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松江上千农场主:年入10万很体面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8日 14:29  新闻晚报
上海松江上千农场主:年入10万很体面
  沈忠良在自家田间干活   沈忠良在自家田间干活
  金铁良为自己饲养的猪喂食   金铁良为自己饲养的猪喂食

  松江1173户家庭农场基本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忙时流汗,闲时出游 农场主年入10万很体面

  本版图片均为晚报 何雯亚 现场图片

  晚报记者 张钰芸 报道

  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一亩三分地上刨食,这是过去的农民。种着粮食养着猪,开着农机照看百亩良田,这是今天的“农场主”。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松江区着意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家庭农场,如今区内的1173户家庭农场种植全区近八成的水稻面积,基本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这一户户的百亩农场既是本市现代农业的新模式,也让农民这个职业体面起来。日前,记者来到松江区石湖荡镇、叶榭镇,和“农场主们”聊一聊他们的新农村生活。

  人物

  沈万英:昔日外企白领变身种地能手

  今年只有36岁的沈万英堪称家庭农场里的“独苗苗”,在一群50岁上下的叔叔伯伯中异常显眼。从月收入五六千的外企白领,到赤脚下地的新农民,她的选择曾让种了一辈子地的父母心疼,却在两年多的经营后成为种粮大户,年收入达10万元。

  2009年之前,沈万英仅在农忙时给父亲当帮手,从未一个人打理过大片农田。戴着一副眼镜、满脸书卷气的她在一家外资电子公司工作了13年,成为月收入五六千元的生产管理人员,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企业效益下降,村里承包家庭农场的人却纷纷致富,她毅然辞去“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工作,顶替年逾六十的父亲,成为一名新生代的“家庭农场主”。事实上,在整个松江区也只有4名“70后”参与农场经营。

  “原本想自己创业,但看着父亲劳作了一辈子的田头,就想我的事业或许也能从这里开始。 ”沈万英说,和原本的办公室生活相比,如今的农场工作辛苦不少,只有1.58米、并不强壮的她,几乎一个人就要负担起115亩的农田,这在以男人为壮劳力的农村很少见。但她说:“现在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了,一个女人也能种好田。 ”

  沈万英确实付出不少,刚开始下田的时候,她甚至不舍得把白生生的脚踩在黑乎乎的地里。 “种水稻的土质都是湿黏的,不能穿套鞋下去走,只能光脚。尽管现在有农机来完成播种、收割,但仍免不了许多人工活。翻整土地的时候赤脚下田,不止一次被碎玻璃划伤脚。 ”她说,最严重的一次,一块碎玻璃直扎脚心,鲜血直流,她拔掉玻璃后按住伤口,休息了一会儿还是止不住血,但农忙要抢时间,她只能拖着流血的脚继续工作。至今,脚底心还有几道浅疤。

  尽管今年才是种田的第三个年头,但沈万英承包的115亩家庭农场的亩产量远超全区平均水平,位列区内前十,连续两年获得优胜奖。沈万英笑称:“父辈种田靠经验,我们种田就要靠科学技术。 ”

  “刚开始时候,很多事情我都向父亲学习,几时翻整土地,几时播种,如何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等,都跟在他身边逐步了解。”但很快沈万英发现光靠老经验还不够,她在网上查找资料为自己充电,一遇到技术问题就和村里、镇里的农技人员联系沟通。这两年,政府还组织了不少培训班,她次次参加受益良多。

  “一个班级里有时候只有我一个女的,年纪也最小,我就经常和这些爷叔、大伯交流农事,讨论学习。”如今沈万英已经成为种田能手,更给自己定下年年高产的目标。“现在田里的活都是我做主,什么时候除草翻地,什么时候播种插秧,打多少农药、施多少化肥都是我来计划,到了时候就去农机合作社借大型农机操作,父母、丈夫只要在农忙时搭把手就行。 ”她颇为骄傲地说,只要是她种的地,麦苗、水稻必然是齐刷刷的一般平,就好像男生的板刷头,特别漂亮。

