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成就一家神奇的企业
他,生在内蒙古偏僻的小村庄,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他,就学于普通的农牧学习,没有镀金的留学经历;他,从事科研近二十年,没有经过大企业包装的简历。相对于造就了大量创业神话的互联网产业,他从事的却是最土掉渣的农产品——土豆。但别以为他很“Out”,他的企业成立不到四年,历经马铃薯行业大波动的屡屡考验,却奇迹般地保持了迅猛发展势头,成为中国种薯行业中唯一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代表。
这家企业就是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一家成立于2008年专业从事马铃薯种薯生产的民营企业;这个人就是张国,民丰薯业的董事长。
张国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从事马铃薯脱毒种薯研究多年,并试图大力推广良种技术,无奈因事业单位体制束缚,便毅然于2000年下海,先后创建了两家公司,历经成败波折,最终创建了民丰薯业。从事马铃薯产业30余年,张国一心要把行业做大做强,如今企业发展有了眉目,他却始终对生养自己的故土保留着一份深厚的情怀,甚至有时因此背离了经商的“理性”!
2011年公司在运营中遭遇了一场巨大的风险和困难。在经历了2010年种土豆发大财的巨大诱惑之后,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行各界的不少商家也把目光投向了马铃薯这个“金娃娃”。马铃薯种子价格一路上扬,一斤的价格高达2元多钱。在暴利面前,有的种子生产企业见利忘义,不愿承担以每斤1.05元的价格向本地农民供种的义务。在这重要关头,张国果断决策,放弃公司的眼前利益,压缩公司种植面积,削减对外销售订单。支持政府的惠农政策,把种子廉价卖给农民,坚决不让农民兄弟吃亏,表现出了一位农民企业家让利于农民的高尚情怀。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1年马铃薯价格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暴跌,“土豆卖难”一时成为媒体焦点、社会热点。从超市积极采购促销,到市民纷纷“慷慨解囊”,演绎了一场爱心土豆大救援的公益活动。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公益救援只能解燃眉之急,岂可成为长远之计?面对消极的市场、焦虑的农民,张国再次表现出一个成熟企业家的智慧、勇气和风范。他不仅要让公司走出低谷,并且一定要带领广大从事马铃薯生产经营的农民朋友走出低谷。
这场危机从表面上看是土豆生产过剩,供大于求,但根本原因在于马铃薯产业化水平过低,仓储水平过低,由于没有足够的仓库,没有良好的仓储条件,收获后的马铃薯在短期内大量涌向市场,而市场的需求是稳定的,一时难以消化,才会出现所谓的“卖难”情况。谙熟马铃薯产业的张国深知,只有加速推进产业化,完善仓储、深加工环节,才能治标治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民丰薯业通过调研,决定大力建设仓储库。2011年公司开始与荷兰共同建立仓储研发中心,并已成功申报国家专利,计划5年内在全国建立300处仓储周转库,发挥“蓄水池”的作用,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当然,建仓库是不够的,要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还要下更多功夫。
危机之后,公司做出决策,与种植大户共同发起成立乌兰察布市民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并与广大种植户签订了合作生产优质马铃薯种薯订单。由民丰薯业向种植户提供优质脱毒种薯及技术支持。合作社廉价为种植户代购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秋天收获时公司再以保护价全部收购种植户生产的合格种薯,而且价格随行就市,每斤收购价与市场价格仅有几分钱的差价。如果市场价格均低于保护价,公司照样以播种前合同约定的保护价全部收购。
据估算,目前乌兰察布农民的人均耕地约为10亩,如果用其中5亩种植民丰马铃薯,亩产至少1000到1500斤,每斤定价5毛钱,每亩收益可达500元,每年的收入至少2500元,超过国家2300元的贫困线。无疑,民丰小土豆为当地农民脱贫带来了巨大希望。
事实上,这项关于“订单农业”的决策既帮助种植户转移了风险,也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活力,赢得了市场。截止2012年春节前,公司共签订约2万亩的合作生产订单,既降低了2011年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也为2012年的生产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企业与农户间的传统博弈关系不断受到质疑,如何在两者间建立互惠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摆在广大农业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这道题不仅检验着企业家的眼光,也拷问着企业家的良心。民丰薯业的行为也许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张国虽是企业家,不是慈善家,但他用一颗公益的心经营企业,不计眼前利益,立足行业长远发展,惠利千万农民伙伴,最终反而得到了丰厚回报。(文/金鑫 赵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