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避风港”走向“大海”——
利率市场化下农信社如何继续做好“农村金融主力军”?
在利率市场化这把“双刃剑”下,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目前生存情况如何?面对利润收窄的大趋势,如何争取到更多的支农资金,为“三农”继续输血输力?
18日,在北京理恒世元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主办的“2012首届全国农信创新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对上述问题一一展开讨论。
——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社是一把“双刃剑”
央行6月7日、7月6日两次降息,都允许存贷款利率进行浮动,利率市场化“渐进式”的改革已然开始。面对大部分中小银行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选择,大部分农信社也选择将存款利率上浮10%。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永发对此表示,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既是考验也是挑战,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体资金偏紧的情况下会增强议价能力,但在资金宽松或经济回调的过程中议价能力会削弱。”周永发说,
山西寿阳农商行行长郑俊生说:“利率市场化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两次降息我们都选择将利率上浮10%。一方面,在寿阳中小银行不多,大部分银行存款利率没有一浮到顶,通过价格优势我们能争取到更多的存款;另一方面,资金成本增加了,有一部分压力就转嫁到我们的客户,这对‘三农’金融未必是件好事。”
而在一些金融竞争相对充分的发达地区,大量股份制银行、城商行都选择将利率一浮到顶,农信系统就未必有优势可言。此前,广东省银监局副局长刘为霖就曾透露,由于利率市场化,广东地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存贷款利率上都很难与大银行竞争,再加上经济形势整体下行的压力,这些机构日子“很难过”。
“农村金融机构比较小,单个实力不够雄厚,法人机构超过3000个,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尤其要加强研究战略规划,如果不紧跟市场,对市场敏感度不够,就有可能被淘汰。”周永发说。
——农信社转身从“避风港”走向“大海”
农信社一直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根据银监会数据,农信社发放的涉农贷款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三成以上。在利率市场化这把“双刃剑”下,农信社能否继续做好“主力军”?
“面对眼前资本成本上升的状况,为了支持‘三农’,我们尽量选择不将成本转嫁给农村客户,我们自己承受部分利润空间收窄的压力”郑俊生说,“相信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资金宽松起来的时候,情况就会好转。”
专家指出,这种情况就要求农信社积极应对:要做更多的金融创新,打造更多符合利率市场化环境的、灵活的贷款产品;建立健全产品风险定价能力;完善符合自身优势的征信体系,并做好加入存款保险制度的准备等。
“与此同时,农信社自身要团结合作,在资金、业务、技术上互补互助,形成稳定的团队组织合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系教授韩立岩说。
一些农信机构已经悄然开始了转型之路。北京农商银行目前已经确定了将其网点从“核算型”向“营销型”转变的思路。
“从增加网点营销人员、制定整套的营销制度方案、提升服务标准等多方面出发,最终提升客户体验,提高我们销售的专业程度。面对利率市场化,农商行自身也要加快转型,降低资本消耗、发展中间业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北京农商行个金部总经理刘晓岚说。
——农信社要做好“支农主力军”政策“短板”还需补上
专家指出,农信社正从“避风港”走向“大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有的机构面临的亏损风险较大,也不排除少数机构倒闭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就非常必要。对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其未来健康持续的发展,这是对存款人利益的有效保障。”周永发说。
韩立岩也认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微银行没有政府靠山,破产风险突出,存款保险制度成为前提。”
在农信社自身转型、加强产品创新的同时,要推动农信社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坚持投放更多的支农资金,继续做好“支农主力军”,还需要补充一些政策上的“短板”。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认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但我国的农业保险覆盖面较窄、补贴品种少,而且保额低、保费高,农民投保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农业大灾面前,又缺乏巨灾风险机制,”张红宇说,“这些,都制约着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投入。”
对此,张红宇建议,一方面要加紧研究改善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大,比如推出对涉农政策单独的考核机制,考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执行特殊的财税补贴政策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