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欲与基金共舞 徘徊5年后入市一朝待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 11:0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马莉 赵萍 北京报道 有关保险资金入市的具体操作方案终于结束了在保监会与证监会之间漫长的制订历程,9月20日前后送抵国务院,只待国务院的一声令下。 在股市外徘徊了5年之久的保险公司,终于可以“单刀直入”,保险资金入市也终于走
有关保险资金入市的具体操作方案终于结束了在保监会与证监会之间漫长的制订历程,9月20日前后送抵国务院,只待国务院的一声令下。 在股市外徘徊了5年之久的保险公司,终于可以“单刀直入”,保险资金入市也终于走向前台。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 每年以近30%~40%增长的保险资金一直受困于投资渠道的匮乏,而多年来只能借道证券投资基金“曲线”进入证券市场,多少还是让保险公司心有不甘。 从1999年10月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开始,证券投资基金成为除银行存款、债券之外保险资金的第三大投资渠道,从最初的不超过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到现在的15%,保险资金在证券投资基金上的投资份额不断得到提升。 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4年7月底,保险资金在证券投资基金上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668.04亿元。在今年上半年基金中报披露的信息中,保险公司频频上榜封闭式基金的前十大持有人,保险公司是封闭式基金的最大持有人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从投资渠道拓宽,到保险资金深陷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基金已成为保险公司难以割舍的“心病”。 封闭式基金从2000年第一次出现折价开始,折价率年年攀升,在上月的下跌行情中,54只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折价率突破了30%,基金景宏(资讯 行情 论坛)和基金天华(资讯 行情 论坛)成为首次市场亮相的“5毛基金”。尽管上周大盘出现反弹行情,近1/3的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仍然保持在30%的高位。 提高投资收益率的初衷换来的却是巨额的损失。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人士杜书明告诉记者,由于封闭式基金的持续折价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已经超过30多个亿。 中报发布后,占中国人寿投资资产不足4%的证券投资基金却给中国人寿带来了7.23亿元的浮亏。中国人寿(HK.2628)总经理王宪章惋惜地说:“在证券投资上的损失是整个业绩中最美中不足的一点,按照1.5%的基金管理费率计算,保险公司每年交的管理费就超过9个亿,而到头来我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部人士告诉记者,封转开的努力屡次流产,保险公司颇有怨言。 近来,国务院加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合规资金尽快进入市场。 9月初,保监会召开“全国保险资金运用工作座谈会”,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为了缓解保险资金运用压力,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拓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国务院早已原则上同意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并责成保监会和证监会共同制定一份具体的操作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份操作方案迟迟没有定论。这个漫长的等待于本周结束。 徘徊于市场边缘的保险公司终于拿到了入场券。 齐头并进 “基金依然会是保险资金投资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银河证券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说。 陈东分析,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比较小,5%的限制恐怕不能满足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而且直接入市要求保险公司对其管理架构进行调整,例如建立投资决策委员会之类,在人员上、技术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在短时间内,恐怕很多公司还是达不到。华安财产保险公司一位负责人也表示,保险资金投资在基金上的比例毕竟只占15%,没有拿回来的必要,除非是基金业绩太差,保险公司一般都会另外拿出资金运用于二级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对于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率不满,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曹红辉博士认为,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目前的资产管理水平有限,即使可以直接入市,也不排除还是会购买基金,但它肯定会起一部分分流的作用,分流是因为基金的规模不大,无法容纳保险资金,所以保险资金干脆直接进入市场。 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分析人士提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以后,可能会更加关注基金的业绩如何,因此一定会加大基金公司的压力,增加对基金公司投资收益的要求。 记者从基金公司方面得到了相近的信息。 “初期,保险公司在投资策略上可能会做一些调整,将一部分资金直接投入市场,从而减少对基金的投资。”湘财荷银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章嘉玉认为,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的影响不会太大。 章嘉玉同时也提出,保险资金入市后对于基金公司的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多为长期资金,因而在选股上更注重稳定性,所以保险公司必然青睐高收益高分红的蓝筹股,尽管保险公司风格各异,但即使是一些风格激进的保险公司,投机操作仍然是其资金中非常小的部分。” 章嘉玉以自身在台湾的经历分析,基金公司应该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多的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固定收益的基金,套利转换债基金,或者是新兴市场的股票型基金,这些产品保险公司自身缺乏人力参与,对他们而言委托基金公司经营将更有效率。 “市场上有更多的合格的竞争者,彼此才能互相激励。”章嘉玉说。 人才回流? 以何种方式投资证券市场,在对投资能力的考核与风险控制中,人才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各种担心保险公司投资能力的声音,保险公司方面显得不以为然,“现在基金公司不少投资人员就是从原来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部跳槽过去的。”中国人寿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当初,保险公司在机制上无法与新兴的基金管理公司相比,人才的流失也在所难免。 一位管理着20多亿元社保基金的基金经理就曾告诉记者,2000年前他曾就职某保险公司投资部门,负责债券投资,就是因为激励机制不够所以他选择跳槽到当时非常“时髦”的基金公司任基金经理,同样负责债券投资。但近来他又萌生退意,主要的原因是公司对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制和职位淘汰制给他太大的压力。 中国人寿某负责人介绍,中国人寿在去年成立了投资部门,并陆续吸收了很多资本市场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不乏基金公司的。就在一个月前,投资部门又招聘了一批来自资本市场投资领域的新生力量,主要是为了应对海外投资及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需要。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很多保险公司正在转化机制,深化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薪酬体系也在进行改革。 调整后的保险公司能否引得“凤凰”归去来兮? “这种人才回流恐怕需要一段时间”,章嘉玉告诉记者,台湾也存在类似的例子,早期台湾保险公司比较僵化,而基金公司则更讲求专业化程度,更关注某种领域的专业技能,在培养一个专业人才上基金公司提供的机会高一点。而早期保险公司考虑到建立投资团队的成本,更多的还是委托基金公司投资。直到保险公司逐渐意识到这种投资会有长期的回报,需要成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这种局面才得到改观,“近几年台湾才出现人才从基金公司流向保险公司的现象。” 杜书明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局部出现了人员反向流动的现象。不过杜书明认为,人往高处走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样的人员流动同样也可以督促基金公司采取措施留住人才,从总体上说,积极的效应大于短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