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陈彦民和他的秸秆产业梦

2013年01月09日 10:22  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 何烨

  当过乡干部,拍过电视剧,始终对农村念念不忘,因为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他决定回归农业,并选择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第一次见到陈彦民的时候,中原大地刚刚迎来了2012年的最后一场雪。户外最高气温在0℃左右,陈彦民指着一片空地对记者说:“这块地有50亩左右,我们租下来准备作为新设备投入使用后的一个加工点。”作为河南省豫民宜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彦民把发展秸秆成型燃料加工产业当成了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追梦之旅也是见证一个产业进步的过程。

  收购销售有市场加工设备却是硬伤

  冬日的河南省正阳县,雪后初霁。沿着高速公路走,一片片麦田[微博]披上了银妆,道路两旁堆放着3~4米高的花生壳垛,远远近近每垛相隔10多米。眼下正是花生收获季节,花生经过脱粒后,果实送往榨油厂,大量的花生壳、花生秆被堆放在地头或农户家中。

  正阳县新阮店乡万马村村民马玲告诉记者,她家有10亩花生地,每季可产3~4吨花生壳和花生秆,过去她都是扔掉或点火烧了,这几年她把花生送到附近的收购基地,免费进行花生脱壳,而产生的花生壳就地以每吨百元的价格卖给收购基地,今年的收购价格好,她的花生壳卖到了280元/吨,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马玲所说的收购基地,是当地一个叫亚伟新能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万马村设立的收购点,在收购点现场,可以看到秸秆成立方摆放,并铺有防水塑料膜,不断有工人推车卸下刚刚运来的秸秆。一名合作社社员告诉记者,平均每个村有1~2个收购点,收购点有脱粒机和粉碎机,麦秆、花生秆、玉米秆在这里粉碎后,直接装袋运往饲料加工企业,而大部分秸秆则是运往压块加工点,被加工成固化成型燃料。

  记者又来到正阳县袁寨乡袁寨村,这里有河南省豫农宜新能源有限公司设在正阳县的一个秸秆压块生产点,占地约有10亩地的敞篷车间,7~8个人正进行流水线生产,抓铲一体车放送秸秆,压块机把原料压缩成拳头大小的块状,几个工人轮流把传送带终端的成品运往统一堆放点,秩序井然。但是轰鸣的机器偶尔有断断续续的杂音传出,加工点的负责人说,这是机器有磨损的兆头。

  在袁寨乡单楼村的一个秸秆压块加工点,记者看到机器孤零零地摆在中央,只有一个工人在看守原材料。

  “机器死机了,不能生产了。”“为什么不找厂家来修理?”

  “电话已经打了10多天啦,厂家一直说维修人员忙,不能立刻来。机器动不了,只能停产了。”

  记者当即拨通厂家服务电话,据了解,该制造厂每年有几百台秸秆压缩设备下线,而维修工人只有5个,机器维修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因为放料不均匀,很容易造成秸秆压块机死机现象,维修一次只需要几个小时,而等待维修工人的到来,却需要10多天。单楼村村支书单小松告诉记者,秸秆压块机普遍存在耗能高、模具易损、机器易坏等问题,而且等待维修的时间长,小规模的秸秆加工厂根本不敢接外面的订单,因为不能保证正常生产、按时交货。

  河南省每年产出各类农作物秸秆有8000多万吨,原料供应充足,秸秆大部分用作饲料和生物质燃料,市场前景广阔,但在加工环节,设备不过关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短板,影响秸秆生物质燃料的市场推广和产业成长。

  设备更新换代激活产业链条

  “我们的新机器将彻底解决目前秸秆压块机存在的各种问题!”河南省豫民宜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彦民说。2010年,陈彦民进入秸秆成型燃料行业时,他也没有料到“看上去很美”的梦想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很多怀揣着新能源创业梦想的人都在硬件设备上折戟沉沙。早在2005年,河南省已经出台了《关于印发河南省财政支持秸秆成型燃料试点方案的通知》,财政扶持企业和个人搞秸秆成型燃料加工,但生产设备不过关,生产过程能耗高,生产效率低,很多民营企业都因为赚不到钱,甩手不干了。

