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常住户口”的限制在人才市场上已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薪、住房等许诺。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很多城市也在设计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并且制订各种政策,吸引异地人才流入。
一项刚刚在京、沪两地结束的调查显示,多数人赞同这种工作的异地流动。
但城市文化传统及城市特点对两地居民的态度有较大影响。上海居民赞成“异地流动性工作”的将近七成(68%),高出北京16个百分点(北京表示赞成的人有52%);除了2%的居民没有发表意见外,其他的北京人均不赞成“异地流动性工作”。
应该说,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赞成“异地流动性工作”的人占多数,但不赞成的比例也不少,调查中,46%的北京人和32%的上海人明确表示不赞成这种“流动”。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他们“漂”到外地?又是什么在阻碍着他们外出呢?
此次调查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促使北京人到外地去工作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机会”(88%)和“薪水”(85%)。其实相比较而言,北京是一个“机会”很多的城市,正因如此,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各类人才,人才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在北京是人才不一定就能有“机会”,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不少北京人在“机会”来临时,不愿轻易放过。另外“文化”因素也是促使北京人到外地工作的重要原因,相信这与北京城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无关系。相比之下,上海人则更看中实惠,促使上海人到外地去工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薪水”,获选率达到了93%,比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机会”高出近30个百分点,而北京人较看中的“文化”,对上海人的影响则小得多,获选率为31%,低于北京30个百分点。
表1:促使异地工作的因素(可多选)
北京 上海
机会 88% 64%
薪水 85% 93%
文化 61% 31%
憧憬 22% 26%
户口 21% 41%
环境 15% 46%
住房 15% 44%
其他 1% 1%
调查发现,阻碍两地居民异地工作的因素也不太一样。“住房”以82%的获选率成为阻止北京人到外地去工作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北京“寸米寸金”的房价,使得北京人把房子看得重而又重。另外,“户口”也是阻碍北京人到外地工作的重要原因,有近六成(59%)的北京人选择了它,一张“北京市户口”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相信不少北京人正是由于不愿放弃这张“含金量”颇高的户口,而不愿到外地去发展。不同的是,被北京人看得很重的“住房”和“户口”,并没有成为阻碍上海人外出的因素,他们在这两项上的获选率均不足一半,但“薪水”却以73%的获选率成为他们走出“上海滩”的最大障碍,上海人在该项上的获选率高出北京人56个百分点,也许是由于目前上海居民的收入已经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不少人担心到外地去工作不能达到现有的收入水平。
表2:阻碍异地工作的因素(可多选)
北京 上海
住房 82% 48%
户口 59% 49%
家庭 49% 68%
习惯 25% 39%
环境 23% 46%
机会 23% 42%
薪水 17% 73%
其他 2% 4%
另外,调查还发现北京人认为40岁以后再到外地工作的可能性会比较小,而上海人则认为50岁以后这种可能性才会较小。不难看出,在到外地去工作的问题上,上海人比北京人更开放。
其实,北京和上海可以说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城市,这里信息多,机会多,这两个城市更多的成为了外来人才聚集的地方,人才的聚集使这两个城市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才结构的失衡。我们以北京为例,北京人才济济,但是也面临着高级人才少、年轻的高级人才更少的问题。据报道,在北京64万科技人员中,高层次尖端人才比较缺乏,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只有百人左右;现有的人才资源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只占1.4%;高级技术人员中,45岁以下的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陈旧、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据北京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近期向全市六大行业的594家企业发出的问卷调查结果,其中73.82%的企业把对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
北京缺少年轻的高级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人才大量聚集的现象,有些单位一个简单的打字员也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人才浪费;相反,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却面临着人才严重外流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地区间合理的人才流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各地方亟需确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人才计划,有关部门也应制订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让好钢都能用在“刀刃”上。
调查背景说明:此次调查是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7月底完成的,调查在重点发展高新科技的北京,和商贸中心城市的上海进行,共成功调查了700余位居民。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