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网民围猎促政府重塑公信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6日 01:44  河南日报
资料图 资料图

  网民“围猎”促政府重塑公信力

  □沈阳

  近期云南巧家县爆炸案、深圳“5·26”重大交通事故案呈现共同的舆情特点,就是不管官方说什么,网友总要发出深入骨髓的追责和质疑。罗马史学家早就提出塔西佗效应来描述这种现象:当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

  网络舆情场的塔西佗效应是如何形成的?想来不外是以下几个原因:最近这些年发生了太多违背常识、对攻民意、信息模糊的网络公共事件,从“躲猫猫”到“鞋带自缢死”,不少官方要被问责的网络事件,结果总是让人感到郁闷无奈伤感。当网友要查看视频录像时,摄像头不是失效就是模糊不清。公众对有关部门的信任在一次次信息雾霭中受到磨蚀;一旦舆情事件发生,有些官员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删除和封杀,认为网上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部分官员这样的错误认识极大消减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微博提供了零距离互动和秒速度反馈,海外账号的大量开设、出国人员的急剧增加,直接把国外的生活和管理细节曝光在民众面前。所谓见贤思齐,食髓知味,在全球信息日趋透明的社交媒体时代,网友对国内体制运行有了更高的心理期待。而现实的改变是渐变递进的,网友的信息需求和官方信息供给产生严重的不匹配。由于各方面客观条件限制,这种不匹配经常导致官方只能挤牙膏式地提供消息和证据。一旦由于某种巧合口径不一,前后矛盾,必然引发公信力大崩灭。

  在网络舆论场中,博弈各方提供的纷乱信息,激活了偶然的蝴蝶效应,长期的刻板印象也必然极化网友心绪。迎合网民心态的言论容易受到追捧和关注。舆论场在自净化的同时,有些账号沉湎于自污化的获取信息和粉丝红利。如果和某些官员交流,你会发现他们的个人能力都不弱,思想也比较开明,但是部分官员的拖沓举动和失当应对,相关群体的复杂博弈和利益冲突,消解了最优和次优可能,损耗了整个群体的公信力。

  公信力的下降不是孤立现象,出于利益目的歪曲事实,频发雷语,就会受到解构和质疑。从教授到“叫兽”,从专家到“砖家”,名称恶俗化的背后体现了利益攸关方岌岌可危的公信力下降趋势。

  遏制公信力下降需要提倡全面的依法信息公开,官员需要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普通公民的角色上,理解法治和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没有互联网的信息公开就没有转型发展的新中国。网络监督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被迫也好,自愿也好,广泛接受网络监督的时代到了。在网友“围猎”中提升公信力,将是政府面临的重大压力和动力,在舆情处置中预留公信力变数考量,尽管有“置之明地而后疑”的现象,但“风斜雨急处”也需立得住脚,以公开对质疑,用透明破迷雾。

  当官员行王道、大道、正道的时候,网友必然投桃报李。网络言论虽然某种程度上能够倒逼公权改良,但如果政府行动总是落后于网络的舆论监督,信任危机就会爆发。从这个角度看,提升政府公信力应作为国家建设目标,增强信息透明度应列为官员考核标准。

  具体到深圳飙车车祸事件,深圳市交警局昨日召开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力证侯某并非“顶包”。有关部门还应细致分析网友质疑方向,继续用透明真相回应围观责难,深刻理解网民监督是一种常态,广泛与各界意见领袖沟通,在不影响事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发布会和网络平台把第一手的原始证据直接公之于众。只要做到论据充分,逻辑合理,态度诚恳,沟通顺畅,就有希望重塑政府公信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