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岛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 上千渔民卖渔船改行

青岛近海渔业资源枯竭 上千渔民卖渔船青岛近海渔业资源枯竭 上千渔民卖渔船

  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捕捞成本不断增加,渔民的生活状态已今非昔比,眼望着赖以生存的大海,随着渔船飘摇的还有声声叹息:是弃船上岸另寻生存出路?还是坚守古老的渔耕生活?对于岛城20万名渔民来说,这是个大问题。近日,早报记者探访了一些船老大的解决办法。

  ■探访

  小渔村还剩两条大渔船

  “现在的海边,已经看不到渔船了,都卖了。”昨天上午,记者赶到渔民最为集中的田横镇中韩家屯村调查采访时,47岁的船老大韩延巨叹了口气说,他们村的人口虽然不多,以前大船小船加起来也有几十条,仅超过60马力的大渔船就有16条,可是现在看看,大渔船还剩下两条,其中一条就是自己的船。

  韩延巨说,从去年开始,村里有的船老大开始卖渔船了,仅仅半年工夫全村16条大船一下子卖掉了14条,这些卖掉渔船的船老大都上岸投资发展起海参养殖业。

  记者了解到,中韩家屯村周边还有两个小渔村,这里的渔船也都卖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一些破旧的小渔船,由于很久没出海了,一些渔船破得几近报废。3个小渔村里,只有极少部分小渔船在坚持出海捕捞,带回的少量海鲜都会被附近的小海鲜店订购,几乎流不到市场上。

  ■纠结

  不出海了渔船舍不得丢

  “俺已经一年没出海了,还真有点想海上作业时的快乐生活,那时无忧无虑,虽然赚钱越来越少,但生活简单快乐,没什么心事和压力,现在心事越来越重了。”韩延巨告诉记者,现在出海一年基本上赚不到什么钱了,除去成本和油钱,每年那几个月赚的3万块钱,都用到了渔船的维护和保养上了,不仅赚不到钱,弄不好还要倒赔进去不少。

  韩延巨说,他20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出海,现在快50岁了,哪能说丢下就丢下了,可是现实情况让他内心十分为难。有时候,他一个人来到海边,回想起过去出海打鱼的日子,在海上一呆就是一星期,虽然苦了点,可是每次看着满仓的鱼虾觉得再苦也值得,现在不一样了,海里的东西越来越少,他也没办法改变现状。有人见他不出海了,就劝他把船卖掉,但他想了几个月,最后还是下不了决心。

  ■讲述

  上岸养海参有点不习惯

  “作出弃船上岸养海参也是下了很大决心,毕竟出海捕鱼干了半辈子,真舍不得呀。”去年,韩延巨借了40多万,开始养起了海参。因为对养殖海参技术没大有经验,他借来许多技术书学习,眼看海参的长势不错,他盼望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天天在海边小屋里看电视,学技术,这样的生活和出海捕捞确实有点格格不入。”韩延巨说。

  “还是有点放不下,总觉得自己是在不务正业。”韩延巨说。有时候,韩延巨驾着一条小舟,在海参池内来回查看海参生长情况时,就会不由想起出海捕捞的情景,很多次他下意识地寻找渔网时才发现,自己原来只不过是在一条小舟上。

  韩延巨尽管知道捕捞生活已经离他越来越远,但内心深处始终不肯相信自己已经和渔船渐渐远去,他还是不想轻易卖掉渔船,因为他还想着出海。

  ■调查

  上千渔民卖渔船养海参

  即墨田横镇海滩上仿佛一夜生出大片海参池,渔民跟风弃船上岸建起海参池。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市田横镇东山头和黄龙庄等多个渔村看到,海滩上到处是养殖海参的大棚和池子。渔民王生国告诉记者,田横镇大部分渔民都上岸发展起了海参养殖业,和出海捕捞算起来,一年要多赚不少钱。

