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独立的女富豪 揭秘“报业女王”的传奇生涯

2001年07月29日 09:50  青年时讯 

  7月14日,《华盛顿邮报》前董事长凯瑟琳·格蕾厄姆在参加一个媒体高级负责人年会时,不慎在楼道中摔倒碰伤了头,三天之后手术不治,在美国爱达荷州一家医院身亡,享年84岁。凯瑟琳的死在美国引起极大震动,因为她在美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女人,有“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之美誉,是她将发行量只有几万份的《华盛顿邮报》办成了现在与《纽约时报》齐名的世界顶级大报,她自己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跻身“财富500强”的女性。

  将《邮报》办成顶级大报

  被布什总统在悼念信中形容为“备受爱戴的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的格蕾厄姆夫人曾形容自己“害羞,易不安”,她在46岁时以家庭主妇的姿态,接替自杀的丈夫出掌华盛顿邮报集团,成功地将《邮报》从一份平凡的华盛顿市报,变成全美两大报业机构之一,缔造了一个报业神话。《华盛顿邮报》创办于1877年。格蕾厄姆夫人的父亲迈耶尔是银行大亨,1933年在一次破产企业公开拍卖中,以825,000美元收购了《华盛顿邮报》,当时《邮报》的每日销量只有5万份,一年亏损100万美元,是当年市内五家报纸中,最差最蚀本兼最少读者的一份。

  然而出任《华盛顿邮报》集团主席近30年的格蕾厄姆却成功地将《邮报》变成与《纽约时报》并驾齐驱、销量过百万的一级大报,令盈利增长了20倍,在1991年整个集团在《财富500强》大企业中排第271位,而她本人也成为首位打入《财富500强》名单中的女老板。九十年代初,凯瑟琳把邮报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的职位传给了儿子唐纳德。《华盛顿邮报》深明理想不等于完美,但前主席凯瑟琳·格蕾厄姆永远尊重编采自主权的精神,已令《邮报》上下肃然起敬。凯瑟琳·格蕾厄姆不幸去世后,《邮报》以头条刊登文章,纪念这位令他们尊敬的好上司,更把她誉为“理想上司”。文中提到,格蕾厄姆从不干涉新闻编辑的独立自主,并把编采的决策权毫无保留地交到她的雇员手上;但与此同时,格蕾厄姆对新闻内容却仍是永远的兴致勃勃。也正是这样,员工都喜欢和她一起工作。《邮报》上下都爱格蕾厄姆,纵然这位理想上司并非完美的圣人。格蕾厄姆的性情颇为复杂,她充满不安、并容易在陌生的环境中表露出来;有名有望的大人物特别容易讨她欢喜;但不常与她交涉的员工,却往往会被她在不满时的炯炯眼神吓得半死。但无论怎样,这位不向任何总统屈服的女上司,还是《邮报》心中最理想的上司。

  两枚“炸弹”锁定胜局

  《华盛顿邮报》集团的成功,不仅在于格蕾厄姆经营有术,还在于她所树立的传媒风骨。本来只是一份地方报纸的《邮报》,在七十年代凭借“国防部越战密件”案及水门事件,奠定了该报和格蕾厄姆夫人在美国新闻界的地位。

  1971年6月,《纽约时报》刊登了美国政府越战决策的机密文件,由于内容极敏感,足以改变全球舆论对美军参战的观感,几天后被法庭查禁。此时《华盛顿邮报》记者也得到那份文件,格蕾厄姆夫人顿时陷入两难境地。编采人员主张刊登,但法律顾问则担心《邮报》斗不过政府。她回忆说:“我又害怕又紧张。在深呼吸了一下后,对编辑说,‘去、去、去,登吧。’”两周内,政府控告两报的官司从地方法院一路打到联邦最高法院,法庭以6票对3票判两报胜诉。据说尼克松总统因此对《邮报》十分不满,白宫曾两度停止订阅该报。

  到了1972年6月,五名男子私闯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总部被捕。绝大多数传媒只把它当作小事一桩,但《华盛顿邮报》却锲而不舍地调查,终于发现事涉共和党政府试图颠覆民主党的竞选活动。尼克松政府为了掩饰这一事实,不断向《华盛顿邮报》施压,警告格蕾厄姆夫人不要特立独行。

  当时全美只有《华盛顿邮报》死跟水门事件,格蕾厄姆夫人常问自己:“如果这真是重要新闻的话,其他人都往哪里去了?”面对压力,她一直支持旗下的编辑记者:“我们已游到河流最深处,再没退路了。”最后尼克松总统因为白宫的录音带被曝光,被迫下台。自此之后,每位白宫主人每早起来第一份阅读的报纸,便是《华盛顿邮报》。

  格蕾厄姆和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险些闹翻了脸。在对戈尔巴乔夫的一次采访后,一位前苏联官员向格蕾厄姆表示,戈尔巴乔夫对其中部分内容感到不满,希望在见报时能抽掉。格蕾厄姆听说这一消息后,说了很多的对不起,作了很多解释,但坚定的立场却从没动摇:“我们从不会自我审查。不为美国总统,也不为苏联总统。”结果,苏联官员当然游说失败。

  然而,如果让格蕾厄姆夫人自己评价的话,她可能会说,她一生大最伟大的决定既不是下令刊登“越战密件”,也不是揭露水门事件,而是请出本杰明·布拉德利出任总编。在格蕾厄姆夫人的全力支持下,布拉德利将报社记者和编辑紧密地团结起来,使《邮报》成为首都华盛顿乃至世界报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尼克松时代的国务卿基辛格对这位好朋友的去世,感慨万千:“我们会怀念她的正直、勇气和高贵品德。她是独一无二的。”