  顾良辉:打工两年不如种养一年的收入

  种过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镇上的工厂里上过班,也曾跑到市区当起泥水匠,还做过一阵子小生意,石湖荡镇泖新村的顾良辉今年49岁,从事过的行当却不少,但从2009年开始,他安安心心回归农田,和老伴一起办起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种田养猪一年能挣20万,远超打工时的收入。

  早上6点刚过,住在家庭农场边小屋的顾良辉就起床了,洗漱一番后进猪圈开始一天的工作。先把圈里的猪粪清理干净,运到化粪池,再把里外的几条走廊清扫一遍,用水冲洗干净。接下来就是喂猪,松林公司送来的猪饲料就放在屋外,一推车300斤饲料,老顾要运8车才够圈里500头的猪吃饱。这些猪再过一个多月就能出栏了,如今正是胃口大开的时候,他把饲料直接往食槽里一倒,就又忙着添水。这一番忙乱后,老顾终于可以停下来细细观察一番了,哪几头猪胃口不太好,哪几头猪行动迟缓,都得小心留意。一番观察后,他发现有两头猪发烧了,“它们胃口不太好,没吃多少,眼睛无神,耳朵有些发红,这就是发烧的症状。 ”老顾决定过一会儿给它俩打上一针。

  照顾完猪,还得去农田看看了。最近并非农忙时节,只要通通沟渠、除除田埂边上的杂草就行了。 “地里的大麦还在长,要等到5月中旬收割,20号播种水稻的时候,才是一年中最忙的‘三夏’时节。 ”在田里兜了一圈,到上午11点,老顾一天的活计基本干完了。下午要么看看电视休息,要么串串门搓小麻将,很是悠闲。要不是每天都要照看猪,农闲时节两三天来田里转转就行了,甚至可以外出旅游半个月。 “去年‘十一’正好一批猪出栏,田里又没什么事情要忙,我们就和亲戚一起自驾游去了桐庐。 ”

  顾良辉承包的家庭农场还是区内37户种养结合的农场之一,包括146亩的农田和每批500头的生猪养殖,一年平均可以养上2.2批。去年,松江区粮田每亩净收益866元,每头猪的代养费则为50元左右,一年下来,老顾和老伴的年收入可以达到近20万元,远远超过他当年打工的收入。

  “过去打工做泥瓦匠,工资一年一结,收入不稳定,还要担心包工头不给工钱,家庭农场却能保证收入。 ”他掰着手指告诉记者,每年种植的大麦、小麦和水稻,都有政府免费提供的种子,使用的农药、化肥也是由政府先送来,年底结账。稻谷成熟后就有区里的粮食公司按照统一粮价收购,即使是风险较大的养猪也因为有龙头企业托底而不再危险。 ”既不用关心猪价上窜下跳,又不用担心疫病来袭,猪粪猪尿还能用作有机肥,省下了近一半的肥料开支,老顾对于养猪这桩事很满意。

  沈忠良:出租农机一年也能赚四五万

  沈忠良是松江区叶榭镇金家村的村民,既是村里农机合作社的社长,又是经营了166亩农田的种田大户。机农结合的新机制,不仅让他能够多一笔收入,也给周边农场主带来帮助。

  2005年,沈忠良承包了50亩土地,2006年增加到80亩,2007年开展家庭农场后,一下子增加到140亩,今年又多了20余亩地。但他告诉记者,打理这些土地一个人足够了,顶多农忙时叫上一两个帮工。 “我老婆有一半的时间还在针织厂里上班,农忙时再请假回来帮忙,平时农田管理一个人足够了。 ”就像现在这个时候,他一直忙着的是农机保养和维修。

  “下个月就要开始水稻耕种了,插秧机等农机派上大用场,从3月开始,我们合作社就开始保养、维修农机,还要多添置几部新机器。 ”沈忠良告诉记者,农民喜欢赶早干活,每天早上6点多,社员们就已经集中在机库里工作,中午11点多也就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了。“我们基本都是50岁开外了,工作一整天挺辛苦,所以下午在自家农田里看看就结束了,毕竟现在不是忙时。 ”他说,做了一辈子的农民,既有农忙时从早忙到晚的辛苦,也有农闲时的自由。 “但相比在外打工,我喜欢这份自由。 ”

