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怵宏观调控旅游行业井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8日 15:01 中国经营报 | |||||||||
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晖与他的手下们,可能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风光与繁忙过。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在成功签下欧洲27国和非洲8国之后,中国又先后与11个国家陆续签署了旅游目的地谅解备忘录,与1个国家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包括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曾庆红等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席了其中的9次签字仪式。而支撑这一系列高规格旅游外交活动的,是中国旅游市场能量的全面爆发。
这种爆发,在不少行业因宏观调控而流露一丝疲态的时候,更显得异常夺目。 对于这场爆发,用何光晖7月21日在2004年年中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来简单概括的话就是三句:“入境旅游市场总体恢复明显。”“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兴旺。”“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迅猛。”说这番话时,何光晖没理由不意气风发。 旅游大热 中国旅游市场能量的爆发,最引人注目之处应当是出境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这是任何中国人在过去无法想像的。 国际亚太地区旅游监测机构IPK所属的中国旅游视屏统计显示:中国旅游者一次长假旅游的平均日消费为175美元不包括购物。中国人在德国的日平均购物消费为110美元。中国游客每人每天在瑞士的平均消费为400瑞郎,约合313美元。中国游客在澳大利亚的平均消费是4000澳元,都分别位于当地消费市场的前列。 对于这点,日本人或许明白得更早。 2000年9月13日,当日本向中国开放旅游市场后的第一批中国游客共91人抵达东京后,第二天,旅行团全体来到东京有名的电器街秋叶原购物。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中国游客就抛下了近400万日元。 今年9月1日,欧洲29个国家将集体向中国旅游市场全面开放,这一有力竞争对手的加入,显然让中国旅游市场上空争夺中国游客的气味变浓了。 近日,日方已提出希望将中国公民自费团体赴日本旅游参游区域在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的基础上扩大到天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五省市。据悉,2004年9月15日,这一扩充计划将正式实施。 而从1997年开始就在中国旅游市场保持优势的泰国,将力气放在了中国游客的自助游上,许诺将在签证问题上为中国游客的自助游提供方便。泰国旅游局海外市场发展处处长萨提.尼翁谈到将对中国开放的欧洲旅游市场时忧心忡忡:“欧洲毕竟是中国公民新的旅游市场,他们对泰国旅游的冲击因素仍然需要密切观察。”萨提.尼翁还诚恳地表示:“泰国旅游局针对中国游客,除了加强旧景点的服务,大力打击‘零团费’现象外,还将大力开发新的自助游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游客。” 澳大利亚旅游局行政总裁彭正贤说:“我们必须确保澳大利亚作为中国旅客心目中理想旅游目的地的优越地位。澳大利亚旅游局新财政年度将大幅提升在中国市场的推广金额至570万澳元,增幅接近80%。” 而对于已进入“读秒”阶段的欧洲游,欧洲各国旅游行业的官员和巨头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竭力招揽中国游客。 欧洲铁路集团公司总经理皮库特以最快速度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为中国游客提供欧洲众多国家的铁路通票。芬兰旅游局中国区代表刘丹晔说:“中国游客将是继上世纪70年代的阿拉伯石油商人,80、90年代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之后,又将吸引全球旅游业界注意力的重要市场。”专程来中国推介自己温泉小城的德国巴特基兴根地区代表沃尔夫斯耶格说,由于德国早于欧盟其他国于2003年2月开始迎接中国旅游者,德国人将用自身的经验现身说法。瑞士旅游局首席代表张雯佳则称,瑞士旅游局将在中国市场投入20万瑞士法郎进行宣传和准备工作,瑞士旅游行业还针对如何接待好中国游客出了一本指导书籍《你好,中国》。 实际上,2003年,中国出境游的总人数达到2020万人次,已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亚洲出境人数最多的国家。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亿人次。 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旅游业同样也是一枝独秀。 2004年“五.一”黄金周,全国接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0亿元,比“非典”前的2002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9.6%和17.8%。国家旅游局预计,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的收入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年1至6月,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累计已达5143万人次,比2003年和2002年同期分别增长24.3%和9.8%;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06亿美元,比2003和2002年同期分别增长45%和11.2%。 中国旅游门户网站携程网于4月28日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也显示:由于旅店预订、飞机票预订和包价旅游服务使用的增长,携程网第一季度的利润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第一季度的纯利润已达到260万美元,合每股(美国存托股票)收益16美分。纯销售收入780万美元。 经济冲动 暨南大学商学院旅游研究所付云新博士正在为该学校撰写最新的旅游教材,他告诉记者,根据国际流行理论,当一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的冲动;达到1000美元时,将产生国际旅游的动机;超过3000美元,将产生洲际旅游的动机。