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敬告新浪网友:本专题已停止更新,欲查看更多相关专题或持续跟踪的相关话题,请访问新浪财经专题汇总页查询。
新浪调查

调查一

请评选出您最信任的保险公司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太平洋保险公司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
泰康人寿保险公司
中宏人寿保险公司
华安财产保险公司
安联大众人寿保险
友邦保险公司    
其他保险公司    

调查二

请选出您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
防范风险 提供保障
分散投资 保值增值
投资保障 两者兼顾
出于其他目的     

欢迎发表评论

四问分红健康保险

  四问分红健康保险

财经专题:聚焦中国保险业

北京晚报:从红得发紫到叫停 四问分红健康险
  “说走咱就走哇,别人都留我先走哇;监管部门一声吼,该停售时就停售,反正钱也赚到手。”《好汉歌》经过这一番改编,再往即将于10月1日起退出市场的分红型健康保险上一安,许多保户觉得心里痛快了不少。可是,在中国的保险市场里确实堪称“好汉”的这一险种,对它短暂的“一生”作出如此带有丑化意味的评价是否公道?关心它的人们该不该扪心自问?

>>>全文 [发表评论]

一问分红:你红在哪里?

  “在分红险出现之前,我从来没关注过保险。以前总觉得买保险不上算,交那么多钱只有出了事儿才能拿到赔偿,如果平平安安钱就白扔了。可分红险就不一样了,每年都能拿红利,还不用交利息税。出了事有赔偿,不出事到了一定年限还可以退保把钱拿回来,比存钱合算多了。”和张女士的想法大同小异,许多最早加入分红保险行列的人都是带着投资的梦想把钱交给了保险公司。的确,分红保险是顶着“投资”的光环走进人们视野的,它出现的时机恰恰是人们正在苦苦寻找新投资途径的2000年。2000年初,在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降息之后,储蓄存款利率已跌至历史新低,而且银行存款还需缴纳一定的利息税,储蓄,对许多人失去了吸引力。而国内的股市又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其他的投资渠道尚未出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以全新的投资概念粉墨登场的分红保险,自然吸引了许多消费者的眼球。

  2000年7月7日,由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与瑞士再保险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世纪长乐终身分红保险”开始在京发售,使北京在继上海之后成为国内第二个拥有分红保险的城市。这一“保障+投资”的险种,条款中规定了“分红”的保户在得到保单价值2.5%固定回报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公司盈余分配。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分配的比例将不低于当年分红保险可分配盈余的70%。而且,从表面上看,与在此之前面世的投资连接型产品相比,分红保险的保户似乎无须承担投资风险。由于分红保险产品的推出打破了政府对金融产品定价的垄断,也突破了2.5%的保险利率定价的界限,加之还被提升为应对WTO外资保险挑战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备受各方推崇。自此之后,平安、新华、太平洋、国寿等京城主要的寿险公司,均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分红产品,几乎覆盖了人身险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2001年7月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国内推出了第一款分红型健康保险产品———“健乐增额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分红型)”之后,分红保险更是在中国的寿险市场上一路独领风骚。来自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全国分红保险的保费收入为1121.7亿元,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近一半,占新型产品保费收入的91.6%。

  另一个不能不提的是,在银行利率连续降低,股市持续低迷,市场存在投资需求但投资渠道又相对狭窄等外部的催生条件之外,一些保险营销员“收益比银行高”;“保障稳定,回报丰厚”、“高分红6%,中分红5%,低分红4%”等事后被保监会定为明显带有误导性质的展业宣传,让分红保险“红”得不那么正了。本报记者冯雨

二问分红:你到底该姓啥

  “分红保险在国内市场的出现,代表着我国寿险由传统型产品向投资型产品、由单一保障功能向多样化功能的转化,是寿险业的巨大进步。”———今天,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仍如是说。既然专家下了如此论断,市场为何近来对分红保险却颇多非议?