  那段刻骨铭心的婚姻

  格蕾厄姆夫人可说是现代女性的典范,但这位女强人也有三段极艰难的时刻,那就是婚姻破裂、初挑《华盛顿邮报》大梁及《邮报》工潮。

  格蕾厄姆夫人于1917年6月16日在纽约市出生,其父尤金·迈耶尔在华尔街赚了钱后成为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并被认命为世界银行[微博]的首任主席。她母亲阿格尼斯·埃斯特是一位高智商的妇女,尤其喜欢艺术,对排行老四的凯瑟琳要求极为严格。但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凯瑟琳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与孤独一起度过的。

  她16岁那年,父亲在拍卖会上以825,0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已经破产的《华盛顿邮报》。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把这个消息告诉毫不起眼的凯瑟琳。生性好强的她从此发誓誓以新闻为职业。于是,她在《旧金山新闻报》找了份工作。但工作没多久,在父亲的劝说下,她来到《华盛顿邮报》报社,负责处理写给编辑的信件。

  1939年正是美国“新政”之时,很多青年涌向华盛顿找工作,其中有一位青年名叫菲利普·格蕾厄姆,是一名律师,在最高法院工作。凯瑟琳一眼就相中了他,并大胆向他求婚。让她难以相信的是,格蕾厄姆竟然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俩人发誓,今后靠自己的薪水生活。

  但没多久,格蕾厄姆就“违约”了———他接受了老丈人的邀请,开始主管《华盛顿邮报》。而且迈耶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格蕾厄姆持有的股价甚至超过了凯瑟琳。迈耶尔对女儿解释说:“没有哪个男人愿意为自己的老婆打工。”凯瑟琳也完全理解父亲的用意,在那个年代,惟一可能的继承人都是男性。迈耶尔要想控制《邮报》,就必须推出格蕾厄姆。

  她与格蕾厄姆的婚姻开始还算不错,但格蕾厄姆一向奉行大男子主义,总是看不起自己的妻子,使她事事也不敢多言,俨如小女人。但五十年代末,沉重工作压力开始令格蕾厄姆出现精神问题,染上酗酒恶习,行为变得狂躁和而没有理性。然而最令格蕾厄姆心碎的,是她竟发现丈夫与旗下《新闻周刊》一名女职员有染,其夫还准备逼她交出《邮报》所有股权,夺去原本属于她父亲的《邮报》家族生意。后来,格雷厄姆先生的躁狂抑郁症日益严重,于1963年自杀。

  她给予记者最大的礼物:绝对独立

  丈夫去世后,《邮报》企业的重担,即时落到46岁的格蕾厄姆夫人身上。当时她觉得自己根本无法担此大任,只把自己当成企业的暂时看管人,当儿子年纪大一点,便会即时交棒给他们,然而她的老友皮尔逊夫人却劝她,不如亲自给《邮报》掌舵。皮尔逊夫人说:“请不要这么傻。你是能够做到的。你天生有着父亲办报的基因遗传。你过去的历练,已令你绝对有能力胜任,只是你不自觉罢了。”

  在当时报业男性主导、领导层鲜有女性的环境下,本来已是缺乏信心的她,往往连向记者提出问题也感到提心吊胆和尴尬,担心做错事说傻话。她回忆说,在接任公司主席后数月,公司举行圣诞派对,但她却很担心闹笑话,结果她竟花了不少时间,去“彩排”如何在派对上说出“圣诞快乐”四个字!

  格蕾厄姆夫人曾表示,她事业上最艰难的时期,是1975、1976年《华盛顿邮报》工人大罢工。当年她为了控制成本,采取了一连串开源节流措施,然而部分举措却招来印刷业工会的不满,1975年10月,印刷厂和广告部门工人决定大罢工,罢工者火烧《邮报》印刷厂房,导致罢工首日报纸无法刊印出版,部分工人还袭击《邮报》编采人员。

  但《邮报》众记者编辑却不为所动,报社高层亲自动手,自行接洽广告甚至操作印刷机,还用直升机从报社平台将版样运到邻近州的印刷厂印刷,五个月后,工潮终于化解。

  她也改变了美国报业轻视女性文化,她试过在一次黄昏盛大晚宴后,拒绝跟从场内一群女士退到楼上、让众男士在楼下边抽雪茄边谈世界大事。不过她也极爱简朴的生活,她最喜欢的,就是黄昏时分在厨房中与朋友一起烧菜,当有人给她代劳时,她还会不悦地说:“那是我的工作。”

  格蕾厄姆夫人改变了《邮报》的命运,《邮报》也改变了她的一生。育有四名子女的格蕾厄姆夫人也常说,其人生恍如一出肥皂剧。由一名害羞中年家庭主妇变成报业巨人的格蕾厄姆夫人,在关键时刻往往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勇气。她曾表示接棒办报时,觉得自己就像“闭上眼纵身跳悬崖一般,而令人惊讶的是我竟然成功着陆。”她的老搭档布拉德利评价她说:“她有当大盗的胆量。”《华盛顿邮报》的职员表示,他们最喜欢的,是她给予了记者最大的礼物:绝对的独立。格蕾厄姆夫人曾说:“办报者不应对编辑指指点点,办报者的责任,是尽力确保报纸报道全面、准确、公平和质量最佳。”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