而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90美元,江苏、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六地的人均GDP更已突破2000美元,其中上海已超过4500美元,广东大约是5000多美元。 很明显,正是这些硬邦邦但是神奇无比的经济数字挑动了包括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在内的中国整个旅游市场的神经,引动了大爆发的按钮。 “目前国家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建设和个别行业里,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并没有遭受太多的直接的影响,同时,国内居民的收入目前受到的影响也不明显,这是最核心的一块,只要收入达到一定水准,旅游的意识就会改变,旅游的欲望就会迸发。”广东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陈南江博士抱有同样的观点。 “旅游业近来的火热也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有很大关联,为什么要推动旅游?除了经济收入外,作为劳动力密集低就业门槛产业,发展旅游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有很大帮助。比如一个农村老太太在景点卖个自家做的茶叶蛋就能创造一定价值。在当前,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付云新补充分析说。 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国际部经理姜伟浩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旅游从业者,8月4日一大早,他在电话里向记者感慨说,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介于温饱和汽车、房子之间的消费品,而且和人们的收入和生活紧张程度都成正比,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旅游热情是不可能低的。 姜伟浩表示,现在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思想在改变。过去对境外游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不少地方的旅游局都看重的是完成多少外汇指标,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内资本的充足程度提高,观念也随之改变。2002年开始,国家开放了出境游的组团限制,528家旅行社获得出境游资格,同时调节简化了有关手续,出境游市场自然热闹了。 据他介绍,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的出境游市场每年都呈现2倍左右的增长。“从旅行社本身来说,随着境外旅行社的即将进入,我们当然也要积极走出去,这样才能生存。” 产业桃源 “从事旅游行业的门槛不高,旅游业基本上是个劳动密集产业,你只要有10万元保证金就能开旅行社了,而且搞旅游都是先收钱后办事,手法简单,风险也小。但是旅游业过去一直是由国家进行单一开发,力度有限,近来不少外界资本杀入旅游市场,这也给市场的火爆增加了动力。”长期身处旅游第一线的姜伟浩分析。 正是基于进入门槛和目前开发程度的相对较低,不少屡次受到调控制之苦或者原有产业竞争白热化而手中又不乏资金的商人纷纷试水旅游业,旅游产业一时之间颇有了“产业桃花源”的味道。 30出头的陈旭军精明干练,是广州中恒地产的一员得力干将。但从2002年起,他的身影开始频频闪现在广东省内的许多深山老林里,他成了一个“山里人”。这一切都和他所在公司的产业经营项目的新变化密切相关。中恒地产目前成型的旅游项目已有三个。 中恒地产自1995年杀入广州楼市,至今已开发出怡安花园、朗晴居等数个楼盘,在未来的广州中轴线———珠江新城一带也有房地产项目正在开发中。但在房地产之外,旅游已被定位为与房地产齐头并进的两大主业之一。 陈旭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未来5年,我们在旅游行业的投资将达10亿元,会赶超在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旅游业与房地产行业相比,风险较小,无论资金还是技术、管理门槛都相对较低。不像房地产业受金融业及土地政策的影响较大,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行业,前期投资完成后,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后期投入很少,并且可获得较长时期的投资回报。” 陈旭军特别指出:“和别的行业相比,目前国内旅游业的开发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很有‘空子’可钻。” 事实上,在广州除了中恒地产之外,当地的锦绣香江集团进军旅游业的决心同样坚决,目前包括温泉等3个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之中,而该集团的旅游产业办公室也已经成立。 外交新牌 “外交是多层次的,境外游正在成为我国外交的重要筹码。”一位执意不肯透露姓名的旅游学者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和举世关注,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与交流往来进程中新的亮点和重要生力军。开放本国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已成为近几年外国首脑与我国领导人会谈时的一个重要议题,旅游有力而且有效地配合了外交工作。”“你可以注意到,现在在各种场合,旅游界人士常常陪同中央领导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了出境游发展的。”这位学者说。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该学者进一步指出:“其实出境游也完全可以带动中国开放经济的形象,看起来好像是把钱送给了国外市场,但是带来将会是一种远期的经济效益。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其电子产品打入欧洲市场,日本庞大的出境游市场是起了很大的配合作用的。” “旅游和体育、文化等等一样是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渠道和摩擦后的润滑剂。同时因为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能量,它更具有威力。”付云新认为,“特别是在与旅游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据比较重要位置的国家交往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