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衡 屠国玺
“牛肉收购价去年同期是每斤15块8,现在涨到了18块7,再过一两个月可能就过20块了。”凯沣贸易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白虹最近对不断上涨的牛肉价格有点发愁,“我们当然担心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可更担心是高价也买不来原料。”
白虹的企业是一家牛肉干制品生产企业,其所在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是甘肃省肉牛养殖大县之一,这里的肉牛品牌“平凉红牛”远销包括北京、河南、陕西等国内诸多省市,每年的肉牛出栏量超过了20万头。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这个养牛大县采访养殖户和生产企业时了解到,尽管牛肉价格不断上涨,但养殖肉牛的农户正在减少,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整个肉牛产业链条都普遍存在牛源缺少的困境。
贵兴牧业公司是当地一家大型规模的肉牛养殖企业,经过紫外线消毒之后,记者进入了牛棚之中,但发现其中接近三分之一的牛棚处于空栏状态。该公司总经理拜存贵在养牛行业里已摸爬滚打20多年,据他介绍,从去年上半年开始,他主要饲养的肉牛品种“架子牛”的数量越来越少,企业的出栏量也大幅减少。
拜存贵给记者做了比较,他的企业在2009年半年出栏了3600多头肉牛,可在2011年全年只出栏了2400多头。进入2012年之后,肉牛的出栏价格较去年同期每斤上涨了1.5元,但出栏量比去年同期还要少。
贵兴牧业遇到的情况在崆峒区不是个例,下游的屠宰加工行业也受到牵连。记者了解到,平凉市规模最大的三家肉牛屠宰企业都处于“吃不饱”状态,有一家最近还关停了一条生产线。
“养牛不如打工挣得多”,这是崆峒区养牛农户减少的主要原因。根据崆峒区畜牧部门工作人员的测算,在当地养一头肉牛平均每天只能纯赚10元,一般分散养殖户每户养四五头,也就是每天只能挣四五十元。但当地打短工每天就能挣到80元,技术工更是每天能挣150元。
崆峒区畜牧兽医局畜牧产业科科长刘志强说,当地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占农民收入的30%,这几年活牛价格稳中有升,养牛仍是赚钱的行业,但是养牛的农户在减少,主要原因是比较效益降低。刘志强说“打工基本上不需要本钱,干上个把月就能拿到工资,肉牛从犊牛到架子牛到育肥出栏,大约需要三年,短期育肥也得至少3个月,每头牛光投入就得几千元,更别说还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了。”
养牛比较效益低还同当地养殖方式有关。据当地农牧部门介绍,目前崆峒区仍然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占肉牛总量的80%,规模养殖所占比例只有20%,分散养殖的弊端是形不成规模效益,养殖标准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
崆峒区肉牛产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牛源短缺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由于养牛周期长,因此短期内价格降不下来。不少养殖户想抓住机遇扩大养殖规模,可是却不同程度地遇到资金瓶颈。
天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一家中等规模的养牛企业,今年准备建设“1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总投资202万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70万元,企业自筹132万元。总经理郭凯告诉记者,自筹部分还有50多万元的缺口,眼看快到夏季了,项目还没有开建“我们想从银行贷款,银行要求提供不动产抵押,又说牛棚不能作为抵押物,这笔钱筹起来还有困难。”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经过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贵兴牧业公司去年获得银行2600万元贷款支持,但像这样的例子很少。大多数当地中小养殖户和企业都普遍面临和郭凯一样的问题,从银行贷款都比较难。
郭凯说,像他们这样规模的企业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希望金融机构能够针对养牛行业的情况开发贷款品种。“按照肉牛养殖的周期性,只要规模养殖数量上去了,肉牛供应增加,牛价自然会稳定下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