  “现在就这个情况,出海一年赚不到钱,不如上岸养海参。”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田横镇东山头村渔民王生国的海参基地看到,几名头戴黄头巾的渔家大嫂正在忙着整理海参池里的海泥。而在田横镇10多个小渔村的海滩上,如今从事海参养殖的渔民已经超过了千人。

  王生国告诉记者,他们村早几年大小渔船有300多条,现在剩下100多条了,这里面还有许多破旧报废的小渔船,许多船老大卖掉渔船后投资在海边搞起了海参育苗,而舍不得卖渔船的渔民,也只能把渔船停靠到海边,大部分渔民已经快一年没出海了。许多渔民想着要发展海参养殖业,平时不太忙的渔家大嫂也在从事着海参养殖管理和经营海参饲料等副业。王生国说,他有一条80马力的渔船,是当年花20万元打造的,现在想把渔船卖了,一心经营海参养殖,但每次想到要卖船,心里就不是滋味。

  ■算账

  养海参比出海赚钱

  “养海参,虽然风险大,但利润很丰厚,比出海打鱼强上好几倍。”昨天上午,渔民王永聚告诉记者,上岸早一点的渔民一年下来,好的能赚近百万,弱一点的也能赚几十万,比出海强得太多。

  即墨田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由于海洋资源匮乏,海洋捕捞业萎缩,海上作业风险加大,让渔民出海作业的热情减弱,目前从事海洋捕捞的一般年均利润在3万元左右,而从事海参保苗育苗,年利润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一部分渔民在从事海洋捕捞过程中积累了资金,他们卖掉渔船转投海参保苗育苗。拿一个1000立方水体的育苗棚为例,年均育苗15000斤,按均价每斤150元计算,总收入为225万元,除去育苗棚建设、苗种、人工等费用约为100万元,而利润高达100多万元。这样高的利润让更多的渔民动了心。

  ■延伸

  温泉7个渔村“消失”

  “7个小渔村的158条渔船全被政府收购了,温泉渔民已经消失了。”记者从即墨温泉镇了解到,由于温泉沿海众多旅游项目开发,加上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出海打鱼为生的渔民已今非昔比,当地政府出资2400多万元,将涉及7个小渔村的158艘小渔船全部收购拆解,从此温泉镇将没有“渔民”这个名词,上万名从事渔业工作的渔民改吃旅游饭。这几年,温泉旅游开发项目很多,在附近找份工作赚的钱,也比出海捕鱼强得多。

  思索再三还是卖掉船

  ■回忆 出海从鼎盛走向衰落

  今年55岁的刘宗款是城阳红岛街道的一名老渔民,从事渔业捕捞近30年,他的捕捞经验在当地算得上数一数二。“上世纪90年代前,我们村里有300多户人,几乎家家都出海。”刘宗款说,那时候,许多村里的老师都纷纷辞职出海捕鱼,可见当时出海捕捞的火爆程度。

  1995年以后,逐渐出现了大马力渔船和小网口网具,加上休渔期偷捕、滥捕现象日益严重,胶州湾近海的鱼类明显减少了。“最初,渔民都是近海捕捞,每次出海行程只有30海里,后来出海的范围逐年扩大,每次出海的行程能达到700多海里,可捕捞量却下降了一半以上。”刘宗款说,渔业资源少了,加上上涨的油费、人工费,还有船只保险费用,现在出海不亏本就算赚了。

  刘宗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捕捞鲅鱼为例,按照目前每人每月6000元工资计算,一人一天的人工费200元,每次出海需要6个工人,每天的人工费就是1200元;出海一次需要花费2000元的油费,还有出海期间的生活费用,各种费用加起来在三四千元。而每次出海平均捕捞的鲅鱼在三四百斤,以10元一斤的港口批发价计算,总收入也就三四千元。因此,渔民每次出海相当于赚回个成本钱。当然,遇到丰收的时候,也会有盈利。

