价格比拼”的盲目跟风,又导致譬如你出10年窖藏价格在200元的酒,我就会有15年300元的酒;你用磨砂瓶带纸板包装,我就用陶瓶加高密度板包装,全然不顾自己到底具不具备生产窖藏年限的酒,甚至一些地方的个别酒厂连一个窖池都没有,居然标称自己10年陈酿;有的产品“基酒+食用酒精+蒸馏水”的构成成本不过3~5元/斤,而加上一个十分时尚的包装,零售价却在70~100元不等。
概念掩盖产品自身价值。部分企业为推陈出新,又不增加成本,就想当然地给自己的产品取一个时尚名字或加上一个华丽的产品概念(如“纯净酒”“生态酒”“纳米酒”等等),而产品内在质量仍然没有提高。
结果:白酒创新缺乏实质性的东西,如技术更新、酒质提升等,长此以往,新瓶装老酒,产品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
第三:竞争危机白酒行业缺乏长期和长远的战略目标,替代品正逐渐侵蚀白酒的目标消费群。白酒业有一个怪现象,就是从来都是把竞争对手锁在该领域内。殊不知,跟自己真正形成竞争的是可以替代和影响白酒消费群的另类产品,比如:啤酒、葡萄酒、饮料等。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怪现象的原因是:第一,狭义看待竞争对手。对酒的消费总量来说,可以固定在某一范围,啤酒、葡萄酒的市场扩大,势必会相应缩小白酒消费群。而啤酒、葡萄酒以及各种饮品还可以随时随地替换白酒,不断分流白酒消费群;第二,没有看到白酒整个行业竞争优势的丧失。从中国白酒全行业看,无序竞争、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盲目跟进等无处不在,白酒业的核心盈利能力减弱,利润增长点也不是很明显,亏损面仍在继续扩大。
结果:导致白酒传统竞争优势地位从整个酒饮市场丧失,引发行业过度竞争。第四:品牌危机强势品牌个性特征缺乏创新,品牌价值、品牌特征不突出。当前中国大多数白酒强势品牌表现为个性特征不突出,缺乏核心理念,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除了“卖酒”,很难像“茅台就是价值享受”“金六福好日子的酒”等有一种清晰、独具个性的品牌特征凸现。
“克隆技术”和“广告轰炸”催生白酒品牌。纵观当前中国白酒市场,“克隆”和“广告”成了中国白酒业塑造品牌的“主要”手段,想当然去克隆别人,取一个品牌名,投入巨额广告,靠“炒作”来实现短期内知名度的提升。当“金六福”成功后,搭乘“福文化”近似“××福酒”“××福××酒”“福××酒”的品牌满天飞;当一个“酒鬼酒”成功后,“××酒妖酒、××酒圣酒……”成为大家纷纷仿效的对象。
受白酒宏观政策调整以及消费者对白酒消费的理性认识,突出个性化的老牌名牌白酒销售量逐渐上升,引发中国白酒品牌“淘汰战”。以广告泡沫堆积出的缺乏品牌个性、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白酒,将以“停业关门”和“转业退出”而告终。2001年是白酒品牌买断的分水岭,近5年的“品牌买断”热开始“退潮”,削减模糊品牌,培育品牌核心价值,成为白酒企业的核心战略。
“价格战”引发中国白酒市场“以量取胜”竞争倾向。当前白酒竞争两极分化明显,中低端酒市场,以“高促销投入”“高广告投入”和低价格比拼,结果销量上去了,利润变薄了,品牌却贬值了;而高端酒市场,则以“高促销投入”“高广告投入”和高价格比拼,误认为酒越贵品牌就越值钱,最终形成高知名度、低美誉度的品牌格局。
结果:以“广告”和“盲目促销”打出的白酒,其品牌缺乏质量基础,缺乏个性特征,缺乏内涵价值,就犹如没有“基础的房屋”,骤然间遇到“阻力”将毁于一旦。
第五:利润危机以“高进店费”“高开瓶费”“高好处费”“高酒店专营费”为特征的“终端大战”给白酒企业埋下不确定的利润“流失炸弹”,一旦炸开,利润将不复存在,酒也不再好卖。透过白酒利润分配的过程,不难发现中国白酒业陷入了“厂家得小头,中间商和终端商得大头”的利润怪圈;大部分企业更是利润倒挂。
国家酒税调整为以“合理避税”获取高额利润的部分酒厂带来重创。这部分酒厂如果按正常税额纳税,首先受到打击的是他们的营销策略。其次就是利润增长点,有的企业的获利完全就在避税这一块,如果突然间没有,企业则会陷入“销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境地。
结果:白酒企业利润缺乏,导致“造血功能”衰竭,无法确保企业正常运营。因此,如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白酒企业回归理性之后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第六:营销危机中间商的利润空间成为白酒营销通路上的瓶颈。某一品牌在某一区域市场一旦没有利润空间可操作,经销商即可表现出无心经营转而经营其他品牌酒。也难怪现在的白酒企业都把“巨大的利润空间”作为吸引经销商的重要承诺。没有利润,就意味着“通路阻塞”。由此以中间商为核心的渠道竞争,变得空前火爆。部分企业不惜以高返利,甚至采取“灰色”交易手段吸引区域强势“大户”,以削减竞争对手在当地市场的优势。
终端促销成为白酒有无“活力”的“指南针”。终端活,销售就活;终端死,销售就死。以“高进店费”“高开瓶费”“高好处费”“高酒店专营费”等为特征的“终端大战”,不但是检验一个企业有无实力、有无信心和决心的标准,而且还是将竞争对手挡在市场之外的有效手段。
结果:白酒营销缺乏理性,缺乏系统性、策略性,无法建立起忠诚顾客群和品牌偏好,无法塑造独特的品牌特征,更无法彰显品牌个性和提升品牌价值。以价格战和促销战来获取市场份额,最终会导致整个白酒行业再度陷入恶性竞争。(中国食品科技网)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