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首个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发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5日 10:16  财经网

  【《财经》综合报道】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这是我国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部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划,标志着发展现代农业从目标倡导变成了实际举措,现代农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有了总体部署安排。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全面解读了这一规划。

  据陈萌山介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陈萌山说,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些内容,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都有明确表述。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贡献率还相差约2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人畜力比重仍接近50%,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这说明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必须尽快补齐。”陈萌山表示。

  陈萌山说,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规划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提出要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民,规划在重点任务中就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

  据陈萌山介绍,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提出了今后5至10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从具体发展水平看,规划从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物质装备等7个方面提出了27个发展指标,其中包括: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等内容。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