  ■讲述 卖船一路送到即墨

  刘宗款说,最早的渔船都是集体的,个人根据捕捞量赚工分。1985年,村集体对渔船拍卖,他们8个人合伙,以5万多元的价格买下一条20马力的旧渔船,平均每人负担7000余元。“那时候,村里有个万元户了不得,一个农村老师每月工资才三四十元,一年的工资也不过四五百元,一下子拿出7000多元买船,可是个天文数字。”刘宗款说,1991年,由于船体老化,他们合伙更换了60马力的新渔船,一共9万多元,人均出资万余元。

  2002年,随着远海捕捞的兴起,他们又更换了240马力的大渔船。刘宗款说,那个年代,出海捕鱼确实让一部分渔民致富,以他们的渔船为例,一条船一年的纯利润在三四十万,平均到一个人就是四五万,这个数字一点不夸张。“渔船带来了财富,渔民都对渔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说起10年前卖渔船的事,刘宗款记忆犹新,那是2002年11月,跟即墨田横的一名渔民签好卖船协议后,船只在红岛码头交接。“当时,我和买方商议,要一起跟船过去,理由是他们不熟悉航程,可他们不知道,实际上是我自己舍不得这条船。”刘宗款说,渔船到达目的地,他在船前足足站了一个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现状 船老大改行退渔进企

  “说实话,出海捕捞是个体力活,我早已有些力不从心了,但俗话说得好,‘吃鱼不如捕鱼乐’,干了大半辈子渔民,要说一下子退出,还真有些留恋。”刘宗款说,去年有人找到他,希望他到韩家民俗村工作。经过三个月的考虑,刘宗款选择放弃渔民这个职业,到韩家民俗村干起了休闲渔业经理的工作,负责指导工作人员或游客划船和捕捞技巧。“现在的工作基本上还是老本行,但不用出海了,工资每月3000多元,比以前轻松多了。”刘宗款说,虽然只是演练,但他觉得现在的工作很舒心,似乎找到了以前的一些回忆。

  刘宗款说,20年前,红岛街道渔船最多的村有近百条渔船,而如今,这个村还剩下不足20条渔船。“现在,周边的企业一年比一年多,多数企业严重缺人,这种情况也给退下来的老渔民一个再就业的机会。”刘宗款说,曾经和他一起出海的许多五六十岁的老渔民都进了企业,工资从每月3000元到6000元不等。“不干船老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用再整天为算账头痛了。不过,这些老渔民聚在一起,说得最多的还是以前出海的故事。”

南姜码头上,船老大老曲正在查看自己的渔船南姜码头上,船老大老曲正在查看自己的渔船

  想着卖掉船继续打鱼

  ■现场 渔船窝在港里不出海

  记者来到南姜码头,成排的小渔船停靠在码头里,码头边的一面墙壁上贴了一张“卖船”的广告单,下面的联系电话已经被撕掉了。记者见到了船老大老曲,当天他的船打了300斤鱼虾,还算是不错的收成,不过勉强够本。聊起了打鱼收入,他伸出了两个指头说,今年只收了2000元,是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

  老曲从23岁开始在沙子口海域打鱼,2002年花了7.2万元买了一条二手的渔船,这些年好不容易挣回来了买船钱,在扣除了雇工的工资后,他挣了没有多少钱。海上的光景越来越差,从前年开始,他就想着卖掉船,可当时有人只出了两万元,这个数字跟他的目标相差太远,他思索再三没有同意。

  从去年开始,老曲辞退了船上仅有的一个雇工,跟另外一个船长合股开一条船出海打鱼,既当船老大,又当船员,自己的渔船从此就停靠在码头上,已经有两年时间了。“今年油钱、人工费用都涨了,很多船老大也不敢用雇工了,两人合伙打鱼的今年特别多。”

  记者看到码头里不少船上连个网具都没有,看样子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出海了。老曲说,在码头里停靠的船以前有600多条,去年拆解了近300条,今年还剩下300条,不过他发现有三分之一的渔船并没有出海打鱼。

  ■打算 再加5000元就卖船

  船停在了码头里,没有了平常打鱼的油钱、人工费,但是每年都要上坞一次,需要上万元的修理费,这一点让老曲很头疼。老曲想卖船的消息让一些外地渔民知道了,去年有人把价格提高了三万元,老曲多少有些动心,不过他还想再等等,“我的目标是三万五千元,再加五千元我就卖船。”

