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田保姆春耕一线纪事:刘为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4日 16:40  央视《聚焦三农》

  春天里的劳动者(二) ——“田保姆”纪事

  主持人: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农民朋友又忙碌开来。但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锐减。那么,大量的土地将由谁来耕种呢?又该怎样耕种?今天,我们春天里的劳动者五一特别节目---给你推出的新兴的职业是——“田保姆”。

  导视:

  解说:他被称为“田保姆” 他是普通的农机手

  解说:从播种到收获,他有着怎样辛苦奔波

  解说:工作辛苦,条件一般,他依然简单快乐。

  解说:“田保姆”的春耕纪事,聚焦三农稍后播出

  主持人: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农民朋友又忙碌开来。但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锐减。那么,大量的土地将由谁来耕种呢?又该怎样耕种?今天,我们春天里的劳动者五一特别节目---给你推出的新兴的职业是——“田保姆”。

  解说:这里是湖北省汉川市的中洲农场,春天的田野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们在忙着翻整土地、育种移栽、加盖薄膜。生产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人工的、也有畜力的,还有机械的。这头水牛似乎被身边的这个“大块头”所吸引,满是好奇。

  解说:今年37岁的刘为艺是一名拖拉机机手,这些天,刘师傅有些忙碌了——春耕开始,他要帮人翻整土地,以方便生产。因为从种到收,很多环节都少不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所以当地村民们送给像刘师傅这样的机手一个称谓——“田保姆”。不过,这个“田保姆”可不好当,刘师傅告诉我们:根据村民种植作物的不同,翻耕的要求也不一样。

  解说:刘师傅现在翻整的这块耕地大约有10亩,是准备用来种棉花和西瓜的。一个多小时后,第一次的翻整就基本结束了,刘师傅停下拖拉机,调换设备。

  解说:不过,要摆弄好这些“铁家伙”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安装开沟机的过程中,一个不小心,刘师傅就被“咬”了一口。

  解说:装好开沟机,刘师傅又上车了,在他发动拖拉机的同时,两位村民拿着竹竿下了地,他们这又是干什么呢?

  【现场:拖拉机开沟】

  解说:忙完地里的活计,刘师傅急匆匆地赶往另一位机手——段泽文的家,因为第二天刘师傅要去到邻近的一个乡,翻耕水稻田,他要向段师傅借点设备。刘师傅说,他们机手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朋友。

  解说:从段师傅家出来,刘师傅直接去了当地的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刘师傅也是这家合作社的社员。在合作社里,社员的农机,进行简单的保养是不收费的。

  解说:在合作社的维修车间里,工人师傅们也没有闲着,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该开始夏收了。到那个时候,机手们又得像候鸟一般,由南到北,跨区作业。因此,大家都忙着维修、保养联合收割机,好在夏收的时候,全力以赴,保障作业。用当地人的话讲,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解说:尽管维修保养农机的工作,看起来显得有些枯燥无聊,但工人师傅还是会不失时机的开个小玩笑。

  解说:看到有的机手自己在保养收割机,一个人有些忙不过来,热心的刘师傅总会搭上一把手。

  解说:第二天一早,刘师傅约上段师傅一道,赶往10多公里外的一个乡镇,在那里,有一片100多亩的水稻田要翻耕,这单业务是农机合作社介绍给他和段师傅的。这段时间,刘师傅所在的中洲农场,翻耕的活计不是很多,因此,刘师傅他们很多业务要在周边乡镇开展。如果赶上农忙,他们常常连轴转。

  解说:20多分钟后,刘师傅他们就到了当天的作业田块。他们今天的作业项目叫“打秧脚地”,意思是翻耕之后,准备做水稻育秧。尽管这样的田块非常的泥泞,不过,刘师傅他们的拖拉机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解说:拖拉机在田里来回穿梭,看似简单,但事实可不是这样——机手一个人既要熟练驾驶拖拉机,观察周围情况,还得操作设备,可谓是一心多用。在刘师傅的驾驶室里,仅各种拉杆就有五六根。熟练掌握农机的操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解说:临近中午的时候,气温越来越高。狭窄的驾驶室里,电扇呼呼作响,刘师傅打开了后窗,但依然十分炎热,再加上机器的轰鸣,实在让人难受。刘师傅告诉我们:其实,他可以在拖拉机上装一台空调的,但那样不仅多耗油,而且还要损失3匹左右的马力,他觉得有些不值得。