  前景是好的,就是有困难也要上,但不能再走蛮干的老路子,陈彦民的首要任务是要进行生产工具的改造,以提高生产力。

  他通过聘请技术专家、与航天企业合作,运用新工艺、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模具易耗损的问题,又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了原料运送不均匀的难题。经过近3年的科技攻关,陈彦民的新型秸秆压块机已经可以实现生产动力由同行业普遍的50千瓦时,下降到18千瓦时,产量由同行业的1~1.2吨/小时,提高到1.5~1.8吨/小时,模具修复周期由同行业的100吨/次,提高到500~800吨/次,并且模具永不堵塞。

  在过去,机器易耗损,维修也困难,现在,机器升级换代了,对维护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陈彦民的设想是:开发新设备的同时,也建立起一支设备维护团队,依托设备生产总厂,办一所维修技工学校,设备到哪里,技工就配备到哪里,这样就能实现各个生产基地能够独立修复生产设备。生产上了轨道,机器不停,秸秆成型燃料块就源源不断地通过传送带下线装袋,秸秆成型燃料这条路,就让这样一家民营企业走通了。

  从2010年6月布局省内网点开始,河南省豫农宜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经在河南省嵩县、正阳等9个县市建成了13个秸秆成型燃料加工基地。他们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麦秸秆、玉米秆、花生壳、稻壳等,加工成型再销往河北、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目前所有的加工点使用的仍然是老设备。“等到新设备的专利申请手续全部办好,我们所有的加工点就要鸟枪换炮啦!”陈彦民说。

  期待政府支持圆梦秸秆产业

  2010年,陈彦民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押在了秸秆成型燃料利用上,他认为成就一个产业,也就是成就一个梦想。按照陈彦民的设想,他将在河南省19个地级市建立30个秸秆成型燃料生产基地,届时将可实现年生产秸秆成型燃料90万吨,年转化农作物秸秆100万吨以上,有效替代燃煤60万吨以上,这相当于以低成本、高效益挖掘了一个永不枯竭的绿色煤田。

  正阳县是目前河南省豫农宜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作最突出的地区,有4个加工点。驱车沿着主要交通干道走,路边枯草落叶很多,但始终没有发现一处被烧过的痕迹,河南省豫农宜新能源正阳分公司经理武亚告诉记者,全县各个乡镇建成有规模面积的秸秆存放点就有200多个,总占地面积2000多亩,今年已经收购存储各类秸秆50多万吨。

  陈彦民说,现在设备工艺的问题解决了,但资金困难一直是他创业以来最大的压力。因为目前公司还没有实现盈利,获得银行贷款比较困难,他从9个县市收购秸秆时,因为流动资金不足,有时候不得不向农民打白条,只能等秸秆成型燃料卖掉收回资金后还账。

  “作为民营企业,我们希望走一条利国利民也利己的道路,我们的事业符合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陈彦民说。    据了解,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见的通知》,2009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联合出台了《关于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力争到2015年,在全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储运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还田和产业化综合利用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秸秆成型燃料的加工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而作为一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能源产业它才刚刚起步,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样一个朝阳产业越走越宽阔的美好前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政法工作会议提出将推进劳教制度改革
  • 体育CBA马布里35分北京胜 曝申花有意皮耶罗
  • 娱乐窦靖童首晒与王菲合影 获赞姐妹花
  • 财经广州10亿烂尾楼幕后:黄光裕等71官商涉案
  • 科技专题:CES2013今日开幕 热门产品一览
  • 博客马未都:弃婴每月补助70元真让人心寒
  • 读书揭秘:周恩来去世毛泽东为何没有探望
  • 教育高校花数十万办晚会 被批劳民伤财
  • 育儿幼儿园女老师让男童舔桌上水渍(图)
  • 黄震:中国基金业为何频遭黑天鹅事件
  • 郭士英:美国债务上限的关键在哪
  • 王占阳:中国正在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春天
  • 刘远举:闯黄灯新交规是皇帝的新衣
  • 梅新育:反垄断域外管辖不能遗漏不宜过苛
  • 张五常:毫无约束的竞争会毁灭人类
  • 陈思进:欧美为何相继抛售黄金
  • 唐任伍:制度变迁是中国未来最大红利
  • 曹凤岐:城镇化不会推高房价
  • 但斌:我们可能将经历此生最漫长的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