  “要是卖掉船去干什么呢?”记者问,老曲告诉记者,自己打了20多年的鱼,平常也没有其它的技能,要是卖掉船只能去跟其他船老大合伙继续打鱼。“村里也有一些人卖掉了渔船,他们要么是去给人看大门,要么是找了其他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南姜码头旁边的一片房子已经拆掉了,四姜社区已经被崂山区列为旧村改造项目,南姜这片渔民传统的捕捞区在不久的将来会被高楼大厦所围绕,南姜村将像麦岛村一样褪掉渔村的外套。对于未来的生活,习惯了打鱼的老曲还没有过多的想象。

 5年淘汰上千条船 5年淘汰上千条船

  5年淘汰上千条船

  昨天,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处的崔科长告诉记者,2002年,青岛的捕捞船有7000多条,随着国家出台控制渔船总数、控制渔船主机功率数,以及报废拆解奖励政策等,我市的渔船数量有所减少,特别是小马力的渔船5年来减少了1000多条,大马力的渔船有所增加。目前,我市共有渔船5000多条,其中60马力以下的有3500条,60马力以上的船有1500条,1700马力以上的远洋船有10多条。

  据介绍,渔船淘汰后,原先的渔民有一多半上岸后改行搞养殖、餐饮、加工等行业,还有一部分渔民合作更新大马力的渔船,继续出海捕鱼。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开始,我国实施对上岸渔民的培训工作,引导渔民减船转产转业,我市渔业部门每年都要培训上千名上岸渔民。

  继续往海里增殖放流

  昨天,崂山区渔政船检处主任郭振勇告诉记者,他们已经采取了20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每年投入上百万元在崂山海域投放梭子蟹、海蜇等,根据这些年来调查发现,投入与产出比是1:50,这也是目前最能及时让崂山渔民见到效益的办法。

  “5年前,崂山的渔民有5000多人,今年已经减少了2000人,我们也鼓励他们及时转产,并且拆掉小马力渔船来发展大马力渔船给予补贴,引导本地渔民开着大马力船向外海、远洋捕捞发展。”郭振勇说。

  “修复渔业资源需要从综合方面来入手,如近海环境的保护、休渔、建设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等等。”昨天,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管理处张永举处长说,以人工增殖放流为例,去年我市共投资1700万元,共投放了水产苗种8亿单位。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建设8处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区,总面积3万多亩。大力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向大海中投放优质水产苗种,增加海洋生物资源群体数量,到2015年放流水产苗种数量达到10亿单位。

  海洋牧场吸引鱼群

  张永举处长介绍说,目前我市已经在鳌山湾、崂山湾、大公岛、灵山湾、斋堂岛等海域建设了5处人工鱼礁,大约2400公顷。

  今年崂山区还将建设我市第一个公益海洋牧场,该项目位于崂山湾南部海域,利用马儿岛、女儿岛、狮子岛、兔子岛等岛礁区,投资建设3个人工鱼礁区,礁区面积分别为93公顷、88公顷、92公顷,辐射海域面积达1万公顷,通过扩大礁区大型藻类种植规模,有效改善礁区生态环境,建设人工海底森林来吸引鱼群。

  拆小船更换大渔船

  记者了解到,今年市渔业局还将继续引导渔民及时淘汰小马力渔船,建设大马力渔船,让本地的渔船尽快地走出去,到外海捕捞。我市将大力发展大马力渔船,让渔民学习先进的捕捞作业方式,并要为120马力以上渔船配备北斗卫星船载终端,为40马力以下渔船推广CDMA定位手机,提高全市渔船信息管理水平。

  同时,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我市要求对于40马力以下渔船一律不核准拖网作业,减小对幼鱼及其亲体的破坏。规定了不同作业类型渔船网具网目尺寸的使用标准,坚决禁止使用不合格网具捕捞作业的行为,要求渔民依法生产。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