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分红型健康险,就是在原来保障重大疾病的健康险基础上附加分红功能,投保人除享受原有的大病保障外,还能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额外获得红利分配。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一位负责人士告诉记者,从保障种类的角度看,在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中,健康保险目前是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之一。而分红型健康险的受欢迎程度又在健康险中首当其冲。据统计,去年分红健康险占据了人身险49.8%的市场份额,一个正如日中天的强势险种,如何突然就要淡出“江湖”?
监管部门四剑封喉
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今年年初,中国保监会新一届领导公开表示,“2003年将是分红险大发展的一年”,但到了5月,保监会出台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最终确定了其停售的命运。在这份投资型保险产品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中,对于分红保险的产品适用范围做出了详细规定:“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在随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保监会再度发出通知:“各寿险公司正在销售的新型产品,不符合《精算规定》的,2003年10月1日起停止销售。”分红健康险的大限之日就此锁定。
对于停售分红型健康险,保险监管部门给出了四个理由:
一、健康保险风险大,管理复杂,加上分红的因素之后管理难度更大,不利于公司风险控制;
二、健康保险主要的功能是保障,价值增值的功能不强,消费者购买健康保险应当着眼于其保障功能;
三、停办分红健康保险,开发非分红健康保险有利于促进健康保险回归保障的本意;
四、国外没有分红健康保险,中国的所有外资公司也没有开办分红健康保险。
赔付风险猛如虎
问题真有这么严重吗?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与国外的健康险比较,国内的健康保险产品总体水平本已低下,如果再分红,确会对保险公司带来巨大风险,保险监管部门停售健康类分红险,应该主要是为控制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风险。而另一家寿险公司的老总也认为,与养老险等险种相比,健康险一般都是短期险,经营难度本来就很大,若要再加上分红,风险更难控制。也有人认为,目前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比较窄,短期投资要取得较好收益不太现实。根据国际经验,一般健康险产品都没有分红概念,应主要突出其保障功能。
保险专家潘履孚认为,长期健康险在我国开办的时间仅两三年,承保的人数还不是很多,积累的数据也不多。以有代表性的重大疾病保险为例,虽有一定的数据依据,但目前还没有编制出一个类似生命表那样的疾病发生率表,以反映各年龄被保险人患所承保的各种重大疾病的概率。这样,保险公司在每一会计年度末计算长期健康险利润时,评估每张保单未来给付责任的依据不是很充分,不能保证所提取的准备金足够承担未来的给付责任,计算出的利润不像寿险那样科学、公允。而且新的诊断技术的发明、新的诊断标准的采用,都可能使疾病发生率变化,加大保险公司未来的给付责任。所以说保险公司经营长期健康险的风险要比寿险的风险大。如果把长期健康险设计成分红产品,保险公司经营长期健康险有没有利润、利润的多少就与投保人的利益有关。由于虚增利润和隐瞒利润都会损害投保人的利益,就应当要求保险公司科学、公允地计算利润。为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监会也要监督保险公司科学、公允地计算分红健康险的利润,既不能隐瞒利润少向投保人分红,也不能危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虚增利润向投保人分红。而要做到这一点,目前在技术上确有一定困难。所以,健康险目前不宜设计为分红产品。
国外没有分红健康险
或许是第一次,国内的行业将国外没有作为了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对于国外保险市场没有分红健康保险,保监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然而,一份由麦肯锡公司出具的研究报告中称,在国外,政府监管部门要求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必须将一定的盈利返还给保户。比如在德国,过去的监管规定要求健康保险公司必须将利润的80%返还给客户,去年返还率更上升到90%;在英国,五大商业健康保险中有两家是非盈利型企业,拥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非盈利型企业主导市场,决定了行业标准,同时限制了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盈利性;在美国,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通过多项法案,限制管理式医疗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对费用型的短期健康险,美国法律要求如有经营利润,必须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保户。在分红型健康保险退出市场之后,国内客户是否有机会以其他方式分享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的利润,目前尚不得而知。
限时抢购没必要
社会上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保险公司主动停售险种,肯定是自己不上算,所以赶紧买应该没亏吃。或许正是中了这种自己对自己的误导,近一个月来,分红健康险开始了最后的疯狂。据悉,目前国内各地均出现了分红健康险的抢购风潮。有的保险公司的分红健康险产品居然在一个月内保费收入超过1亿元,比上个月净增了135%。对此,有关业内人士提醒:一方面,不要再走投保认识误区的老路;另一方面,投保人应该看到,分红健康险的停售是在为保障型产品让路,现