  解说:刘师傅戏称,自己每天有四、五个小时,是呆在“桑拿房”里,也算高档消费了。而段师傅似乎有先见之明——他的拆除了驾驶室四周玻璃,不过,我们在想:一旦遇上降雨,他可要遭罪了。

  【记者现场

  介绍午餐】

  解说:给我们送来午饭的是当地村民褚海军,他家有8亩地,由于两个孩子都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更别说下地了,老褚感叹: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种地了。

  解说:老褚所在的韩集乡几十年前曾是一片湖区,耕地也基本上是低洼地,回忆起过去种地的种种辛劳,老褚和刘师傅感同身受。

  解说:匆匆吃完午饭,刘师傅没有下地,而是将拖拉机开上了公路——拖拉机油箱的油快见底了,他得加油去。

  【留白】

  解说:刘师傅找到了一个农村加油点,在加油机面前,他没有急着

  解说:每升7块9毛5的柴油价格,刘师傅觉得太高了,他决定再找找看,附近有没有更便宜一些的柴油。

  解说:刘师傅拖拉机的油箱可以装100升柴油,装满的话就可以省出10块钱。刘师傅告诉我们,近几年,油价是年年上涨,实在是高过头了。

  解说:而就是这么高的油价,到了农忙时节,有时候还不一定能得到保障。

  解说:事实上,为避免在夏收夏播的时候,出现“油荒”,不少农机手都开始囤油了。今年由于油价上涨,每翻耕一亩稻田的价格已经由去年的70块钱,涨到了现在的90块钱。刘师傅希望,能给农机一些燃油补贴,这样,既可以降低机手的生产成本,也可以让租用农机的农民得一些实惠。

  解说:100多亩的稻田,刘师傅和段师傅用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就翻耕完了。

  每次收工,他们总要将自己的拖拉机里里外外洗得干干净净。这趟活,刘师傅和段师傅每人大约有1500元的收入。刘师傅说:拖拉机是他们家的“大功臣”。

  解说:刘师傅开农机已经有些年头了,2000年的时候,刘师傅就花1万多块钱,购买了一台50匹马力的二手拖拉机;6年后,他卖掉旧车,凑了5万多元又买了一台70匹马力的拖拉机;现在他所驾驶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已经是他购买的第三台农机,连同配套的各种农机具,价格大约在10万元左右。不过,减去国家的农机具购置补贴,他实际只花了7万块钱。

  解说:这些年,随着国家对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加大,刘师傅明显的感觉到,路上的“车”多了,在当地农村,不少人家的门口都停着拖拉机或收割机,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也相继成立。对于机手们来说:农机不仅是一种生产工具,更是他们致富的希望。

  解说:刘师傅的父亲刘春祥今年已经68岁了,刘老爷子是当地第一代农机手。上个世纪50年代末,还是“大集体”的时候,刘老爷子就是农场机务队工作,专开拖拉机。尽管现在上了岁数,但只要看见儿子保养拖拉机,刘老爷子都会上来打打下手。

  解说:这台拖拉机刚刚买回来一年多,刘老爷子的新鲜劲还没有过去。有时候,刘老爷子也会上到驾驶室,体验一把。

  解说:尽管开了一辈子的农机,但对儿子的这台拖拉机,刘老爷子有不少地方搞不明白。老爷子说:现在的农机,可真是“鸟枪换炮”了。

  解说:这就是刘师傅的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修建的房子,家里显得有些凌乱,甚至是破旧。刘师傅告诉我们:他当农机手赚的钱几乎都用来更新购置农机了,手头的闲钱并不多。不过,这两年,他的业务越来越多,每年有3万块钱的进账,再加上家里耕种了16亩地,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在5万块钱左右。刘师傅已经在集镇上购买了一块宅基地,预计明年就可以盖起新楼房了。

  解说:刘师傅有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5岁。尽管他当“田保姆”很是辛苦,但每当想起家人,刘师傅觉得特别幸福。

  解说:长期在狭窄的驾驶室工作,难免会觉得枯燥。于是,刘师傅安装了一台音响,每当音乐响起,就是他最快乐的享受。

  【音响同期声 《越来越好》】

  【编导手记】

  解说:在拍摄刘师傅的几天时间里,我能感受到他的质朴。这种质朴,源于他们对家庭的责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刘师傅他们也在为这份责任和向往,努力付出着。刘师傅的话语不多,有时候还有些口吃;“田保姆”的工作一天干下来,常常是灰头土脸,但不可否认,劳动者才是最美的。

  欢迎您关注CCTV-7《聚焦三农》栏目,每天首播22:07,重播06:35  12:57 。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