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事翻云覆雨,天下兴亡更替。但茅台酒的醇香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散发出越来越醉人的芬芳。从枸酱到茅台烧、从茅台烧到荣获巴拿马金奖的茅台酒,是一条千锤百炼的路,无数的先贤以民族的振粉为己任,在这条路上勇往直前。一代又一代仁人的不懈努力,一代又一代智慧的积累和升华,把千年涓涓流淌的茅台酒香,汇成一条奔涌的美酒之河,迸溅出旷世的佳酿,流淌着民族的骄傲。
清朝末年,茅台成为赤水河上最著名的通岸。蜀盐进贵州,秦商聚茅台,茅台商贸异常繁华。华联辉和石荣霄创办成义、荣和烧房,使几乎毁于战火的茅台烧再度崛起。成义按传统茅台烧春回沙工艺酿制回沙茅,色、香、味俱佳,誉满南北,并于1915年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所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金奖。茅台酒从此飘香环宇,名震九洲。与法国的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鼎足而立。
灿古昭今的茅台酒文化,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又谱写出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1951年,成义、荣和和后来赖永初先生的恒兴三家私人烧房经过赎买、没收与接管并为地方国营茅台酒厂,于8月1日正式成立贵州省茅台酒厂。在旧中国的废墟上诞生的茅台酒厂与共和国同命运开始了它的新纪元。茅台酒厂建立之初,恢复生产任务艰巨,政府先后拨款扩建厂房、增加设备,使茅台酒的出口量由最初的几吨,逐渐增加到1957年的50吨。1954年远销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国朋友的好评。
茅台酒被誉为国酒,是国务院接待外国贵宾的专用酒。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1956年的中缅芒市联欢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都用茅台酒招待国际友人,茅台酒声誉鹊起。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会期间,港、澳同胞称茅台酒为祖国之光。
六十年代中期,在轻工业部的组织下,完成了茅台酒两个生产周期的科学试验。酒厂的技术人员、干部、职工为进一步完善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和巩固提高茅台酒的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茅台酒厂的广大干部职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依靠政策,依靠科学,使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茅台酒质量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盛名不衰。茅台酒的生产规模从1978年的1000吨到1992年的2000吨,用14年的时间翻了一番。1996年产量达4360吨,仅用4年时间就翻了第二番。现在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是年创汇1000万美元,拥有15亿元资产的国家特大型企业、国家一级企业,并积极与国外同类企业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了茅台酒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