在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替换基本已经就绪,健康险市场正在回归保障真谛。而且,由于重大疾病的发生率趋同,因此,将来保险公司在重疾险的产品条款上也将趋同,服务将成为竞争的焦点。比如理赔过程将更加简化、保障将更加充分。从健康险的整个市场来看,还会产生各家公司竞争领域的细分,一些特色产品将出现。提升服务及产品个性化将是健康险市场回归后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投保人要慎搭分红健康险的末班车。本报记者丁文亚
实际上从今年年初开始,一些保险公司就已经闻风而动,一系列保障型健康险产品接踵而来。如平安保险公司的四款非分红型健康险,在保障范围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保费。以1万元保额为标准,大约保费便宜了几十元,更适合了普通收入者。而在保监会叫停分红健康险之后,泰康、新华也陆续推出了非分红型的健康险新品。种种迹象表明,分红健康险停售之后,国内的健康险市场会更加红火热闹。
健康险前景依旧光明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类健康保险:一类是由国家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也称社会医疗保险,另一类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健康保险。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定位于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且费用支付最高限额只有当地职工年均工资的四倍。即使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如果住院治疗重病及大病,超出的治疗费用仍需要通过补充医疗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途径予以解决。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服务量的增加和高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高费用疾病发生率增加,人口的老龄化及大众健康意识提高,医疗服务单位人力成本和管理费用上升,目前我国的个人医疗费用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都为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2年国务院某研究机构在中国50个主要城市的保险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明显偏高,超过76%的受访者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内购买健康保险。2001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261%,其中个人健康保险主导了整个健康保险市场,约占2001年保费收入的73%。更有专家预测,2008年我国健康保险市场潜力超过2000亿元,将主要体现在城镇职工群体的补充医疗保险需求,非城镇居民群体大额住院医疗保险需求和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险需求。而今年的“非典”疫情,更提升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北京友邦保险公司总经理徐水浚认为,根据国际市场的上百年经验,危机过后人们会普遍增强危机意识,此次“非典”也给保险业带来巨大商机,整个行业可以增加30%的市场空间。当然,这30%并不单单指健康保险,但作为保险市场最受欢迎的险种之一,其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新型健康险纷纷亮相
就在上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宣布,作为原分红型健康险的替代产品,“健康天使”重大疾病保险已率先获得保监会的批准推向市场。同时,新华已向保监会提出申请成立专业的健康险公司,将把健康险业务独立出来。中国人寿原先的分红产品停售后,将重心转移到号称精粹产品的“康宁终身保险”上;而平安人寿早在今年1月份就推出了康顺、康盛两个健康险产品,它们也被认为是过去分红型健康险的替代。而且有消息说,新华、泰康、国寿、平安、太平洋、太平人寿等京城各寿险公司均有计划继续推出全新的健康险产品。
显然,在分红型健康险退出市场后,取而代之的将是回归保障意识的传统型健康险。据悉,新产品的保障范围一般都有所扩大,而价格则相对下调。业内人士分析,消费者的心态从关注分红转为关注保障,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短期内会对产品销售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影响并不会很大。
新产品偏重健康保障
在以往的健康保险中,作为主险的险种多为定额给付的重大疾病保险或住院补贴金保险,而缺少以费用补偿为主的门诊、住院或综合医疗费用保险,这些险种多以附加险的形式存在。而且,健康保险涉及的疾病范围还较窄,保费却普遍较高,且设有较高的免赔额和自付比例,降低了健康保险的保障功能,并限制了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人群的购买欲望。而新的健康险最突出的优势是偏重健康保障。
以新华人寿的“健康天使”重大疾病险为例,其覆盖范围达到了32种,而且把医护人员因工作而感染艾滋病或艾滋病毒纳入重疾保障范围。此外,保障额度还以每年2%的比例增加,给一些投保人在心理上提供了似乎还有分红的满足。此外,由于剥离了分红的功能,同等保障范围的新健康险较原来的分红产品价格相对便宜。业内人士估计,新一代的健康险产品完全可以弥补分红健康险停售的市场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