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袁卫东 冷啸
“自己开条件”
“公关是永远攻不完的!”一名热水器企业的老板面对记者不禁感叹。此时,他的企业正陷于四川某个地方的“麻烦”中,由于新型号电热水器没有“长城认证”的标志,当地
的技术监督部门找上门来,但整个事件随后就进入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圈圈”:“他们找到当地的代理商,说‘怎么解决?你自己开条件!’谈判色彩极浓!”这样,整个事件又陷入“谈判—找关系—公关”的惯例中。在这里,处罚不仅没有形成“执法权威”,反而让人强烈感到当地部门“硬要宰一刀”。
对于这个正在进军全国燃气具市场的年轻老板来讲,麻烦并不止这一单。在通过湖南省技术监督局的合格检验后,他的产品却在非常小的一个县出了“娄子”。这个县的有关部门并不承认省局的检验,认为他的产品不合格,开出10万元的罚款!随后,他派一名专门负责法律事务的手下赶赴湖南,在长达20多天的“沟通”和讨价还价后,整个事件终于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他们被罚了1万了事。
这名年轻老板的经历实际印证了中小企业在跨区域竞争中的共同遭遇。
在市场准入这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上,资深的业内人士发现,仅在取得“产品目录”一项,这些中小企业就陷入“地方政策”的汪洋大海中。本来,产品目录是国家计委和建委为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整顿市场秩序而设立的管理办法,但各地执行的一些“土政策”,却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也打击了“正规军”。甚至,更准确地说,对“正规军”的打击远甚于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防治。因为假冒伪劣本身就不需要办理这样那样的许可证,或者进入什么目录。它们来去无踪,甚至连罚款也不怕。
说不清的费用
倒是那些所谓“目录”让真正想做事的企业犯愁。尤其是围绕产品目录而出现的相关费用,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不少“黑洞”。行内流行着这样的共识:在福建福州,取得单品产品目录需要2~3万,甚至会达到10多万;在天津,如果没有关系,灶具进入市场要付5万押金,热水器则要有15万的担保;而在四川成都,即使有关系,也要花3万来办事;在贵州,有一个规定,每一批产品(60台)都要抽检,检测费为600块,还要在每一个产品贴上有关部门出售的防伪标签,一元一个,否则查到就没收产品,这样,每台产品的成本提高了11元。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终都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在与有关部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隐性的费用很大,一般要占到所有费用的一半左右!像这名年轻老板所在的企业,年销售额在5000万~6000万左右,在市场准入消耗的各种费用在80万到100万(包括公关费用),如果考虑到行业相对低的利润率——高的在6%~8%,低的在2%~3%,不难算出,对于中小企业这不是一笔轻松的负担。“在这个市场你扔十几万,在那个市场你扔几万,你还剩多少?”
同样的市场准入问题,在江浙和广东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却并不复杂,在省局批准的,地方的就不必再批。而在产品目录的费用上,不收钱或者几千元就搞定。而在其它相当多的地方,省技术监督局认定的,下面地方根本不认。这显示了各地“政策”的巨大差异,也显示了“权威”的缺位。故事的复杂性就在这里,在“执法”上,不同的地方处理的结果完全不同,在成都地区,哪怕是印刷上的一点点错误,就可以罚你10万,而有些地方几百块钱就了事!与执法尺度、力度“模糊”相伴随的是执法部门的模糊。“谁都可以来罚款。工商局,燃气管理处,技术监督局,建委,你不知道该对付哪个部门。谁来你都得老实。”
有的企业试图冲破这个游戏规则。据说,一个有些知名度的电热水器企业,因不服江苏省技术监督局的处罚,申请行政复议,最后表面是赢了,在省局是不找麻烦了,可到了地市,各个地方的相关部门都来了,比以前变本加厉。
“你只有妥协,如果你顶着干,他们根本不松口,你硬来,你有可能失去这个市场。”行业内的一位老总做了总结。
部门保护主义
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驱动着这些游戏规则得以“合理合法”地进行呢?
或许,保护地方利益的幌子可以做一个“合理的借口”?但这个行业实际已相当集中。主要的生产企业集中在广东、浙江。四川、上海一些地方性的牌子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何况,燃气具行业不是利税大户,显然缺乏保护地方同类企业的动机。
“不是地方保护主义,而是部门保护主义。”这名久经磨练的老总一针见血,“我们一到,他们的心态是大鱼来了。对广东、江浙等发达地区的企业,他们要格外狠一些,因为油水多,部门和私人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正积极进行跨区域开拓的中小企业。“考虑进入成本,可能放弃市场”,一名为此筋疲力尽的业内人士说,“中小企业本来就在融资等发展的关键点上缺乏支持,而在市场的环境中,更是没有力量,大企业有说话的权利,或者他对于那些费用根本不在乎,但中小企业在整个环境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就这样,作为整顿市场秩序的一个国家政策,来到地方后,它变形了,成为部门攫取“合法利益”的工具。无怪乎,有更为不满的声音评价道:“他们小部分精力是在规范市场秩序,大部分是阻碍了市场。”
令人担忧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这套游戏规则不变,即使是最近的WTO也不能“解救”这些企业!
“跨国公司要硬的有硬的,要软的有软的,他们如果害怕老外,来个‘一致对内’,那国内的企业就更惨了。”这位老总忧虑地叹息。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