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民属于60年代那场全国大饥荒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1962年他出生于北雪都长春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四兄妹中他算老大。要说阅历,张思民30多年生涯可以用“单纯”二字概括,与许多成功者在成功之前一般都有一段大起大落的坎坷经历不一样,他单纯而绝非平庸。
1979年,张思民高中仅读了一年,16岁便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座被誉为“工程师摇 篮”的名牌学府,在那里入了共产党,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83年8月,他毕业分配到北京航天部207所从事军需品的开发研究。1986年5月,他调到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部。他的每一步人生之路都走得那么一帆风顺,都是眼热的大单位。如果要寻求安逸,“中信”和刚刚营造的小家庭已经当然地诠释了寻常百姓式的“幸福”概念。然而张思民却不满足,他要走进阳光,他说“要太阳注视我!”
这期间,有朋友与他谈了一个项目,他感到可以干,便向公司提了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公司没能同意。这件事大大触动了张思民,他感到人生的契合点往往难于一蹴而就,最佳结合部位是那样难以寻找。天性浪漫的张思民一度陷入了彷徨。
“要想干大事,还是要办自己的公司”,他于在一天早上起床之后把所有的问题都翻来复去想通想透了。“到深圳去,那里改革的大潮正猛,是大展宏图之地”。他把这个严肃的决定告诉新婚不久的妻子时,得到的是理解和支持的目光。此时,正值中信公司派员赴深圳投资部工作。张思民积极报名并获批准。1988年11月,他怀揣美丽的梦想,携妻离开了首都,离开了刚刚营造好的小家。
1989年5月,26岁的张思民郑重地向中信投资部递了辞呈,同年7月8日,属于他自己的深圳工贸公司(海王集团前身)在蛇口石云村住宅楼里的3间普通民房里宣告成立。他以个人仅有的3000元积蓄作了投资,开始迈出了商海生涯的第一步。天道酬勤,顺境一样可以成就大业。
他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联合了珠海一家公司,成立了深珠海洋滋补保健食品工贸公司,开始了金牡蛎的研制工作。
让张思民受到启发的是一本名为《第三次浪潮》的书,书中写道,海洋生物商机无限。至于其他内容,张思民当时也不甚了了。公司成立半个月后,张思民弹尽粮绝,剩下的就是一个梦,一个关于海洋药物的不着边际的梦。这个梦吓跑了一些身边的人,却引导张思民的工厂,渡过危机。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工厂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庭作坊”,初期没有工人,连“董事长”、“总经理”带家属在内,一共只有七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任,张思民任总经理,既要负责管理、科研、生产、营销等工作,也要负责人事、后勤等事务,甚至还要干些烧饭、洗碗、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司机一人既兼运输、采购、接待,还兼传达、勤杂等工作。每天张思民就带着手下一帮人马手提钉锤来到海边,向渔民收购牡蛎,然后用钉锤将牡蛎壳敲碎,取出肉漂洗干净带回工厂提炼加工。张思民手下的这帮人马,有几人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研究生,另有几人是招聘来的科研人员,还有几个是随同丈夫来到深圳闯天下的家属,家属中有的在公司帮忙,有的就在深圳打工,那些在深圳打工的家属,一下班也都忙着赶回公司,回到公司不是忙着操持家务、照料孩子,而是赶到海边,一齐加入洗牡蛎的行列。
说起这段创业史,张思民虽然是轻描淡写几句带过,但听来仍让人觉出其中的惨烈:“那时条件确实很艰苦,每天都得干十七、八个小时,累得连站着都能睡着。吃的就更惨了,公司没有食堂,只好大家轮流做饭,做饭都图省事,常常是一大桶面条合上油盐酱醋就是一顿。周忠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