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债券 > 债券市场 > 正文
 

财政不堪国债成本重负 中国将停发建设国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 16:00 《财经时报》

  2006年,或更晚,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标志—长期建设国债将选择时机停发,以实现财政政策由扩张性向中性的转变。这对乐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发改委而言,当然不太令人痛快

  □ 本报记者 李兆清

  时近年中,国务院及各部委所属的智囊机构纷纷开始着手准备研究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

  据财政部国库司一位官员向《财经时报》指出,财政部内关于明年宏观调控政策的讨论已有统一意见,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全面“淡出”时机已成熟。他并透露,积极财政政策在2006年开始全面退出,货币、财政政策将走向“双稳健”,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已就此达成共识。

  但财政部还未与发改委就此问题达成共识。这位人士指出,财政部和发改委对于财政政策的缺乏默契,使得中国政策出现怪圈——中国宣布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但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标志——建设国债依然发行。

  最后障碍:发改委

  2005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及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合计达到1754亿元。相比2004年,实际可用于投资的财政资金数额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通常,发改委乐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究其对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情有独钟的原因是,积极财政政策使发改委继续掌握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分配权。

  财政部是最主张退出积极财政政策的部门。对财政部而言,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财政部力推的公共财政体制方向大相背离。

  近年来,国债建设资金游离于公共财政体系之外,许多国债项目资金未编进部门预算,也不能细化到项目;资金使用存在二次分配权,常常脱离人大、财政及审计监督,资金支付也大多脱离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使得国债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

  财政不堪重负

  在采访中,许多专家向《财经时报》介绍,从2003 年中国第一次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额度后,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之路已走了两年多,在第三个年头完成退出,已是众望所归。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中央财政有超过3000 亿元的超收。这约是去年长期建设国债的3倍。也就是说,去年如果不增发建设国债,财政收入也足以应付各类财政支出需求。

  “财政部已不堪国债成本的重负。”这位财政部官员强调,中国国债正在步入借新还旧的高度债务时期,财政的债务本息支付任务沉重,年度还本付息额未来将每年达到5000亿元,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大大降低。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全部债务存量已超过1.2万亿元(且未纳入预算的政府债务约还有6000亿元)。

  停发只是开端

  不过,国家发改委高层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全面停发长期建设国债的方针在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得到确定。在2006年,或稍晚些时候,可能会选择时机全面停发长期建设国债,并进一步减少赤字规模,实现财政政策由扩张性向中性的转变。

  据他透露,中国将在合适时机顺势推出国债余额管理,从而为发行短期国债和停发央行票据打开一扇大门。因此,发行多品种的短期国债和用于社保、农业、环保、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领域的专项国债,放行市政债和企业债等或将成为政策的下一步走向。

  这位官员预期,新政策可能在明年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期间完全敲定。

  财政部国库司国债管理处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国债总量一定要缩减,从积极财政政策必然退出的大方向看,停发长期建设国债已是必然。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建设国债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