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农业 > 201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 正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宋洪远:我国同步推进“三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远
人民网许昌12月30日电(记者 赵健) 12月30日,由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微博)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原农村发展论坛”——农业现代化与“三化”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学院召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参加本次研讨会并发言。
这两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作为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宋洪远主任谈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出席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要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与选择。
一、我国“三化”发展的状况及其特征
1、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
2010年按当年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500美元,工业GDP比重为40.1%,200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56.1%,201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71.3%。根据国际经验判断,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2、城镇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
2000-20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7个百分点,比1978-2000年的平均速度提高了65%。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9.95%。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国际经验判断,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3、农业现代化已进入成长阶段
1978-201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7%提高到52%,农产品商品率由40.5%提高到84.3%,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由不足20%提高到52%。根据2010年主要指标值综合判断,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总体上正处在成长阶段。
二、推进“三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突出。城市布局和形态不合理。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土地、淡水资源日趋紧张和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加速从农业和农村向工业和城市流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
三、同步推进“三化”发展的思路和要求
根据我国现阶段“三化”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同步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适应新时期“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加快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发挥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1、关于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同步发展,必须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目标任务。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要求来看,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够满足工业化发展的农产品原料需求和城镇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能够为工业产品和城镇服务业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之一。
2、关于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重视发展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工业,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经济集聚功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3、关于技术路线
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强农产品良种培育、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研发适用农业机械、改革农作物耕作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工业化,要为农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种子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先进加工设备,建设仓储物流设施等。
推进城镇化,要科学规划各类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中等以上城市要注重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村生活性服务业。
4、关于战略布局
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梯度推进,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进工业化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布局和工业生产布局结合。
推进城镇化要优化城市形态和布局,完善城市经济功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带动能力。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