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冯顺洪:和甘薯结下了半生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30日 09:27  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 马健 郑可欢 本报记者 马健 郑可欢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和甘薯结下了半生缘

  ——记广东省普宁市农科所副所长冯顺洪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良种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有一群人一直在基层从事着作物品种选育、栽培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等研究工作,广东省普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顺洪就是其中的一位。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普宁市农科所的科研人员就一直致力于甘薯良种的培育,以“普”字命名的“普薯”系列甘薯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产值约160亿元,这足可看出普宁市农科所对甘薯的研究历史之久、研究成果之丰。冯顺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结下了和甘薯的半生缘,从“普薯23号”到今年准备参加广东省甘薯区域试验的“普薯36号”,冯顺洪参与了不下十几个甘薯新品种的杂交培育项目。

  今年的冯顺洪似乎特别忙碌,因为由他主持培育的“普薯33号”、“普薯34号”将参加2012~2013年国家甘薯区域试验,“普薯35号”、“普薯36号”将参加2012~2013年广东省甘薯区域试验。而他手头上还承担着另外一个甘薯新品种的培育课题。“甘薯新品种的培育耗时长,劳动量大,现在是五月份,已经在进行今年试验苗的第二次遴选了。”据冯顺洪介绍,试验苗的遴选至少要三次以上,其间还要进行抗病性鉴定、食味性鉴定等多种检验。而试验苗的杂交种子,是在去年9月份便开始人工授粉培植的。“我也是跟普通的农民没什么差别,一年到头都在地里连轴转。”冯顺洪笑着说。

  “以前粮食短缺的时候,甘薯育种的主要目标是高产。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甘薯育种的目标还要注重优质。”在冯顺洪看来,对社会背景和消费需求的深入了解对科研方向的精准定位有着极大的帮助。平日让冯顺洪忙碌的除了试验田里的耕作,还有田间地头的农技推广和农情调研。距离普宁市农科所20多公里远的占陇镇,有一位陈姓农民种了200多亩甘薯地,冯顺洪每隔十多天就要上他的地里看一看,提供一些技术建议,像这样受到冯顺洪免费技术指导的种植大户还有很多。

  对于下乡去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冯顺洪强调自己是去和农民们互相交流。“从事研究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触就是学无止境。”冯顺洪认为,农民在长年劳动中积累的栽培技术、种植经验是一笔很大的知识财富,在与农民的交流中他总能受到启发。下乡不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收获知识的旅程。“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农’(老农在当地方言中指种植技术高,经常为农场农户做技术指导的农民),我深知种植技术对农民来说是立本之根,只要有技术,吃‘农’这碗饭就饿不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