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八大系列报道“幸福之路”第十九篇《云岭“超级稻”追梦人李开斌》
国际在线报道: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技研究所, 有一位被人们亲切地称赞为云南“袁隆平”的水稻专家。他叫李开斌, 今年54岁,现任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研究员。30多年来,李开斌潜心“楚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云岭大地广泛种植、结出硕果;他选育的“楚粳27号”,实现了云南省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 他培育的“楚粳28号”更是超过袁隆平,连续三年创造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的世界纪录。今天的《中国之窗》节目,我们就带您一起来认识这位为云南粮食增产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云岭“超级稻”梦的追梦人。
金桂飘香的9月,连续多年遭遇干旱的云岭大地到处仍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田坝里,艳阳下一片片即将成熟的水稻,稻浪翻滚,香飘四溢,沉甸甸的稻穗使种粮农户户户喜上眉梢。
为了深入了解和验证“超级稻”的种植效果,9月12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了楚雄市吕合镇,在田间采访了几位种粮的农民。
记者:“你好!你们是哪个村的?”
农户:“我们是吕合镇中屯村委会土官村的。”
记者:“叫什么名字?”
农户:“沈文。”
记者:“这丘水稻是你家种的吗?”
农户:“是的。”
记者:“你家今年一共栽种了多少亩?”
农户: “1.5 亩。”
记者:“种的是什么品种?”
农户:“楚粳28号。这个品种很好,很适合我们这里栽种。你看,穗大粒饱,成熟很好,再过几天就可以收割了。”
记者:“你估计平均亩产可以达到多少公斤? ”
农户:“850公斤。”
记者:“每亩以过去多收多少? ”
农户:“多收200多公斤。”
每年水稻扬花的季节,李开斌和他的同事们就特别辛苦,从早上7点开始,就要进入到温室里的高温高湿环境中选好穗粒,正午用剪刀将每颗谷粒的颖壳剪去三分之一,然后去雄、套袋,防止串粉,错过了时间即找不到花粉,时间性非常强,为了提高结实率,每个杂交组合要连续受粉3天。
李开斌说,父母本杂交组合后,得到F1代,再自交得F2代,F2代出现分裂,此时各种类型相继出现,必须准确辨别优劣性状和组合,才能培育出优良品种。一般要繁育到F5代时遗传性状才开始稳定,变异的几率相对变小,可以选择优良单株。不难看出,杂交组合配制、稳定与分离、自然变异、提纯复壮等育种过程,时刻在李开斌脑海中幻化出多彩世界。
按照常规育种程序,从做杂交组合开始到F5代,需要6年时间,其间,还要进行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等,再到品种审定,取得推广资格,共需要10年左右时间。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否则将前功尽弃。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所长、教授谭学林说:“‘楚粳28号’问世,立即成为受农民欢迎的品种,2006年全省多点示范仅为8370亩,到2011年超过了180万亩,推广速度之快、种植面积之广超出预计。2012年,‘楚粳’系列良种在云南的推广面积约200万亩,占“滇中温暖稻区” 种植面积的40%,与云南省毗邻的四川省、贵州省也广泛引进种植,还被引种到了老挝、卢旺达、玻利维亚等国家。”
2009年,‘楚粳28号’百亩方验收平均亩产988.77公斤,创粳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记录;2010年,百亩方验收平均亩产1002.11公斤,再次刷新了该品种此前的世界记录;2011年,在连续3年干旱的气候环境中,百亩验收平均亩产依然达到了977.07公斤,今年达到了956.9公斤。
李开斌创出了高原水稻育种史上的奇迹,创出了中国水稻育种史上的世界奇迹。农业部验收专家组实地测产验收认为,“楚粳28号”连续3年重复出现高产纪录,大面积获得丰产,证明其丰产性能稳定,而且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楚粳28号”的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率、透明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等10多项指标进行了综合测试后得出的结论是:米质分析达国标优质米一级标准,优质与高产兼顾。
在温室里配制杂交组合正好是每年盛夏,温室里温度高达40℃。李开斌早上不到7点就进入温室,每天要在温室内呆6至7个小时,常常汗流如雨。大田选种,每年近10亩选种田,几千份育种材料,要一个多月才能选完,并且每天一站就是10几个小时,这对人的耐心和毅力是严峻的考验。但是,李开斌一踏进选种田,什么苦、什么累都忘了,他拿着棍子,在田里一株一株地挑选,长期重复一个动作,他的右手腕因此出现关节劳损。因为没有品质分析仪器,选种时,只能依靠手工剥壳辨别稻米外观品质好坏,由于大量用手剥稻壳,他的指甲都磨秃了。2010年6月初,他感到视力模糊,身体不适,后来到医院检查,医生要求做开颅手术,他却说:“再怎么难,也要等到温室杂交工作做完。”手术后没几天,他的恩师、也就是他的岳父邓有成先生病逝的噩耗又接踵而来。病魔和失去亲人的双重打击并没有让他倒下,出院不久,身体还未痊愈,他不顾家人和同事劝阻,顶着9月骄阳,忍受着手术后的疼痛,在妻子的搀扶下,又走向他最钟爱的选种田。
勤奋使他进步,执着使他成功。迄今,李开斌已获科技成果奖31项,其中,省部级奖16项,地厅级奖14项。2010年和2011年,分别被国务院、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等荣誉称号。
面对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荣誉,李开斌没有自满,没有止步。他告诉记者:“我所做的都是我工作份内的事。可以说,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事情。今后的育种目标, 就是在确保高产优质的前提下,培育出适应性更广的新品种,让更多的农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