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期间广州各百货公司日销售额比会前普遍增长10-30%
本报今天上午消息记者黄霞报道:第90届广交会期间八方商客云集羊城,为广州带来滚滚商机。商家们也使出浑身解数各出高招,一场广交会来宾“争夺战”正打得热火!
记者发现,“凭交易会来宾证享受商品价格优惠”成了羊城几乎所有百货公司的重点
推介项目。广百大厦不仅拉出红幅欢迎来宾,还特意设立广东特产专柜吸引四方客人;新大新公司则培训一批英语导购及时上阵;天贸南大让所有来宾享受一切会员待遇;王府井、东百大楼等向商圈附近的上十家宾馆、酒店上门派发商品信息;一些商场也打破“常规”,在电台播放针对北方消费者的普通话广告……
几大商场称,继广交会开始前一两天来宾们的第一个购物高峰后,目前每天晚上都有不少来宾光顾。广百大厦统计数字显示,仅前、昨两晚就有数百名凭来宾证消费的顾客。据了解,天河城、北京路、淘金路等地是交易会来宾前往频繁的商业地带,几天来,各百货公司日销售额较交易会前普遍增长10—30%,服装、食品、名牌化妆品、工艺品、旅游商品、家电等都是国内外来宾钟意的选择。
一位连续多年参加广交会的北方来宾说,现在会做广交会代表生意的广州商家比以前多多了,而且品牌意识也更强了。这位来宾的一番话折射出的是广州商家理念的变化。实际上,广交会商机对广州众多零售商家而言,经历了从“独家享用”到充分竞争的彻底变化。
最初独享每年两届交易会商机的零售商家是友谊商店。据介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友谊商店作为广州唯一指定的广交会对外供应单位,领先向广交会的外宾敞开大门。熟知这段历史的“友谊”员工们回忆:当年不仅商场要到广交会里面设点售货、大量外宾还慕名亲自前来。商场里有许多在别处买不到的高档工艺品、丝绸、名牌烟酒、服装等,吸引外宾们大把掏钱,每年两届交易会,“友谊”的销售额都会比平时成倍增长。
不过,友谊的“风光史”随着国内流通体制改革、商家进货渠道逐步放开分散开始改写。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友谊”系统经营定位由专向外宾向对国内外宾客全面放开转型;与此同时,其他百货商店也获得了对外宾经营的“自由”。自此,广交会成了广州各百货商店的商机,也成了商家竞争的新项目。
但最初,除了友谊商店保持广交会期间销售30%左右增长以外,其他商家获得的商机并不明显。局势再度改变,源于1995年前后广州商家陆续确立品牌经营思路。除了扩充国内知名品牌,商家们开始向香港、海外扩大货源,提高整体经营档次。随着货品变优变全、购物环境改善,广交会来宾们逐渐将脚步迈向了“友谊”之外的其他百货公司。
另一方面,“友谊”由于“广交会市场”明显分流逐渐减弱了这一块的精力投入。1995年以后,不仅商场停止了广交会期间的大型主题促销活动,以往专门“对外”设立的大量中国传统商品也明显减少,只留下部分代表“中国一绝”的陶瓷、丝绸、地毯等“极品”。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