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袒露心声 担心询价制再度压低股市重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 08:27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 |
临近岁末,沪综指再度跌破千三大关,其中不少基金重仓的蓝筹股竟成领跌主力,基金何以不作为呢?其实,铺天盖地的年终总结报道无法掩盖基金经理2004年的失意。一位与记者关系不错的基金投资总监说,别看现在基金公司都忙着推明年的投资策略报告,实际上真正心里有底的没多少人。如果行情这样持续下去,可能会有基金经理熬不到春节就发疯了。 基金“抱团过冬” 直接反映了近一年来基金投资收益平均水平的上证50(资讯 行情 论坛),9月反弹过991点,昨日跌到了不到850点。150多只基金的表现总体上超越了大盘,但其可怜的净值增长率与2003年对比,令众多的基金持有人失望。尽管多家基金公司岁末纷纷推出各自的2005年度投资报告,对明年的投资策略和前景进行展望,其中不乏乐观估计,但有执笔的基金经理承认,中小投资者应该注意的是,即便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也对明年的投资心里没底。除了政策面的不确定性外,相对新增基金和社保基金等增量资金,目前存在的优质股票增量跟不上的问题,正成为制约基金投资业绩的瓶颈。从2003年的“二八”现象到目前的“一九”现象,反映的是基金面对投资品种匮乏的现实。 基金持股集中度居高不下被称作基金“抱团过冬”。自从2004年4月深沪股市持续下跌以来,券商接连出事,资产大幅缩水,导致基金大有取代券商成为新一代“庄家”之势。 从基金投资近两年的过程可以看出,基金在2003年取得辉煌的投资业绩与其集中持股关系密切。当年可比的主动投资股票型基金年净值增长率超过20%。基金通过持股集中度高的股票市价不断推高,获得前所未有的净值增长。2004年,基金持股集中度依然保持历史高位,同时个别百亿新基金保持较低仓位的现象,使基金投资的瓶颈凸显。2004年1-11月,基金募集规模达1734亿元,超过前五年的总和。通过增量资金介入,2004年150多只基金拥有了3000多亿元的资产规模,约占深沪两市流通市值的25%。 据了解,在几年前券商和私募基金主导市场的阶段,控盘一只股票以进行“坐庄”,需要控制的流通盘规模一般为20%以上。在证券投资基金规模日益扩大,取代券商成为市场主力的情况下,如果把大盘看作是一只股票的话,基金目前掌控两市25%的流通市值,实际上已经成为新一代庄家。具体到不同的基金公司,从2003年和2004年基金投资及其业绩的对比可以看出,尽管排名居首的基金位次经常变动,但排在前列的基金均为那些“超常规”重仓持股,且能够持之以恒的基金。这种现象在2004年尤为显著。某基金公司旗下的几只基金通过长期重仓特定的股票,在股票价格不断稳定上涨中,投资业绩稳步攀升,且有效回避了市场风险。 可投资股票太少 然而,对基金持有人来说,基金长期重仓某只股票固然可以取得某一阶段的净值增长,但在基金高度持股集中度越来越高时,其累积的风险也难以回避。据了解,在净值排名和基金股东与管理人的利益协调上,个别基金因出现利益输送等问题,而遭到监管部门的调查和处罚。不过业内似乎对出问题的基金更多地抱以同情,某位基金经理表示,目前深沪股市主动型基金规模投资并不是相对1300多家公司,1万多亿的流通规模,而是50只左右股票。真正能让基金经理放心投资的股票,数量不超过10只。 3年前有人因为断言深沪股市可投资的股票不超过12只,而受到市场一片“谴责”。如今经过3年的市场检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表示部分赞同。有的基金经理认为可投资的股票不超过50只,有的减少到30只。日前有一位业绩不错的基金经理坦言,至少目前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数目不超过15只。至于为什么该基金还配置了其余的几十只股票,他表示主要是交易流动性的需要。例如某只大盘股票,业绩不令人满意,价格随时会受到不可抗力因素干扰,但基金通过持有该股,可以提供一定的交易量,并为市场提供流通性。按照基金经理的解释,基金重仓的大盘股其实不适宜称为“蓝筹股”。无论从业绩增长还是分红回报等方面,目前基金持有的大多数大盘股,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蓝筹。 恢复IPO成心理负担 全流通的风声鹤唳和恢复新股发行的敏感,也给基金经理们造成了不小的心理负担。一位基金投资总监说,基金反对盲目扩容圈钱,但对好股票还是非常欢迎的。目前深沪股市平均市盈率已创下9年新低,主要是那些垃圾股市价与净资产的大幅背离。询价制即将正式启动,投资者届时会发现新股与原来的股票质量没什么分别,但定价重心会下调,进而会拖累两市股价重心下移,两市市盈率还会继续创新低。他表示,什么时候ST股票价格再打个对折,那深沪股市就真正触底了。 一方面基金队伍大扩容,今年新发规模超过了前5年;一方面是可投资股票数量再度减少,投资困境日益严重。有的基金经理建议,对目前表现良好的上市公司,例如没有大股东占款和违规担保、能提供持续分红回报、治理结构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到位的公司,在再融资上放开,让基金持有更多的优质资产,借以稀释不良资产的占比。对某些已经取得投资者认可的公司,建议在全流通上能够有所突破,扩大优质公司股票的供给,解决增量资金和融资再融资上存在的双向扩容矛盾。 (本报记者 王轲真) 同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