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国家有关医药分家的一系列医改措施陆续出台后,中国的医药卫生改革在今年驶上快车道。12月1日,广东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浙江、贵州等省、市的医保改革措施相继启动之后,也将医改推进到实际操作新阶段。
毫无疑问,建国以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这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会对整个医药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医改将会激活医疗市场、进一步促进药品市场竞争, 同时也将间接影响医药生产企业,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力。
长期以来医院实行的“以药养医”方式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医院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心。不仅营利和非营利医疗机构将分类管理,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和价格政策,而且国家还要逐步实行医药分开,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营销之间的利益关系,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逐步将医院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
医院改变生存方式
显然,医药分家后医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少了药品这块收入,“堤内损失”去哪补?各个医院都纷纷采取措施迎接挑战。
首先是在服务上面下工夫。广州、天津等地的一些医院开展了病人选医生制度;山西省推行住院患者一日清单制度一年后,医疗收费纠纷从前一年的1462起下降到105起。
其次比拼医疗设备。这里才宣布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螺旋CT,那里又宣布引进了伽玛刀、超声刀,各个医院把先进的医疗设备当成了新的“摇钱树”。
此外,大医院忙着寻求合作联盟扩张势力。如中山医收编黄埔医院,华侨医院收购广氮医院,市一医院和越秀区医院合作结盟。小医院则强调专科优势,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患者提供24小时的出诊服务。
一位三甲医院的负责人表示医保后,医院可能面临着更大的资金风险。因为医保资金是后付的,将近80%的费用由医院先行垫支,而后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再与医院核算,对不合理费用,基金有可能拒付。开大处方、费用上升过快的“犯规”医院还有可能被罚出医保定点医院之列。所以医院必须精打细算。
药店觅得发展契机
医药分家给了零售药店一个和医院竞争的机会。一直以来药店都像是医院的附庸,扮演着“别人吃肉我喝汤”的角色。而现在,“大病进医院,小病进药店”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药店开到了医院门口,其指向不言自明:跟医院争市场。一些商家直言不讳:是医改火了药店。
定点药店的导入为各地火爆的药店竞争上又浇了一把油。上海在实行定点药店后,9家医保定点药房在第一个月的平均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35%以上,零售额增长最高的85.39%。定点药店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地的定点药店资格之争都无比激烈。广州首批定点零售药店资格只有30个。有30家连锁药店的中山医博济公司总经理张泽说,他们可能只有一家连锁药店能成为定点药店。有60家的连锁药店的二天堂可能也只有一家。而据老字号北京同仁堂广州药店副总经理赵学成透露,广州同仁堂根本没有提出申请。
面对越来越专业化的市场环境,单打独斗的医院门诊药房除了拥有医院巨大的客源市场外没有成本优势。业内人士认为可能会出现大型连锁药店兼并医院药房的趋势,将医院药房的巨大客源和连锁药店的成本优势、品牌优势结合起来肯定能实现双赢。
药企营销面临转变
医改之后,对药品经营和生产企业来说,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营销渠道的改变。药品经销中的高利润,吸引了各行各业参与其间。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目前已发展到1.7万家,这个数目正巧与现有县级医院的数目相等,也就是说一个批发公司对着一个医院批发。医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压缩医药流通环节,压低流通环节的利润。
医院这一环节的促销作用将大大减弱。药品营销将是和消费者面对面的营销,而药店则取代医院,成了药品的销售终端。目前,我国的药品的零售渠道组成已变得广泛而复杂,有医院门市部、小诊所药房、百货商场药柜、厂家门市部、宾馆、旅游景点等服务场所的医药保健品柜、各种零售店。因此,加强对这些零售终端的管理,在POP广告以及药品的摆放、店员的培训方面都对药品的销售起到促进作用。
在医改政策的鞭策之下,拉着中国医药行业这架马车的医院、药店和药企三匹马都开始奔跑起来,而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医药医疗产业面对来自WTO的挑战,正逐渐强大起来。
(记者 何海瑛)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