  “红”不起来是直接原因

  据了解,分红保险的保费构成与传统寿险产品是一致的,其计算依据都是预定死亡率、预定利率和预定费用率。而传统寿险的保费由纯保费和附加保费构成,其中纯保费又分为危险保费和储蓄保费。分红保险尽管既有传统寿险的保障作用,又增加了分红功能,但保费并没有分开,只是进行综合运作。其红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根据保监会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必须统一使用《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即各寿险公司采用完全相同的预定死亡率,在死差益(损)上必然相差无几。只有利差益和费差益才是真正检验各公司实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回报客户能力的关键。

  今年,大多数分红险的保户只拿到了相当于保费1%至2%的微薄红利,甚至比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还低。应该说,回报率远低于一些投保人误以为的4%的心理预期底线,是导致分红保险招来非议的直接原因。

  利润困局难以冲破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一路走低呢?据了解,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存款、购买金融债券或国家批准的企业债券、按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国家允许的其它投资方式等。根据保监会公布的资料,截至去年9月底,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率为2.54%,比上年同期下降0.87个百分点;可运用资金(即各项准备金、保户储金、保险保障基金、所有者权益的合计)收益率为2.49%,比上年同期下降0.44个百分点。而作为保险资金重要投资渠道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布的数据也不容乐观:不足3成基金赢利,49只封闭式基金净亏损达35.15亿元,平均每个基金单位亏损约为0.045元。在保险资金间接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量增多的情况下,收益率反而下降。1999年保险资金刚入市时12%的收益率已成美好回忆。协议存款也是保险资金以往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央行连续降息,协议存款的利率已由去年初的4.5%以上下跌至目前的不到3.4%。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回购利率也持续走低,保险公司在债券市场中的获利难度加大。

  与国外保险公司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明显狭窄和过于集中。而且,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的状态,保险公司进行投资多做的是“二传手”,必需的中间费用使得投资成本相应加大。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却在“步步高升”: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上涨了67.45%、212.99%和28.92%。这也给各家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部门在对保户的投资账户进行资金运用时,带来了超乎以往的压力。

  分红也有风险

  有人算了一笔账:假设你误认为4%的分红率是一个底线而在去年购买了一份分红保险,一次性支付保费1万元,在去年投资市场整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不可能很高。如假设为3.3%,经计算得到可分配红利为75.2元,若只分配70%,则为52.64元。这将大大低于所谓“4%”对应的可分配红利141元和其70%的98.7元。而且,都假设资金运用是一年,如果你不是去年年初,而是年中购买的分红保险,你得到的红利将按资金实际运用时间计算,可能更微乎其微。

  另外,在保险公司经营有赢利的情况下,分红保险的红利来源于该险种投资账户的可分配盈余。但可分配盈余并不等于盈余,红利的分配要视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而定,保监会规定可分配盈余至少为盈余的70%。但保险公司每年度计算后如果并没有盈余,也就更无可分配盈余之说,红利理论上可以为零。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在保障范围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要支付“托人理财”等费用,分红产品的费率会略高于非分红型产品,红利作为附加的投资功能,投保人可能有投资回报,但在没有红利或红利分配极低的情况下,同样存在投资风险。

  分红并非本意

  分红保险最早产生于1776年的英国,在发达国家已经有200多岁的高龄了。对于保险经营企业来说,分红保险是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有力武器;对于客户来说,在享有充分保障的同时,还能分享保险公司经营成果中较高的投资回报,可谓一箭双雕。所以分红保险在国外一经推出就极受欢迎。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投资意识的增强,分红保险更是成为世界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目前,北美地区80%以上的产品有分红功能,德国的分红保险占人寿保险市场的85%,在中国的香港,分红保险在人寿保险市场的占有率更是高达90%。

  “其实分红的根本意图是为了保值。”一位业内人士解释,“因为存在通货膨胀等无法预测的风险,有可能保户交纳的保费到出险的时候不够负担赔偿费用,为了降低公司的风险,同时也为了保护投保人的利益,才产生了分红保险。这样保户的钱可以通过资本运营与经济进展同步发展。”应该说,保险公司在安排红利的领取———现金、累计生息、抵交保费、交清增额保险等方式时,是体现了这一思路的。也许是因为解释起来麻烦,也许是有意迎合投资者的口味,总之在实际操作中分红保险被过分强调了其具有的投资功能。现在看,这种片面既不利于人们保险意识的建立和培育,对各保险公司来说也存在巨大的信用风险。

  但反过来看,误导何以得逞?这显然与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的根本出发点有直接关系。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教育,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保险这一特殊商品的本质仍存在误区。郝演苏认为,保险出售的是前景,提供的是保障,这应该成为中国的消费者在认识、选择、购买保险产品时的基本出发点。国外发达国家的分红热,是在保险市场保障极为充分的前提下产生的。而我国在保险深度和密度都远未饱和的情况下,消费者一味追求保险的投资理财功能,加之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又差,分红保险的回报率一有下降市场就出现波动,应是必然结果。他认为,已购买了分红保险的投保人,应调整心态,放眼长远,对保单长期持有。正打算购买保险的人,应认清本质,理智选择。如此说来,假如建立了购买保险是消费而非投资这一理念,还有什么样的误导能诱惑你呢?本报记者李莉

