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西都市报:舌尖上的药袋苹果砸中公众心弦

  “舌尖上的药袋苹果”砸中公众心弦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

  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问题,常引起争论,以至于让人谈“药”色变。前阵子曝出的“甲醛白菜”,就一度令人忧心忡忡。如今,“药袋苹果”再度卷入农药超标的疑云。

  记者调查发现,在烟台某些地方,素以风味香甜、酥脆多汁享誉海内外的烟台苹果,被装着违禁药品退菌特和福美胂的药袋包裹长大。今年3月,当地曾查处药袋200多万只,并下令禁止使用。可目前这种药袋仍被大量使用,“并不断呈扩大之势”。

  果农称,苹果交易量大,抽检很难发现农药残留;专家表示,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这一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不光是果蔬类,在之前的食药品领域,都曾出现过“药剂疑云”,且多是检测无门。

  稍有常识都知道,现代食药品领域,大多数产品都离不开或催化或保鲜保质的化学添加剂。很多添加剂,符合国标。同样,农药也是如此,有农药残留不等于农药超标。食用含农药的农产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农药的残留量、毒性和食用量。当然,对残留量的限量标准,各国都宁严毋松,一般都是增加了100倍的安全系数。

  对专业精细的安全技术标准,普通民众并不清楚,这也超出他们的认知和甄别范畴。监管部门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管束责任。只要监管执法严格,一切农产品从种植、运输、储存到销售,都完全按照安全标准进行,那么市面热销的各种农疏果品,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无疑是无污染、无毒副作用的。以“甲醛白菜”为例,喷甲醛确实能让白菜保鲜,甲醛本身易挥发,“致白血病”只是盲目恐慌情绪感染下的危言耸听。但是,用甲醛作保鲜剂,是法规所禁止的。

  事实上,只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标准,果蔬种植和食品生产销售中,农药引发的安全焦虑能大大缓解。在“药袋苹果”波折上,标榜“农业科学院绿色果品示范基地”的果农,竟然在使用纸袋农药,而“药袋是禁止使用的”,早已是果蔬种植中的通识,当地也曾严查打击过。可以肯定,这样的农药使用方法显然不在安全的“残留标准”之列。何况,该药是直接接触苹果,且几乎从小到大全程“陪护”着苹果生长。连种了一辈子苹果的农民自己都坦言,“这药肯定有毒,跟苹果接触那么久,吃时最好削皮”,业内普遍认为,应禁止的这两种农药,可目前却“尚无农业部正式的通知或公告”。

  毒药该禁,却无法检测,实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的缺陷与监管纰漏。监管疲软,让农药残留乃至超标带有太多不确定性。虽然有官员声称,农药残留没那么可怕,我国目前高毒农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0%减少到不足2%,72%以上的农药是低毒产品,现在的农药也比以前安全得多,但是,农药安全、食品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我国农药残留标准应尽快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争取不留任何检测领域和安全标准的盲区。让民众不再拿着一个苹果,却要苦猜它到底是安全限量内的农药残留,还是有着颇高风险的农药超标,让“药袋苹果”彻底绝迹。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