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面楚歌好困惑
可惜,好花不常开。1997年随着秦池这位“草莽英雄”二次出征的失利,“鲁酒军团”不幸全军走入麦城。这一年,国家出台了控制白酒总量的产业政策,特别是“标王争夺战”引起外省同行对鲁酒“勾兑酒”、“广告酒”的指责,市场秩序被打乱,评头论足的文章连篇累牍,说长道短的言辞涛涛、高论迭出。甚至别出心裁地精心纺织了一项“广告酒”的
黑帽子不厌其烦的往鲁酒头上扣,更精妙绝伦的生花之笔当数“勾兑酒”的天才创造——有人居然将“勾兑”这一白酒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必备工艺程序单列出来,大做文章,情真意切地告诉消费者:鲁酒是酒精兑凉水。勾兑者,盖此理也!老百姓能知晓酿酒的工艺和成酒机理吗?不懂,但他们相信舆论,报纸都这么说了,还能有假吗?一向忠诚于鲁酒的消费者在似乎明白了什么以后开始参秦池说“不”。也许是“厌”乌及屋或形而上学吧,在拒喝秦池的同时,但凡是鲁酒,人们都开始避而远之。于是,山东酒在全国各地的市场频频告急,阵地连连失守,并一路破城拔寨,直入山东本土。出入酒店的人士都看得清楚:现在摆在各大酒店里的高档酒几乎难觅鲁酒的踪迹,就连山东本土也是如此。
此后三年,山东白酒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0.44%,1999年山东商品酒产量下降到83.68万吨,至今令业内人士心有余悸。
回顾历史有利于从现实出发研究今后的发展道路。由于历史的原因鲁酒走的路子与川酒不一样,川酒多为名酒,价位较高;而鲁酒为大众白酒,价位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白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鲁酒恰好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一时间,谁办酒厂谁赚钱。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中型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小酒厂遍地开花,使白酒的生产很快出现供大于求。这也是鲁酒“滑铁卢”的一个主要原因。
鲁酒的历史比川酒短,而鲁酒能“横扫全国”,这与鲁酒的推广模式有关。在2001年1月份召开的鲁酒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内著名酿酒专家沈怡方等认为,以“孔府家”、“孔府宴”、“秦池”等为代表的鲁酒率先树立产品的文化品牌意识与广告效应,形成鲁酒推广模式,为鲁酒整体市场规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种基础在未来中国白酒的品牌化过程中,仍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鲁酒推广的教训在于没有将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向更综合的品牌化内涵转移。
毋庸置疑,鲁酒的风格并未形成,尽管兰陵、景芝、孔府家、泰山等大型企业都建设了自己的酿造基地,但还是有些厂家不能正确处理自产酒与外购酒的关系,甚至怕麻烦、图省事,忽视了自产酒的生产,主要依靠外购酒,乃至出现了“四川原酒山东卖的”的不良舆论。自己的品牌没有做大,当川酒开始利用名牌优势,低价位“入侵”时,鲁酒的竞争优势没了。(孙照广)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