三问分红:为何只停健康险

  所谓分红型健康险,就是在原来保障重大疾病的健康险基础上附加分红功能,投保人除享受原有的大病保障外,还能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额外获得红利分配。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一位负责人士告诉记者,从保障种类的角度看,在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中,健康保险目前是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之一。而分红型健康险的受欢迎程度又在健康险中首当其冲。据统计,去年分红健康险占据了人身险49.8%的市场份额,一个正如日中天的强势险种,如何突然就要淡出“江湖”?

  监管部门四剑封喉

  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今年年初,中国保监会新一届领导公开表示,“2003年将是分红险大发展的一年”,但到了5月,保监会出台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最终确定了其停售的命运。在这份投资型保险产品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中,对于分红保险的产品适用范围做出了详细规定:“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在随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保监会再度发出通知:“各寿险公司正在销售的新型产品,不符合《精算规定》的,2003年10月1日起停止销售。”分红健康险的大限之日就此锁定。

  对于停售分红型健康险,保险监管部门给出了四个理由:

  一、健康保险风险大,管理复杂,加上分红的因素之后管理难度更大,不利于公司风险控制;

  二、健康保险主要的功能是保障,价值增值的功能不强,消费者购买健康保险应当着眼于其保障功能;

  三、停办分红健康保险,开发非分红健康保险有利于促进健康保险回归保障的本意;

  四、国外没有分红健康保险,中国的所有外资公司也没有开办分红健康保险。

  赔付风险猛如虎

  问题真有这么严重吗?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与国外的健康险比较,国内的健康保险产品总体水平本已低下,如果再分红,确会对保险公司带来巨大风险,保险监管部门停售健康类分红险,应该主要是为控制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风险。而另一家寿险公司的老总也认为,与养老险等险种相比,健康险一般都是短期险,经营难度本来就很大,若要再加上分红,风险更难控制。也有人认为,目前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比较窄,短期投资要取得较好收益不太现实。根据国际经验,一般健康险产品都没有分红概念,应主要突出其保障功能。

  保险专家潘履孚认为,长期健康险在我国开办的时间仅两三年,承保的人数还不是很多,积累的数据也不多。以有代表性的重大疾病保险为例,虽有一定的数据依据,但目前还没有编制出一个类似生命表那样的疾病发生率表,以反映各年龄被保险人患所承保的各种重大疾病的概率。这样,保险公司在每一会计年度末计算长期健康险利润时,评估每张保单未来给付责任的依据不是很充分,不能保证所提取的准备金足够承担未来的给付责任,计算出的利润不像寿险那样科学、公允。而且新的诊断技术的发明、新的诊断标准的采用,都可能使疾病发生率变化,加大保险公司未来的给付责任。所以说保险公司经营长期健康险的风险要比寿险的风险大。如果把长期健康险设计成分红产品,保险公司经营长期健康险有没有利润、利润的多少就与投保人的利益有关。由于虚增利润和隐瞒利润都会损害投保人的利益,就应当要求保险公司科学、公允地计算利润。为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监会也要监督保险公司科学、公允地计算分红健康险的利润,既不能隐瞒利润少向投保人分红,也不能危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虚增利润向投保人分红。而要做到这一点,目前在技术上确有一定困难。所以,健康险目前不宜设计为分红产品。

  国外没有分红健康险

  或许是第一次,国内的行业将国外没有作为了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对于国外保险市场没有分红健康保险,保监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然而,一份由麦肯锡公司出具的研究报告中称,在国外,政府监管部门要求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必须将一定的盈利返还给保户。比如在德国,过去的监管规定要求健康保险公司必须将利润的80%返还给客户,去年返还率更上升到90%;在英国,五大商业健康保险中有两家是非盈利型企业,拥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非盈利型企业主导市场,决定了行业标准,同时限制了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盈利性;在美国,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通过多项法案,限制管理式医疗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对费用型的短期健康险,美国法律要求如有经营利润,必须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保户。在分红型健康保险退出市场之后,国内客户是否有机会以其他方式分享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的利润,目前尚不得而知。

