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白 晓 本报通讯员 刘方亮
近年来,每到秋季蔬菜密集上市的时候,总会在各地传来某某农产品价格过低、销售困难的新闻。但胶州蔬菜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畅销,该市在打造品牌农业及帮助农民疏通销售渠道方面的做法,可资借鉴。
品牌就是销路
“胶州大白菜名声在外,最根本就在于它的品质有保证。”11月6日上午,胶莱镇青岛绿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韩俭耀拿着一份《胶州大白菜生产技术规程》告诉记者,每一棵胶州大白菜都是经过标准化种植的。《规程》对白菜种植的要求相当“苛刻”:胶州大白菜协会对认证基地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实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供肥供药、统一病虫害防治“四个统一”。每个基地需明确基地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一旦发现产品不符合要求,立即追究责任,并撤销会员资格。
记者从胶州大白菜协会了解到,目前,“胶州大白菜”棵棵都有证明商标、地理标志、“315”防伪标识,每一棵正宗“胶州大白菜”都必须同时具有这三张身份证明,并具有唯一编号,消费者或是上网或是打电话,就可以查询这棵白菜的生产单位、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等。
胶州大白菜协会会长徐明振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大白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其中40家认证基地的6000亩精品胶州大白菜,去年每棵售价高达30元,为种植户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
大白菜真正展现出其商业价值是在2004年“胶州市大白菜协会”成立之后。“光靠名气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再好的宝贝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介!”胶州市农业局优质农产品推广中心主任薛辉告诉记者,为了让胶州大白菜变成“摇钱树”,协会首先从胶州大白菜种植品种、栽培技术、适宜生长的自然环境入手,筛选出适宜种植的大白菜新品种,并推广科学的种植方法。
正宗“胶白”叫得响、买得火,普通大白菜也跟着沾光。胶州市南疃村村民张相珠告诉记者,很多普通消费者买不起正宗“胶白”,就买普通胶州大白菜。“我们虽然不是正宗认证的‘胶白’,但也不能砸‘胶白’的牌子,把人家的牌子砸了,普通白菜就更不好卖了。”张相珠说。
订单到了再撒种
胶莱镇韩家一村210户农户全靠种菜为生。2008年注册成立青岛马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合作,让农户的种植面积和订单联系在一起,乐滋滋地过起了“计划经济农业”,仅去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260多万元。今年,100%出口的大头菜订单收购价给到了历年最高的0.85元/斤,这让合作社股东之一的于洪东对即将收购的100亩大葱价格信心满满。
“头茬100亩大葱已经出口到了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收购价1.2元/公斤,基本和去年持平。”于洪东介绍,今年1月份就接到了收购企业的200亩大葱订单,按照每亩一茬产6000公斤计算,今年外销大葱数量就占到了120万公斤。
韩家一村以前是1770亩耕地面积分散种植蔬菜,不仅产量参差不齐,收购价也忽高忽低,只能说是蔬菜大村而非强村。2008年1月,韩家一村开始在胶州率先试行农户用土地或者出资入股,还注册成立了青岛马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大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全村有6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集体股。到年关,凭借企业给出的订单价高于周边村落0.2元,一亩地的毛收入达到了5000元以上,这让更多的农户看到了出路。很快,入股的农户在4年间增加到了160多户。
此外,韩家一村种植的出口大头菜也是新品种“奥奇娜”,特点是个头大、身材扁、包裹紧实。于洪东告诉记者,这也是收购企业点名种植的品种,收购价从未低过0.4元,今年更是创下了最高价。于洪东估计,今年的蔬菜销售收入预计突破300万元,社员分红也应该比去年的40万元高。
“农消对接”两头乐
从目前的情况看,减少流通环节,帮助农民疏通销售和流通渠道,应该是解决农民卖菜难最有效的途径。在这一点上,胶州市也走在了前列。
11月5日,胶州市民李女士在自家小区内的蔬菜直销点买菜的时候,发现自己买的菜上除印有品牌商标外,还带有一个“小牌牌”,标有采摘、施肥、用药等详情。
“我们的做法是,让社员种的菜不经过任何流通销售环节,直接送到市民的家门口。既让市民吃上质优价廉的放心菜,又保证了社员的收益。”胶州市里岔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秘书长赵伯强介绍,蔬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大致要经历菜贩子、销售商、消费者三个环节。经过层层“扒皮”,蔬菜从农民到达消费者手中,价格往往上涨了两三倍,但菜农却并未从中获利多少。要想彻底解决市民菜篮子和菜农收入问题,就应该让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即农消对接。采用订单和直销模式,有计划地种植下一季蔬菜,收获后直接从田间地头配送到单位、企业及消费者手中,既不会造成蔬菜积压卖不出去,也不会让市民吃不起菜。
目前,该合作社已经和青岛大学、海洋大学、青岛市青医附院、华东设计院等单位建立配送关系,农消对接的第一步已经基本实现,现已在青岛部分社区开始试销。下一步将建立农消一对一和消农多对一模式,即固定农户种植的蔬菜通过配送中心直接送至消费者,或是多个消费者对应着同一农户,定期前来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