  和普通家庭农场相比,机农结合机制下的老沈还有一笔收入——出租农机。去年秋收,他每天开着自家农机去帮农户们收割稻谷。以前他家有一台收割机和两台拖拉机,收割机只要开工正常,一个农忙季节没有1000亩田“喂不饱”,可他自己承包的土地只有100多亩,机农结合后,让他和周边农场主都尝到甜头,一年下来出租农机的收入也有四五万元。

  问题

  老龄化严重,三个农民200岁

  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主要劳动力是年过七十的老人。在沪郊的部分农村里,三个农民加起来有200岁的现象并不少见。农村劳动人口的“老龄化”是不少郊区都要面对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都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般一户农户拥有地少则两三亩,多则七八亩,大多数农户耕种的面积规模偏小,虽然国家免征农业税,并给予种粮补贴,但随着农业成本上升,一旦除去自家的口粮,实际卖粮收入只能满足日常家用。加上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长此以往,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农村土地被浪费了。 ”为此,松江区曾经建立合作社来提高农民种植收益,将农民种植的承包田以不同方式入了合作社,但由于其经营模式存在不确定性,经济收益并不高,直接导致了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

  记者在奉贤、金山、浦东等多个郊区看到,70岁以上的老人竟成了主要劳动力。在金山的一家蔬菜生产合作社里,除了社长和部分管理人员在50岁上下,其他在蔬菜大棚里劳作的一线农民都已经年过七十了。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并非他们贪图人工费便宜而找老人,实在是招不到青壮年。 “只要不是在外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呆在农村,下田劳作既辛苦收入又少,现在我们除了找老人做些采摘蔬菜、看守大棚的工作,还不得不从云南等地找农民过来,但终究还是劳动力缺乏。 ”

  面对严峻的形势,甚至有业内人士担忧:“20年以后,上海还能有谁来种地? ”

  对策

  高收入吸引青壮年,“农场主”年轻10岁

  解决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吸引青壮年重回农村,关键就是提高农民收入。记者从松江区农委了解到,区内1173户家庭农场的“场主”年龄普遍在50岁到60岁之间,其中还有4名30多岁的“70后”。相比其他郊区农民60岁到70岁的年龄层,松江“农场主”已经年轻了10岁。

  收入提高,老金劝儿子回家种地养猪

  根据松江区农委的最新统计,2011年松江粮食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了1173户,比2007年起步时增加了656户。经营面积13.38万亩,比2007年时的9.05亩增加了4.33万亩;家庭农场经营比例占全区水稻经营面积的78.2%,亩均净收入866元,增加了56.1%。家庭农场户均收入10.1万元,部分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甚至可以达到人均10万元的收入水平。

  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曾经表示,随着农民种田效益的不断攀升,今后几年家庭农场的收入有望达到10万到15万元,使得种地逐渐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

  事实上,在粮价上升后,家庭农场土地规模效益和政策扶持效果日益明显,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在松江区,浦南农业地区的农民已经形成了抢田种的现象,为此松江区还制定了家庭农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经营者的身体素质、农业知识、农机操作等方面提出要求,设定一定的准入门槛。如经营管理不善,连续两次被考核为不合格,或者使用违禁农药影响农产品安全等,都会取消其经营资格。

  今年60岁的金铁良明年就将因为年龄超标而不得再经营家庭农场,但他劝回了37岁的儿子。“他在镇里打工每年也不过挣三四万元,经营家庭农场,我们两个人一年能有15万的收益,前两年我把他叫回来,手把手地教如何种地养猪,希望他明年能申请到家庭农场的经营权,好好把地种下去。 ”