  限时抢购没必要

  社会上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保险公司主动停售险种,肯定是自己不上算,所以赶紧买应该没亏吃。或许正是中了这种自己对自己的误导,近一个月来,分红健康险开始了最后的疯狂。据悉,目前国内各地均出现了分红健康险的抢购风潮。有的保险公司的分红健康险产品居然在一个月内保费收入超过1亿元,比上个月净增了135%。对此,有关业内人士提醒:一方面,不要再走投保认识误区的老路;另一方面,投保人应该看到,分红健康险的停售是在为保障型产品让路,现

  在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替换基本已经就绪,健康险市场正在回归保障真谛。而且,由于重大疾病的发生率趋同,因此,将来保险公司在重疾险的产品条款上也将趋同,服务将成为竞争的焦点。比如理赔过程将更加简化、保障将更加充分。从健康险的整个市场来看,还会产生各家公司竞争领域的细分,一些特色产品将出现。提升服务及产品个性化将是健康险市场回归后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投保人要慎搭分红健康险的末班车。本报记者丁文亚

四问分红:健康险谁来后继

  实际上从今年年初开始,一些保险公司就已经闻风而动,一系列保障型健康险产品接踵而来。如平安保险公司的四款非分红型健康险,在保障范围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保费。以1万元保额为标准,大约保费便宜了几十元,更适合了普通收入者。而在保监会叫停分红健康险之后,泰康、新华也陆续推出了非分红型的健康险新品。种种迹象表明,分红健康险停售之后,国内的健康险市场会更加红火热闹。

  健康险前景依旧光明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类健康保险:一类是由国家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也称社会医疗保险,另一类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健康保险。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定位于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且费用支付最高限额只有当地职工年均工资的四倍。即使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如果住院治疗重病及大病,超出的治疗费用仍需要通过补充医疗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途径予以解决。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服务量的增加和高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高费用疾病发生率增加,人口的老龄化及大众健康意识提高,医疗服务单位人力成本和管理费用上升,目前我国的个人医疗费用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都为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2年国务院某研究机构在中国50个主要城市的保险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明显偏高,超过76%的受访者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内购买健康保险。2001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261%,其中个人健康保险主导了整个健康保险市场,约占2001年保费收入的73%。更有专家预测,2008年我国健康保险市场潜力超过2000亿元,将主要体现在城镇职工群体的补充医疗保险需求,非城镇居民群体大额住院医疗保险需求和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险需求。而今年的“非典”疫情,更提升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北京友邦保险公司总经理徐水浚认为,根据国际市场的上百年经验,危机过后人们会普遍增强危机意识,此次“非典”也给保险业带来巨大商机,整个行业可以增加30%的市场空间。当然,这30%并不单单指健康保险,但作为保险市场最受欢迎的险种之一,其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新型健康险纷纷亮相

  就在上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宣布,作为原分红型健康险的替代产品,“健康天使”重大疾病保险已率先获得保监会的批准推向市场。同时,新华已向保监会提出申请成立专业的健康险公司,将把健康险业务独立出来。中国人寿原先的分红产品停售后,将重心转移到号称精粹产品的“康宁终身保险”上;而平安人寿早在今年1月份就推出了康顺、康盛两个健康险产品,它们也被认为是过去分红型健康险的替代。而且有消息说,新华、泰康、国寿、平安、太平洋、太平人寿等京城各寿险公司均有计划继续推出全新的健康险产品。

  显然,在分红型健康险退出市场后,取而代之的将是回归保障意识的传统型健康险。据悉,新产品的保障范围一般都有所扩大,而价格则相对下调。业内人士分析,消费者的心态从关注分红转为关注保障,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短期内会对产品销售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影响并不会很大。

  新产品偏重健康保障

  在以往的健康保险中,作为主险的险种多为定额给付的重大疾病保险或住院补贴金保险,而缺少以费用补偿为主的门诊、住院或综合医疗费用保险,这些险种多以附加险的形式存在。而且,健康保险涉及的疾病范围还较窄,保费却普遍较高,且设有较高的免赔额和自付比例,降低了健康保险的保障功能,并限制了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人群的购买欲望。而新的健康险最突出的优势是偏重健康保障。

  以新华人寿的“健康天使”重大疾病险为例,其覆盖范围达到了32种,而且把医护人员因工作而感染艾滋病或艾滋病毒纳入重疾保障范围。此外,保障额度还以每年2%的比例增加,给一些投保人在心理上提供了似乎还有分红的满足。此外,由于剥离了分红的功能,同等保障范围的新健康险较原来的分红产品价格相对便宜。业内人士估计,新一代的健康险产品完全可以弥补分红健康险停售的市场空间。

新浪财经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