  针对老农民、新农民、非农民开免费培训班

  2007年,松江共有4900户的粮食种植户,去年减少到了1173户,但亩均产量却达到了570公斤,比4年前增加了2.5%。为什么?因为这1173户都是升级版的“家庭农场”,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记者从松江区农委获悉,根据《松江区家庭农场服务规范》,农场主能得到来自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的全程服务。包括区级统一免费供种服务,以及3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大机互助化”服务,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服务满级基本覆盖全区的17万亩粮田。同时,区内还有14家农资超市,为家庭农场提供农药、化肥等农资的免费直供到户服务。

  此外,当地农业部门还设想进一步提高家庭农场自身的机械水平,希望通过培训,今后“农场主”人人都能使用一种农业机械,种粮规模还可以由现在的100亩到150亩,扩大到200亩到300亩。 “目前我们开展的免费培训班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种,按照农民们不同的耕种年限和水平来划分。”松江区农委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高级培训班的学员是已经种了三四年地的“老农民”,中级班则针对入门不久的“新农民”,而初级班则是给“非农民”开设的。“初级班的学员可能还在外工作,没有回到土地上来,但是他们对种地感兴趣,今后可能会回归,我们就未雨绸缪,先储备起一批未来的青年农民。 ”

  未来

  “种养结合”将成发展重点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千亩大农场年产量惊人,粮食水果均大量出口。松江的“家庭农场”是否以此作为发展目标?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松江的家庭农场无论是规模还是机械化程度,都能和日本媲美,但从国情出发,大型农场并非我们的目标,提高产值、增加收益才是关键。

  “美国农田充裕,大机械大生产也适合其大市场的需求,但我国农田比较紧张,目前100多亩的规模已经大大好于过去的三五亩田地,和日本的家庭农场规模相当。 ”孙雷告诉记者,本市不少农业机械也从日本引进,从粮食种植的机械化角度来说,已经能和日本农场媲美。除了松江区外,今后有条件的郊区都可以选择发展家庭农场,目前金山、青浦就在推进之中,原本承包给外地经营户的土地正在逐步收回,交由本地农民经营家庭农场。 “发展家庭农场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当地大部分农民已经不把种田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通过土地流转后可以让种田能手来经营。二是当地政府要给予支持政策,提高对老年农民的养老补贴,调整土地流转价格,让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也不吃亏。 ”

  相比扩大家庭农场的种地规模,孙雷更倾向于“种养结合”等高收益的项目。 “机械化程度提高以后,农民在农闲时可以养猪,不但增加收入,而且猪粪等有机肥料可以就地还田,少用氮肥等,对于耕地质量、农作物出产都有好处,是值得提倡的生态结合模式。 ”这些本地猪都有农业龙头企业统一配给仔猪、饲料,管理疫病情况等,相比散户养猪更为安全可靠。一旦这一模式全面推广,本市猪肉自给率就能提高,市民也能吃到更为安全的猪肉。

  绿叶菜也要引进工业化生产

  为了保证绿叶菜供应,近年来市郊蔬菜生产面积持续增长,高产高效的家庭农场模式今后是否可以套用在蔬菜生产上?对此,孙雷表示,蔬菜种植的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用工多,短期内不提倡家庭农场的模式。但本市正在引来进口蔬菜采摘设备,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目标。

  “和粮食种植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目前一个农民只能管理两三亩的菜地,没有推行家庭农场的条件。 ”不过,为了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本市已经成立了一大批蔬菜合作社,同时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合模式,在龙头企业建立的蔬菜生产基地里,农民可以承包上10个大棚,种什么菜、什么时候种都听公司安排,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也统一安排,销路也由公司联系,农户只需关心种植,而不用承担菜价波动的风险。

  孙雷表示,本市下一步将研究提高蔬菜种植的机械化程度。 “种的问题不大,关键是采收。 ”由于国内尚无类似农机,本市正在全球招标采购。 “可能从意大利引进一些农机,他这个机器原来是采摘芝麻菜的,但是芝麻菜主要用的是叶子,根部留下了。我们这儿要采收主要品种,像鸡毛菜之类的,都需要整棵采摘,对机器的性能要求不一样,引进样机后还要进行摸索、改造,才能投入使用。 ”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